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手术选保乳还是全切?一次讲明白,兼顾疗效与生活质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8 20:20 1

摘要:手术范围的选择需综合肿瘤特征、患者身体状况、治疗目标及个人意愿等多方面因素,核心原则是在保证治疗效果(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存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创伤,保留乳房功能与外形。下面,全球肿瘤医学部小编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乳腺癌患者手术范围的选择方法,供癌友们参考。

乳腺癌患者选择“全切”还是“保乳”,在一定程度上是治疗理念的差异,并非传统观念中“切得越多越好”。

手术范围的选择需综合肿瘤特征、患者身体状况、治疗目标及个人意愿等多方面因素,核心原则是在保证治疗效果(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存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创伤,保留乳房功能与外形。下面,全球肿瘤医学部小编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乳腺癌患者手术范围的选择方法,供癌友们参考。

乳腺癌手术范围怎么选?保乳/全切利弊全梳理,告别选择迷茫

目前乳腺癌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保乳手术、全乳切除术两大类,具体选择如下:

PART 01

保乳手术(乳房保留手术)

手术范围

1、切除肿瘤及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乳腺组织,通常为肿瘤边缘1-2cm的“安全切缘”,确保切缘无癌细胞残留。

2、同时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根据情况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若阴性则无需清扫腋窝)、腋窝淋巴结清扫。

适用人群

1、单发病灶(无多中心、多灶性肿瘤);

2、肿瘤相对较小(通常直径≤3cm,或肿瘤大小与乳房比例适宜,切除后外形仍较美观);

3、无广泛导管内癌成分(避免术后局部复发风险升高);

4、排除炎性乳腺癌、妊娠期乳腺癌等特殊情况;

5、患者可接受术后放疗(保乳手术必须配合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率)。

手术优势

1、创伤小、恢复快;

2、保留乳房外形,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术后美观需求;

3、若能积极配合术后规范治疗(如放化疗、免疫细胞治疗、肠道菌群等营养支持等),部分患者长期生存率与全乳切除术相当。

不足之处

1、适用范围较窄,受肿瘤特征限制:对于肿瘤较大(如直径>3cm且与乳房比例不适宜)、多中心/多灶性肿瘤或切缘反复阳性的患者,难以达到安全切除标准,可能被迫转为全乳切除术。

2、保乳手术仍存在因微小病灶残留导致局部复发的可能性,对手术切缘评估、术后随访的要求更严格,且术后需配合规范治疗。

3、术后需强制放疗,增加治疗负担:保乳手术必须配合术后放疗等治疗,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患者需多次往返医院、还可能会因术后辅助治疗带来相关副作用(如皮肤损伤、乳房纤维化、疲劳等),故而对患者的时间、身体耐受力均有要求,尤其不适合妊娠期、高龄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放疗者。

4、对医疗技术要求更高:保乳手术需精准把握“安全切缘”——既要彻底切除肿瘤,又要尽量保留正常组织,因此对术者的操作技巧、术前影像学评估(如病灶定位)及术后病理检测水平要求更为严格。

5、乳房外形可能存在一定改变:尽管保乳手术以“保留外形”为核心优势,但肿瘤切除后仍可能出现局部凹陷、双侧不对称(尤其肿瘤较大或位置特殊时)。部分患者可能因外形变化产生心理压力,需通过术后康复训练或整形修复改善。

PART 02

全乳切除术

手术范围

1、切除整个乳房,包括乳腺腺体、乳头乳晕复合体;

2、腋窝淋巴结处理同保乳手术,即根据情况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若阴性则无需清扫腋窝)、腋窝淋巴结清扫。

适用人群

1、多中心、多灶性肿瘤(同一乳房内多个独立病灶);

2、肿瘤较大(如直径>5cm)或肿瘤占乳房体积比例较高,保乳后外形损毁明显;

3、保乳手术切缘反复阳性(无法达到安全切缘);

4、特殊类型乳腺癌(如炎性乳腺癌)或合并严重乳腺疾病(如弥漫性微小钙化);

5、患者因个人顾虑(如恐惧复发)拒绝保乳或无法接受术后放疗。

手术优势

1、肿瘤控制更彻底:完整切除整个乳房(包括乳腺腺体、乳头乳晕复合体),能最大程度减少局部肿瘤残留风险,从根源上降低局部复发概率。

2、适用范围更广:不受肿瘤大小、数量(如多灶性肿瘤)或位置的严格限制,能覆盖更多复杂病例(如炎性乳腺癌、弥漫性微小钙化等不适合保乳手术的患者)。

3、无需术后强制放疗:与保乳手术必须配合放疗以降低复发率不同,全乳切除术患者通常无需常规放疗(特殊情况如淋巴结转移较多时可能需辅助放疗),减少了放疗相关的副作用(如皮肤损伤、疲劳等),尤其适合无法耐受放疗的患者。

4、缓解患者心理顾虑:对于因恐惧肿瘤复发而对保乳手术存在强烈心理负担的患者,全乳切除术可通过“彻底切除”的方式减轻其焦虑,提升治疗依从性。

不足之处

全乳切除术虽在肿瘤控制上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明显局限性,主要劣势包括:

1、创伤较大,恢复周期长:手术需切除整个乳房(包括乳腺腺体、乳头乳晕复合体),创伤较保乳手术更显著,术后伤口愈合、疼痛缓解、身体功能恢复(如肩部活动、上肢淋巴循环)的时间更长。

2、可能影响上肢功能:若需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可能损伤淋巴循环或神经,导致术后上肢水肿、麻木、活动受限等问题,长期影响日常生活(如提重物、精细动作),且部分并发症(如淋巴水肿)可能持续存在,难以彻底根治。

3、无法避免远期复发风险:尽管全乳切除术切除范围更广、复发风险相对更小,但仍不能完全杜绝肿瘤复发(如远处转移),且对于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等类型的乳腺癌,术后仍需辅助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并非“一切解千愁”。4、乳房外形完全丧失,对身体美观及心理存在长期影响:乳房作为女性重要的身体特征,全乳切除术直接导致其缺失,可能对患者心理造成较大冲击——术后穿衣、洗澡等日常场景可能反复触发心理压力,尤其年轻女性易出现自卑、焦虑等情绪,进而影响社交、婚恋及自我认同,需长期心理疏导支持。此外,即便后期进行乳房重建,也难以完全恢复自然形态和感觉,且重建手术需额外承担风险与费用。

▼保乳手术和全乳切除术示例图

▲图源“ncsyy”,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PART 03

其他特殊情况的手术选择

1、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通常需要先通过新辅助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缩小肿瘤;待肿瘤降期后,再评估是否可行保乳手术;若仍无法保乳,则行全乳切除术联合综合治疗。

2、遗传性乳腺癌(如BRCA突变)患者:对于高复发风险或对侧乳房癌变风险高的患者,可考虑双侧乳房预防性切除(降低癌变风险),具体需结合遗传咨询和个人意愿决定。

乳腺癌手术核心原则:“个体化”为纲+多学科联手定制方案

乳腺癌患者手术范围的选择需遵循“个体化” 原则:

1、早期、肿瘤较小且符合保乳条件的患者,优先推荐“保乳手术 + 术后放疗”,在保证治愈率的同时保留乳房。

2、不适合保乳的患者,全乳切除术是更安全的选择,必要时可联合乳房重建;

3、无论选择哪种术式,术后均需根据病理结果进行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以降低复发风险。

总之,患者应与乳腺外科、放疗科、肿瘤科等多学科团队充分沟通,综合权衡疗效、创伤、外形及心理需求,共同制定最适合的方案。

不止手术!乳腺癌这些前沿疗法强势登场,为患者带来更多生机

PART 01

TIL疗法:让难治性乳腺癌患者肿瘤全消,完全缓解超22个月

《Nature Medicine》报道了一例振奋案例(NCT01174121):一名难治性激素受体(HR)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经特异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联合治疗后,肿瘤实现完全持久消退,截至报道已持续22个月以上。

该49岁女性患者确诊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对多种化疗及内分泌疗法耐药。入组后接受TIL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检查点阻断联合治疗。

结果显示:细胞回输后6周,靶肿瘤负荷减少51%;细胞移植22个月时,所有靶病变及非靶病变均实现放射学完全消退(详见下图)。

▲图源“Nat Med”,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PART 02

NK细胞:创下25年生存奇迹

《英国癌症研究杂志》报道了一则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案例:46岁女性患者术后8年因肿瘤进展、严重副作用及淋巴细胞耗竭,入组接受NK细胞+αβT细胞+联合治疗。

结果显示:入组时胸部CT显示其右侧胸腔存在积液;治疗1年后,胸部CT证实恶性胸腔积液完全消失(详见下图),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免疫功能(CD4/CD8比例)稳定,体能状态恢复至病前水平。后续10年持续接受间歇性αβT细胞治疗联合化疗,截至2021年,患者术后已存活25年且健康状况良好,成为目前文献报道中该疗法下生存期最长的案例

▲图源“BJCR”,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PART 03

电场疗法:可随身佩戴的抗癌黑科技

电场疗法(TTFields)通过便携式医疗设备,非侵入性地将电场传送至肿瘤部位,该设备由场发生器、放置在患者皮肤上的阵列等组成(详见下图)。具有使用方便的独特优势,可在家中佩戴使用并完成治疗,避免了癌症患者频繁跑医院的困扰,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在一项早期乳腺癌临床试验中,4例晚期患者接受了电场疗法联合新辅助化疗(多柔比星或表阿霉素+多西紫杉醇),旨在通过术前缩小肿瘤改善预后,同时评估该联合方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显示:这4例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86%-100%,其中3例分别缩小86%、89%、96%,1例实现完全缓解

小编寄语

近年来,乳腺癌的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逆转了晚期患者的生存期。通过以上措施,可显著降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的复发风险。患者需与医生密切配合,制定个性化方案,为长期健康保驾护航。值得欣慰的是,除了上面整理的内容,还有更多的新药正在研发中。如果您还想了解乳腺癌更多抗癌新药/新技术的更多讯息,可将治疗经历、近期病理检查报告、出院小结等,提交至全球肿瘤医生网医学部,进行初步评估。

[1]Zacharakis N,et al.Immune recognition of somatic mutations leading to complete durable regression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Nat Med. 2018 Jun;24(6):724-730.

[2]Shindo G,et.al.Long-term, 25-year Survival Following Surgery and Immune Cell Therapy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for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来源:全球肿瘤医生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