摘要:近日身患颈髓损伤后下肢无力大小便障碍的宋先生经多方打听,听说西安市红会医院神经外科赵东升主任擅长治疗脊髓损伤,遂慕名就医。赵东升主任团队接诊后经过充分检查评估及患者沟通为宋先生实施了可充电脊髓刺激器植入术用于刺激脊髓神经和骶神经,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以及改善
近日身患颈髓损伤后下肢无力大小便障碍的宋先生经多方打听,听说西安市红会医院神经外科赵东升主任擅长治疗脊髓损伤,遂慕名就医。赵东升主任团队接诊后经过充分检查评估及患者沟通为宋先生实施了可充电脊髓刺激器植入术用于刺激脊髓神经和骶神经,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以及改善二便障碍。
病例简介
患者,男,61岁,26年前因左下肢无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颈椎管狭窄,行颈椎管前路减压手术,术后左下肢无力有所缓解。6年前左下肢再次出现无力症状,于当地医院再次就诊,仍考虑颈椎管狭窄所致,遂行颈后路减压手术,术后症状未缓解,且进行性加重,1年前出现右下肢无力,麻木,右大腿束带感明显,逐渐无法行走,偶可拄拐行走10余米,需长期坐轮椅出行。长期便秘,5-7天一次,长期口服芦荟胶囊并使用开塞露,小便尿频尿急尿不尽。合并糖尿病15年,每日使用胰岛素38U。
入院查体: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正常。完善检查后诊断:颈髓损伤后遗症,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肠,2型糖尿病,高血压2级。
颈椎MRI
四肢肌电图
赵东升主任团队经过充分检查评估,并结合患者及其家属意愿,拟行脊髓电刺激手术和骶神经电刺激手术。
脊髓电刺激选用2-4-2触点排布的片状电极(外科电极),植入T11-T12节段,术中结合影像并通过开启刺激诱发出双侧股直肌动作电位来确定电极位置的准确性。
骶神经电刺激选用8触点针状电极(穿刺电极)植入S3神经位置,术中结合影像并通过开启刺激诱发出足底动作电位来确定电极位置的准确性。
术中影像
双侧股直肌动作电位
足底动作电位
术后开机刺激10天后右,患者大腿束带感消失,双下肢肌力增强,大便有知觉可自控,且不使用药物2-3天排便一次;小便恢复正常,可完全控制。
专家寄语
赵东升主任强调:虽然脊髓电刺激越来越普及,但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需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尤其是电极的选择(外科电极/穿刺电极),电极的部位,电极的刺激参数,均要做到个性化的设置;另外,术中一定要进行电生理监测,选择最合适的刺激靶点,如此,方可达到术后较满意的效果。
关于脊髓电刺激(SCS)
脊髓电刺激(SCS)治疗下肢无力主要通过神经调控机制改善神经信号传导、抑制异常肌肉活动、促进功能恢复,适用于卒中后遗症、脊髓损伤、不明原因神经病变等多种病因。以下是其核心作用机制、技术优势、临床应用及效果的具体分析:
一、治疗下肢无力的核心机制
1.抑制肌肉痉挛与降低肌张力
SCS通过高频电刺激(如千赫兹级)阻断脊髓感觉-运动回路的过度活跃,减少异常反射(如膝跳反射、踝痉挛),从而缓解肌肉僵硬。例如,瑞士研究团队发现,高频刺激联合低频刺激可使瘫痪患者肌肉痉挛显著减轻,恢复行走能力。
2.激活残留神经功能
· 重建神经传导通路:电极产生的电脉冲刺激脊髓背柱或神经根,激活受损区域周围的残留神经元,绕过损伤部位形成新的信号传导回路,改善运动指令传递。
· 促进神经网络重塑:长期刺激可诱导突触可塑性变化,增强大脑运动皮层与脊髓的功能连接,改善下肢协调性。
3.改善局部微循环与代谢
电刺激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解除血管痉挛,增加下肢血流灌注。临床观察显示,患者术后下肢皮温升高、紫绀减轻,为神经修复提供更多氧气和营养支持。
4.调节二便功能
对于合并排尿/排便障碍的下肢无力患者,SCS通过调节骶髓神经节(如植入T12-L1节段/骶神经位置)改善膀胱和肠道控制功能,减轻便秘或尿失禁。
二、技术优势与个性化治疗
1.精准靶向调控
· 术中电生理定位:结合术中肌电图和影像引导,确保电极精准植入目标节段(如T9-L1)。
· 分时程控策略:例如日间高频镇痛(10kHz)+夜间低频促神经营养(40Hz),兼顾症状缓解与神经修复。
2.微创可逆性
手术通过穿刺/开椎板将电极植入硬膜外腔(创口
3.联合康复增效
SCS术后需结合系统性康复训练:
1. 肌张力降低后,患者更易进行步态训练和肌力锻炼;
2. 例如卒中患者通过“SCS+运动疗法”提升步行耐力。
三、适用人群与临床挑战
1.适应症范围
2.当前挑战
· 个体差异:约30%患者响应不佳,可通过体验测试来评估疗效;
· 参数优化:需根据病因动态调整频率(低频促神经营养 vs 高频抑痉挛);
· 长期管理:电极移位、感染等风险需规范手术操作,术后定期程控随访。
关于骶神经电刺激
骶神经电刺激(Sacral Neuromodulation, SNM)通过电脉冲调节骶神经(主要为S3/S4神经根)的兴奋性,双向调控膀胱、直肠及盆底肌肉的神经反射,从而改善大小便功能障碍。一、改善排尿功能的原理
1.抑制异常膀胱反射
· 膀胱过度活动(尿频/尿急):SNM通过刺激骶神经传入纤维,抑制脊髓-脑桥-骶髓通路上过度活跃的排尿反射,减少逼尿肌(膀胱肌肉)异常收缩。通过一定频率的刺激(如14 Hz)可阻断C纤维(传递病理信号的感觉神经)的激活,降低膀胱敏感性。
· 尿潴留(排尿困难):SNM抑制尿道括约肌的过度保护性收缩(如神经损伤后痉挛),同时激活副交感神经通路,促进逼尿肌收缩与尿道松弛的协同,恢复自主排尿。
2.调节传入-传出信号平衡
· 屏蔽异常感觉信号:电刺激干扰错误的内脏感觉传入(如膀胱过度充盈信号),使大脑接收的“尿意”更接近生理状态,减少急迫感。
· 增强神经协调:SNM激活骶髓中枢的中间神经元网络,重建膀胱-尿道括约肌的协调反射,避免排尿时括约肌不自主收缩(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3.促进神经可塑性
长期刺激可诱导大脑感觉皮层重组(如增加肛门直肠对应皮层的神经表征),增强患者对膀胱充盈的感知与控制能力,这一效应在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中尤为显著。
二、改善排便功能的原理
1.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
SNM刺激阴部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增加肛门外括约肌的张力,改善括约肌收缩力及耐力,减少被动性大便失禁(无意识漏便)。对神经源性括约肌无力(如产伤或手术损伤),SNM通过激活残留神经通路部分代偿功能。
2.调节结肠动力与感觉
促进结肠逆行蠕动:SNM增加降结肠的逆向传播收缩频率,延缓粪便向直肠移动,延长储存时间,减少急迫性失禁。
降低直肠敏感性:对急迫性失禁患者,SNM提高直肠感觉阈值(减少便意急迫感);对低敏感性便秘患者,则降低阈值以促进便意感知。
3.恢复直肠肛门反射
电刺激恢复直肠扩张时肛门内括约肌的反射性松弛(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使排便更顺畅,改善便秘或梗阻型排便困难。
三、其他协同机制
1.改善局部微循环
电刺激调节自主神经(交感/副交感),解除血管痉挛,增加盆腔血流,促进组织修复与神经功能恢复。
2.抗炎与神经保护
动物实验表明,SNM可降低结肠炎症因子(如TNF-α),减轻黏膜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机制可能与迷走-骶神经抗炎通路激活相关。
3.中枢整合与行为适应
长期SNM可重塑大脑皮质-边缘系统对排便排尿的调控(如增强前扣带回皮层对便意的抑制控制),帮助患者重建如厕习惯。
四、不同病症的作用机制对比
赵东升
西安市红会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从事神经外科近20年。使用独创的“三维一体疗法”成功促醒大量昏迷病人,使上百例脊髓损伤瘫痪患者重新站起来。在西安市红会医院完成院内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治疗昏迷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截瘫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下肢缺血顽固性疼痛。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荣获国家专利32项(其中四项发明专利),担任多部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
擅长:
1.脑病方面:昏迷促醒,脑肿瘤、脑积水、脑梗死偏瘫、肌张力增高、顽固性癫痫、三叉神经痛、脑干出血、老年痴呆、帕金森、头痛等;
2.脊髓病方面:脊髓损伤、脊柱术后疼痛、大小便障碍、脊髓肿瘤、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栓系、脊膜膨出、痉挛性截瘫等;
3.周围神经疾病方面: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性疼痛、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男性功能障碍等。
门诊时间:
北院区:周一全天 门诊二楼203A 第五诊室
南院区:周二全天 门诊三楼310诊室
来源:健康长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