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通社』新势力车企的不祥之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8 19:28 1

摘要:一辆2.6吨的理想i8纯电动SUV,在测试中与一辆8吨重的东风柳汽乘龙重卡迎头相撞,前者只是车头受损,而后者看上去像是脖子断了、四轮腾空,惨不忍睹。理想汽车在新车i8发布会上公布了这则碰撞测试视频,立即引发巨大争议,就其传播效应而言,堪称汽车史上的“世纪之撞”

——车市热点问答(第295期)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

一辆2.6吨的理想i8纯电动SUV,在测试中与一辆8吨重的东风柳汽乘龙重卡迎头相撞,前者只是车头受损,而后者看上去像是脖子断了、四轮腾空,惨不忍睹。理想汽车在新车i8发布会上公布了这则碰撞测试视频,立即引发巨大争议,就其传播效应而言,堪称汽车史上的“世纪之撞”。

不管理想和执行测试的中国汽研做了多少技术性解释,都是枉然,各种以小博大、以卵击石、恃弱凌强、强肉弱食的荒诞视频满网飞,给人们带来了些许欢乐。另一方面,理想汽车的股民在大出血,美股、港股股价双双暴跌,而且祸不单行,7月份理想汽车销量同比狂跌39.7%!

一场作秀,收获了这样一种结果,绝不会是主办方的初衷。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虽然刚刚,应该是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撮合下,理想汽车、中国汽研和东风柳汽发表了象征和解的联合声明,理想汽车、中国汽研做了道歉,但事情真的会就此结束吗?

网通社:这则碰撞测试视频被群嘲、群殴,就因为它明显有违常识。主办方难道就不明白这一点吗?

何仑:我看主要有两种可能。

一是主办方明知这有违常识,但它们依据自己和同类共同积累起来的另一个常识,认定目标受众缺乏必要的常识和逻辑,无知、愚蠢又虚荣,如果你不择手段,搞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视频一忽悠,他们就很容易上当,虽然会有争议,但争议越大,流量就越大,传播就越广,在芸芸众生中击中韭菜的数量就会越多。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这种可能性。

二是主办方明知这有违常识,但就是要像一些顶尖科学家那样挑战常识,而且还是用科学的方法,最终让你明白,凭借这种方法,就可以颠覆你的常识,可见我有多牛。问题是,与神学巫术不同,科学实验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可重复性”——任何人用相同的条件和方法测试,都应该得到相似的结果。

主办方可以把相关条件和方法无保留地公布出来,让“任何人”来依此测试,或者,你自己再来一次,允许“任何人”来监督、核查测试条件和方法,看看结果怎样。如果重复成了,只要与造假无关,即便其中有些给定因素或条件,在车辆实际碰撞中根本就不会存在,那也能证明你很牛,你会获得更大的流量。主办方能做到吗?我很怀疑。如果没有中汽协出来解围,搞一个联合声明,这事还就真的不好收场了。

网通社:撇开测试方的动机问题,就实际结果来看,这场测试成了翻车现场,完全适得其反,而且是一边倒,韭菜很多的股市更不客气,脸色秒变。这是因为公众变聪明了,还是因为有些厂家变愚蠢了?

何仑:二者都有。

先看公众,其中一些人再蠢,也是有底线的,你搞一个有违底线常识的碰撞测试视频,这些人即便一直相信甚至忠诚于你,但仅仅是为了避免被贴上二货的标签,也不好意思出来为你打抱不平。除此之外,那些早就看不惯你的人,可逮到机会发泄不满了;还有那个无辜的卡车品牌,也有足够理由跟你死磕,恶心你不说,还能借机搞自己的流量;竞争对手乐于看你的热闹,或借机踹你一脚,也是自然而然的。

再看厂家,这两年无底线自吹自擂、贬损竞品、碰瓷名车的营销话术泛滥成灾,就因为这能带来流量,进而带来销量。于是,有厂家玩出了市场,玩出了心得,开始膨胀了,变本加厉,连有关部门整治“虚假宣传、抹黑对手”的三令五申都不管不顾,胆敢顶风作案,明显是吸毒成瘾、欲罢不能了(参见《“智驾”测试集体翻车的背后》、《车圈里的嘴炮与唱衰》)。

但忽悠来忽悠去,从“500万内最好的SUV“、”1000万内最好的SUV“,到吊打或干掉BBA、特斯拉、迈巴赫,到三电系统遥遥领先,到车机系统遥遥领先,到“高阶智驾”遥遥领先,到“开车可以睡觉“,到“机械素质”遥遥领先,到“主动安全整个产业界是XX我们率先提出来的“,到”我们解决了汽车行业在过去140年中未被充分解决防晒功能问题“,到车载火锅餐桌,到”油条挂钩“,到”车规级纸巾盒“,到跳舞,到钓鱼……遥遥领先的档次越来越低,越来越没品,越来越荒诞。而公众对这类忽悠已经感到疲劳,也具有了一定的免疫力。于是,就会有厂家忍不住想试探公众无知的底线,搞点大的、反常的、刺激的,认为那样才会有效。于是,就有了前面的翻车现场。

网通社:涉事三方刚刚发表联合声明,理想汽车、中国汽研做了道歉。这事是不是可以翻篇了?

何仑:这件事本身或许可以说结束了,也就是说,双方不会再打了,万众期待二次对撞测试不会有了。但更重要的是,这事对一些新势力品牌来说,是一个不祥之兆,它们的厄运或许刚刚开始。

两年多来,这些品牌把忽悠、吹牛视为赚取流量促进销售的主要手段,已经忽悠成瘾,有关部门的多道禁令都挡不住,就是要顶风作案,吹牛可以继续不上税。但麻烦的是,一方面公众对忽悠的抵抗力有所增强,对忽悠开始警惕了,另一方面,可吹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鸡毛蒜皮,已经黔驴技穷了。如此下去,没了流量,也就没了销量;搞把大的,风险也大,比如前面说的对撞测试,可能会把自己搞残。

还有,此前懂车帝做的大规模驾驶辅助技术测试,把那些信誓旦旦遥遥领先的“高阶智驾技术”打回了原形(参见《“智驾”测试集体翻车的背后》)。日后,再听到“遥遥领先”之类的营销话术,估计更多的人会反着听。

总之,遥遥领先的新势力品牌已经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如果继续忽悠、吹牛,有关部门可以放你一马,继续给你免(吹牛)税待遇,但公众、消费者为你付出的智商税不会白交,早晚会有报应。但更糟的是,吹牛营销得逞过,离不开了,不会别的,想改也难。

网通社:您说到一些新势力品牌的不祥之兆,厄运刚刚开始。除了吹牛营销、信任危机外,还有那些严重问题?

何仑:最大的问题就是质量,这是我这两年谈的最多的问题(参见《安全和质量,刺破电车泡沫的关键一针?》、《“高阶智驾”,车主成倒贴的小白鼠?》、《电车二次大跃进到了尽头?》、《电车的自燃与自残》、《车市癫狂,谁买单?》、《电车上演最后疯狂》、《小米SU7,光速回应发改委》、《车圈大面积溃疡,谁的错?》、《买电车到底该信谁?》、《车圈第一大悬案何时了?》)。

我多次说过,随着电车保有量超速膨胀(目前已经超过3600万辆),随着电车车龄的增长,随着无限价格战重压下车企狂卷成本,电车质量问题将会大面积爆发。现在的网上,电车起火、爆炸、崴脚、断轴、死机、生锈、内饰件断裂等等,已经多到见怪不怪、虱子多了不痒了,一些稀奇古怪的质量问题也开始显现,如方向盘自行摆动、挡把融化、发动机怪响吓人……在成熟的汽车市场上,这叫质量崩坏,但在这里,你就很难说了,因为没有像样的、令人信服的统计数据,或者是有,但不敢公布。

比如电车和油车的自燃率到底谁高的问题,相关数据在去年4月被一位院士错位编辑公布后,就再也没有相关的数据更新了,至今仍然是车圈第一大悬案(参见《车圈第一大悬案何时了?》)。

不过,你从有关部门近来一个劲地强调要加强汽车行业监管,也能看出来,汽车质量问题确实闹大了。此外,“工业垃圾”这个新创词汇大流行,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电车质量问题的严重性。

现在的问题是坐等出事,之后再治理整顿,还是痛下决心,断臂求生。

何仑:没错,疯狂价格战是汽车消费增量不增收的直接原因。今年上半年,乘用车平均降价幅度高达11.4%,超过了去年全年8.3%的降幅,我的印象中,这应该是创纪录的降价。

乘用车在汽车总销量中占比约89%,在汽车零售总额中占比约90%,对增量不增收做出了多大贡献,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在乘用车总销量中,新能源车虽然依旧整体亏损,占比却已经增至50%,价格平均降幅达12%,远超燃油车8.9%的降幅,对增量不增收的贡献值最大。

来源:网通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