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嘲笑赤脚医生水平低,作家范小青:他们也是毛主席的好战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8 19:53 2

摘要: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启了人民共和制政权建设的新篇章。在人民共和制下,“人民” 成为国家政治的主体与核心,工农群体作为 “人民”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依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启了人民共和制政权建设的新篇章。在人民共和制下,“人民” 成为国家政治的主体与核心,工农群体作为 “人民”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但在建国初期,农民在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方面却面临严峻的困境。

从城乡医疗资源分布来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时,全国 140 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中,高达 70% 集中在大城市,20% 分布在县城,而农村地区仅占 10%;高级医务人员更是有 80% 聚集在城市。医疗经费的分配也严重不均,农村仅占 25%,城市则占据了 75%,830 万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的经费甚至比 5 亿农民的还多。这种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农村和农民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带。

农村地区传染病和地方病肆虐,霍乱、结核、麻疹、伤寒、天花、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甲状腺肿、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严重威胁着农村居民的生命健康。即便农民有机会前往城市治病,也往往会因路费、诊疗费、住院费、手术费、营养费等高昂的费用,使家庭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村地区对基本卫生资源的迫切需求与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1965 年 6 月 26 日,这一天在中国医疗卫生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毛主席在与医务人员的谈话中,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严峻现状,指出:“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 15% 工作,而且这 15% 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他着重强调,“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这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话语,便是著名的 “6・26” 指示 。

毛主席的指示犹如一声嘹亮的号角,迅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和积极行动。1965 年 9 月 21 日,果断批转了卫生部党委精心撰写的《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为后续工作指明了方向。《人民日报》也迅速响应,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社论,以强大的舆论力量,向全社会传达了医药卫生工作服务广大农村的坚定号召,营造出浓厚的社会氛围。

卫生部党组更是雷厉风行,迅速向中央报告,明确提出将把卫生工作的重点坚定不移地转向农村。为了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要求经常保持三分之一的城市医药卫生人员和行政人员进驻农村,深入基层,为广大农民提供直接的医疗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城市的医务人员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投身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他们告别城市的舒适环境,背起简单的行囊,奔赴偏远的乡村,为农民送医送药,普及卫生知识。著名的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儿科专家周华康、妇科专家林巧稚等医疗界权威,也纷纷加入到下乡的队伍中,他们的行动,不仅为农村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更激励着无数医务人员投身农村医疗事业 。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成为了当时医疗卫生领域的核心任务,一股强大的政治气氛和行政压力迅速汇聚,形成了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的强大动力。地方各级卫生部门纷纷积极行动起来,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重要指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制度化措施。各地区城市卫生系统迅速组织起巡回医疗队,他们翻山越岭,奔赴农村、偏远地区,深入到每一个村庄,为广大农民进行细致的治病查病工作。

在诊疗过程中,他们耐心询问农民的病情,仔细进行检查诊断,为农民开具合适的药方,并免费发放药品。同时,巡回医疗队还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农民普及卫生常识,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此外,他们还肩负着帮助培训农村卫生保健人员的重任,通过现场示范、经验传授等方式,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人才 。

1968 年,在 “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的号召下,赤脚医生应运而生,他们的出现犹如一场及时雨,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困境带来了希望 。

赤脚医生的选拔有着严格的标准,主要从农村知识青年、复员军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中精心挑选。这些被选中的人员,通常具备对乡土的深厚情感,以及为乡亲服务的热忱,并且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还需具备根正苗红的政治背景,确保他们能坚定地为广大农民服务 。

在培训方面,由于当时的医疗资源有限,且农村急需医疗人员,因此赤脚医生的培训多采用短期速成的方式,培训时间通常为 3-6 个月。培训的地点主要在县医院或公社卫生院,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担任授课教师。培训内容紧密结合农村实际需求,以实践技能为主,涵盖了常见病诊治,如感冒、腹泻等;外伤处理,像简单的伤口包扎、止血等;针灸,这一传统中医疗法在农村有着广泛的应用;中草药应用,包括草药的识别、采集、炮制和使用;接生,保障农村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疫苗接种,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发生;传染病预防,如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防控措施;以及公共卫生知识,像 “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等方面 。

经过培训后的赤脚医生,成为了农村医疗卫生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众多重要的医疗任务 。在初级诊疗方面,他们主要处理农村常见的多发病、小伤小病,如头痛脑热、跌打损伤等。曾经有一位村民在田间劳作时不慎扭伤脚踝,疼痛难忍,赤脚医生接到消息后,迅速赶到现场,运用所学的知识,为村民进行了简单的正骨和包扎处理,并开具了一些活血化瘀的草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村民的伤势逐渐好转 。

在计划免疫工作中,他们积极推广疫苗接种,如牛痘、小儿麻痹糖丸等,有效预防了多种传染病的发生,守护了农村儿童的健康。在妇幼保健领域,他们大力推广新法接生,摒弃了传统接生方式中的陋习,降低了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同时,还会定期进行产前产后访视,关注孕妇和产妇的身体恢复情况,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 。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一旦发现疫情,他们会及时报告,并迅速采取隔离、消杀等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同时,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向村民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村民的防范意识。

比如在血吸虫病流行期间,赤脚医生们深入田间地头,向村民宣传血吸虫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指导村民如何避免接触疫水,以及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在公共卫生方面,他们积极推动饮水卫生、粪便管理等工作,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还会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普及卫生知识,改变村民的不健康习惯 。此外,采集种植中草药也是他们的重要工作之一,他们会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采集各种草药,为村民治病,同时还会尝试种植一些常用的草药,以保证草药的供应 。

在日常工作中,赤脚医生们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他们往往身背药箱,行走在崎岖的山路、泥泞的田间,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只要村民有需要,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前往。他们的医疗设备十分简陋,除了一个药箱,几片普通的药片,一支针筒,几块纱布,别的就少得可怜。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们始终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满腔热情地为村民服务。

在农村地区,赤脚医生承担着繁重的医疗任务,他们是村民健康的第一道守护者。在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赤脚医生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无畏的勇气,为村民们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在云南的一个偏远山村,一位老人突然腹痛难忍,家人急忙找来赤脚医生。赤脚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初步判断老人可能是急性肠胃炎。他迅速从药箱里拿出药品,为老人进行治疗。经过一番努力,老人的腹痛逐渐缓解,病情得到了控制。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赤脚医生们常常不顾路途遥远,翻山越岭,只为能尽快赶到病人身边。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只要村民有需要,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背起药箱,踏上出诊的道路 。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赤脚医生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每年为农村居民提供的诊疗服务次数高达数亿次。在 1965 年到 1985 年这二十年间,赤脚医生累计为农村人口提供了超过 20 亿次的诊疗服务,极大地降低了农村地区的发病率,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 。他们的辛勤付出,让许多原本可能恶化的病情得到了及时控制,让无数村民免受病痛的折磨,成为了农村医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 。

在建立合作医疗制度时,赤脚医生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意见,为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他们协助村干部制定合作医疗的章程和细则,明确村民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行性 。

在管理医疗基金方面,赤脚医生认真负责,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基金。他们详细记录每一笔医疗费用的支出,定期公布基金的使用情况,接受村民的监督。他们还积极参与基金的筹集工作,向村民宣传合作医疗的重要性,鼓励村民按时缴纳费用 。

为了让村民更好地了解合作医疗的好处,赤脚医生走家串户,进行宣传。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治疗案例,向村民讲述合作医疗如何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如何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他们还会耐心解答村民的疑问,消除村民的顾虑,让更多的村民自愿参与到合作医疗中来 。

在当代医疗体系日益完善、医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赤脚医生” 这一称谓逐渐成为了历史的注脚,偶尔被提及,也常伴随着一些专家片面且带有偏见的评价,被指水平低、不入流,似乎早已被时代淘汰。然而,作家范小青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她以文学创作者特有的细腻感知与人文关怀,感叹赤脚医生曾是毛主席的好战士,他们的功绩不应被遗忘,更不该被轻视。

范小青在长篇小说《赤脚医生万泉和》中,生动刻画了赤脚医生的形象。小说里后窑村的赤脚医生万人寿因特殊时期遭遇变故瘫痪,毫无从医经验的儿子万泉和无奈接替父亲行医。万泉和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凭借着一腔热忱与努力,为村民治病。他或许不懂高深的医学理论,技术也并不精湛,但他那颗为乡亲服务的心从未改变。这一角色正是无数赤脚医生的缩影,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高端的医学教育,却在艰苦环境中承担起守护村民健康的重任。在疟疾盛行时,是赤脚医生挨家挨户问诊,践行 “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咽不走”,最终助力消除疟疾;在日常,他们应对着村民的头疼脑热、跌打损伤,用简单的西药和有限的中医知识,为村民缓解病痛。

从文学与现实的双重维度看,赤脚医生的价值不可估量。在文学作品中,他们是时代精神的承载者,体现出那个年代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对集体的奉献。在现实层面,他们极大改善了农村的医疗状况。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 1980 - 1981 年年报中总结,中国的 “赤脚医生” 模式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板。他们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执行者,基层医疗费用由生产大队统筹,每人每月仅需上交 1 角钱,其余由大队负责,让农民以极少花费享受到基础医疗保健。

那些嘲笑赤脚医生水平低的专家,往往站在现代医学专业化、高门槛的视角,以精湛的医术、高深的理论为衡量标准,却忽略了赤脚医生诞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在当时,农村极度匮乏医疗资源,无法奢望专业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大规模扎根农村。赤脚医生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填补了医疗空白。他们是农民中的一员,与乡亲们有着天然的情感纽带,能迅速响应村民的医疗求助,这是正规医院医生难以做到的。

范小青的感叹,饱含对赤脚医生群体的尊重与理解。她明白,这些穿着粗布衣裳的医疗者,虽技术有限,但凭借着对使命的担当,在中国农村医疗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时代的英雄,践行着毛主席让医疗卫生服务广大农民的期望。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应以今人的标准苛责过去,而应铭记赤脚医生在艰苦岁月里为农村医疗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珍视他们所代表的奉献精神与时代价值。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