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创新药在“政策、业绩、资金、国际化”四重引擎的驱动下为今年的大牛市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之前的“烧钱研发”到现在的“盈利兑现”创新药也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今年创新药在“政策、业绩、资金、国际化”四重引擎的驱动下为今年的大牛市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之前的“烧钱研发”到现在的“盈利兑现”创新药也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025年一季度,Bio-pharma子行业收入增速达26%,扣非净利润增速高达870%。创新药板块业绩井喷。如康方生物,2024年新药商业化销售收入超20亿元,同比增长约25%;如信达生物,扣非净利润增速达91.8%,在研管线丰富;如荣昌生物,从亏损到盈利,市场对其信心显著修复。港股创新药ETF规模与成交额也持续放大,持仓均为核心股票,也成为市场重要风向标。他们也给了持有者丰满的回报。如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基金,上半年收益高达86.48%,就是因为重仓了创新药。
但花无百日日红,创新药近期的持续调整,也把投资者重新带入了迷茫的境地。
调整主要的原因还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药企降价,导致相关企业股价下跌,市场担忧政策外溢至中国药企。港股创新药板块交易拥挤度也接近历史高点,港股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超65%,A股创新药指数涨25%,部分个股涨幅超100%。当部分BD交易首付款低于预期,引发市场资金踩踏。目前,港股创新药指数自高位回落约10%,A股创新药指数调整幅度较小。那么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一次调整?究竟是基本面已经改变?还是市场借机调整来获取更多的筹码?还有创新药板块调整是否结束?和什么时候结束?
我认为还是一个技术性回调需求,近期多只创新药主题ETF遭净赎回,如某中型基金公司旗下ETF份额减少逾10亿份,显示部分资金确实在“边打边撤”。毕竟美国强制降药价政策引发市场对创新药海外定价体系的担忧,但业内认为影响可控,有一点需要注意,跨国药企将适应新定价策略。
为什么我这么笃定这是一个技术性回调?我们就得说说资金撤离的一些特征了,首先,万事量为先!资金撤离一般是放量下跌,尤其是高位放巨量,比如单日成交额超近期均值2倍以上,这个时候你是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的,特别是涨幅超60%后出现高位放量破位(如跌破60日均线)。其次是主力资金连续净流出(如5日净流出超10亿元),龙头股遭大额抛售(如单日净流出超2亿元)。
而近段时间我们却发现一些比较诡异的逆流现象。
8月4日恒瑞医药因与葛兰素史克达成125亿美元License-out协议涨停,市值突破4000亿元,龙头韧性十足。
中恒集团、西藏药业,因创新药研发进展(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新药、佐利替尼权益投资)及业绩提升涨停,市场对“研发+商业化”双轮驱动企业还是相当的认可。
最重要的一点,ETF资金逆势布局,恒生创新药ETF连续9周净流入,7月30日以来港股创新药相关ETF净流入超40亿元,数据也昭示:长期资金并没有对板块失去信心。
毕竟国家医保局新增商保创新药目录,弥补基本医保空白,为创新药提供新增支付渠道,政策红利持续中。
2025年ASCO年会上中国药企贡献73项口头报告(含11项重磅突破性摘要),ADC和双抗研究占比全球近半。
A股创新药公司2025年Q1营收同比+21.5%,港股公司2024年营收同比+17.3%,盈利能力实质性突破。这些实实在在的利好并没有消失,相反更加的强化。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大胆干,努力干,撸起袖子加油干!但我们也不是盲目干,必须得等一个调整结束的信号。
看到在这里也该说重点了,等催化事件落地,9月后重磅会议:ASCO后续会议、医保谈判预热,及BD(商务拓展)交易放量等事件催化。市场出现资金回流迹象,若ETF份额减少趋势逆转,或北向资金重新加仓创新药龙头,表明调整尾声。技术面注意关注港股创新药指数在20日均线附近的支撑力度,若企稳反弹则调整结束概率增大。
所以当前创新药板块资金动向我们给一个结论,就是短期资金行为。
部分龙头股遭抛售,如恒瑞医药单日净流出2.55亿元,也只是高估值品种的获利回吐。虽然板块整体回调,但幅度有限,且部分低基数或存在催化剂的企业(如科伦药业、迈威生物)获资金净流入。短期,若持仓成本较高,可部分止盈;若想布局,可等待9月催化事件落地或技术面企稳信号。长期而言,创新药板块受政策、业绩、国际化三重驱动,回调或为布局良机,重点关注全球化龙头企业、前沿技术平台(ADC、双抗、基因编辑)及AI+医药研发领域。
来源:山霄神神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