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季暑气蒸腾,重庆市荣昌区仁义镇仁义书院内却笑语盈盈。近日,30余名孩子围坐在一起,手中的白布在皮筋捆扎下呈现出奇妙褶皱,浸入染液的瞬间,蓝白花纹如云雾般晕染开来,书院志愿者正手把手教孩子们体验国家级非遗技艺——这是“微光课堂”夏布扎染课上的一幕。
夏季暑气蒸腾,重庆市荣昌区仁义镇仁义书院内却笑语盈盈。近日,30余名孩子围坐在一起,手中的白布在皮筋捆扎下呈现出奇妙褶皱,浸入染液的瞬间,蓝白花纹如云雾般晕染开来,书院志愿者正手把手教孩子们体验国家级非遗技艺——这是“微光课堂”夏布扎染课上的一幕。
课堂上,志愿者们的教学藏着巧思:先把扎染成品与普通白布并排摆放,让孩子们直观感受非遗工艺的独特魅力;再播放精心剪辑的纪录片,从荣昌夏布的千年历史讲到扎染在现代服饰中的创新应用。“原来奶奶纳鞋底用的粗布,还能变成这么美的艺术品!”9岁的田津宇瞪着眼睛感叹道。
实践环节更是热闹非凡。志愿者郭佳蹲在地上,给孩子们示范“扇形捆扎法”:“大家看,像折扇子一样叠起来,用皮筋勒紧,染出来就是放射状的花纹。”
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把布卷成圆筒,有的折出三角形,还有人用夹子夹出整齐的格子。当第一块布料浸入染缸,蓝白纹路在水中慢慢晕开时,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差点掀翻屋顶。“老师你看!我的像流星雨!”“我这个是波浪!”孩子们举着湿漉漉的作品,互相展示着属于自己的创意。
“原来折一折、扎一扎,就能变出这么美的图案!”田津宇举着刚染好的手帕,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这个暑假,他告别了手机屏幕,在这里学会了扎染、绘画,还认识了不少新朋友。
作为第二年参加“微光课堂”的“老学员”,侯富娜对这里感情深厚:“去年学了书法,今年又体验了扎染,作业还有人辅导,比在家有意思多了。”她的话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曾经单调的假期,因这课堂而变得丰富立体。
“微光”的亮起,源于对乡村儿童成长的深切牵挂。过去每到假期,“看护难”成了家长的心病。于是从2023年开始,由该镇牵头,联合学校、社工站、返乡大学生等多方力量,依托仁义书院的百年文化底蕴,打造了“微光课堂”公益项目。
两年间,这个课堂不断成长:26名志愿者组成“常备军”,既有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也有退休教师和村社里的文艺骨干;司法、卫健等部门工作人员主动“送课上门”,开设“防溺水安全课”“法治小故事”等特色内容;团区委组织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为孩子们带来专业、丰富的体验。
数据见证着成效:目前,“微光课堂”累计服务儿童1000余人次,课程涵盖课业辅导、艺术培养、科普教育等多种类别,群众满意度高达95%。今年,这个项目还获评荣昌区“四项行动”志愿服务培育优秀项目,成为基层治理的暖心样本。
“接下来要让‘微光’照得更远。”仁义镇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升级课程内容,在保留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新增农耕实践、陶艺制作等特色课程,并通过在村(社区)设立流动教学点的形式扩大服务覆盖面,让更多孩子享受“微光照耀”。
通讯员 何文杰 廖传云
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