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赛博朋克的组合非常惹眼:一边是代表前沿科技的AI,一边是传承千年的中医;一边是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硅谷文化,一边是治病救人不容有失的医疗本质。
文 | 市值榜,作者 | 贾乐乐,编辑 | 嘉辛
一家诞生于美国硅谷、主打“AI+中医”模式的企业——问止中医,近日递交了招股书。
这个赛博朋克的组合非常惹眼:一边是代表前沿科技的AI,一边是传承千年的中医;一边是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硅谷文化,一边是治病救人不容有失的医疗本质。
问止中医试图将现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中医诊疗相结合。这种融合,本质上是将积淀深厚的中医知识体系与追求创新的算法和数据驱动模式进行碰撞。
随着问止中医迈向资本市场,核心问题也随之而来:“传统+现代”结合,会构建出怎样的商业模式?它能否打破改变“优质医生成本高昂”的行业特点,增强盈利能力?在严谨的医疗要求与商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本文将回答这些问题。
一、 三个留美高材生的中医生意受那句著名的“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的影响,问止中医创始人崔祥瑞进入了中山大学主修生物科技,期间曾自学中医。2018年, 崔祥瑞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崔祥瑞履历中,更合适的“标签”是VC/PE投资人。在做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与咨询的时候,崔祥瑞妈妈的一个同学,因为子宫下垂的问题被西医建议手术切除,而患者希望崔祥瑞从中医的角度提供一些帮助。
这个时候,崔祥瑞发现中医的典籍资料浩如烟海,但没有数据库,查资料文献耗时耗力,于是就萌生了做超级中医大脑的想法——一个无比强大的中枢引擎,可以囊括自古以来中医所有的临床知识。
在斯坦福大学就读MBA最后一年期间,受硅谷AI投资热潮影响,崔祥瑞开始寻找创业项目,这个创业项目就是后来的问止中医,构建起的中枢引擎叫“中医大脑”。
中医大脑最开始的版本是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后来系统加入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功能。
中医行业有“名医”效应,看重中医在多年临床过程中的经验和积淀。中医大脑想做的不只是知识的系统性整合,方便检索和查找,还想摆脱这行对“经验”依赖的特性。
所以,问止中医的医师团队很年轻,执业年资是5年,多为中医硕士。
创造最初版本中医大脑的,是问止中医的联合创始人林大栋,他也是经方家倪海厦医师亲传弟子。
林大栋在台湾完成本科教育并服兵役后,前往美国求学并长期在美国发展,读取了美国纽约州雪城大学电机硕士、美国加州国际医药大学针灸硕士、美国加州Liberty University东方药学博士学位。曾在从事设计、开发和销售高性能网络产品及服务、为互联网赋能的技术设计及销售公司工作。
另一个联合创始人张南雄,在校期间修的是应用理学,毕业之后,他又考入斯坦福攻读理学硕士,在芯片、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领域拥有多年工作和创业经验,50多岁时才开始学习中医,取得了美国国际医药大学针灸及东方医学博士学位。
“半路出家”“去美国学中医”“用年轻的医师”,问止中医做的事情反直觉,创始人也不符合公众对于“老中医”的印象,尤其是创始人崔祥瑞。
一般而言,投资出身的创业者很少满足于开一家诊所,他们习惯把单店模型跑通后立刻复制、融资、上市。中医是事业,更是生意。
事实上,问止中医成立的2018年,他们就拿到了百万美元级的融资,2019年、2022年和2024年,又进行了三次融资。
这或许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奔着上市去的项目。既然上市,就必须回答清楚靠什么赚钱、能不能持续赚钱的问题。
二、 看诊、授课、办活动,两年收入增长281%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问止中医的主要收入来源却是靠线上诊疗。
问止中医的收入来源有三个: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生活用品和中医大脑订阅服务。其中,医疗服务涵盖线上线下诊所提供的中医咨询、处方、治疗及随访,是最重要的业务,收入占比接近90%,线上诊疗又占医疗服务收入的90%左右。
如何替代传统中医诊疗过程中面对面的“望闻问切”?
这就要靠中医大脑了。中医大脑汲取历史上多位名医的知识、经验和思路,完成望闻问切后把顾客的症状录入中医大脑,中医大脑模拟计算开出处方,而后按照置信度排名,得出最有效的方案。
线上服务时,中医师可以通过线上视频远程问诊,由中医大脑系统在线开方。当然,AI只辅助,治疗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争议,还是医师和公司的。
问止中医服务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包括需要长期治疗时间的癌重症、难以完全治愈的疑难症和其他常见、常发的病症。
第二项业务是卖中医生活用品,收入占比在6%——10%。
这项业务既包括卖实物产品,如可食用草药粉、草本个护等养生产品,也包括知识付费,比如线上录播课程、书籍,知识分享活动收费。
招股书披露,线上录播课有的免费,有的收费,价格在1.99元到870元不等。截至2025年5月31日,已开发超过130个线上录播课程系列,35万名客户购买过课程。
第三项业务是中医大脑的订阅,订阅者一般为私人医生、医疗机构、企业客户。
虽然问止中医称,其中医大脑是内地首个及唯一一家通过三甲医院临床一致性研究,并通过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专家评审的中医人工智能辅助医疗系统,但从收入规模来看,中医人工智能辅助医疗系统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24年,中医大脑订阅服务收入不足1000万元,2025年前5个月为327.4万元,和2024年同时段相比,减少了23%。
从2022年的0.62亿元,到2024年的2.36亿元,两年时间,收入增长了281%,问止中医的扩张离不开“种草”。
2021年,问止中医成立了精一书院。精一书院通过“内容种草”,吸引大量的中医爱好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注册成员超过31万,号称“全球最大的中医社区”。精一书院吸纳众多的“中医粉”,一方面是潜在用户,另一方面也是扩大声量和影响力的载体。
中医大脑、付费课程都有很强的复用性、边际成本低下,降低了人力成本,所以问止中医构建起来的生意模式,毛利率比普通的连锁医院要更高。
问止中医的毛利率在60%上下,比爱尔眼科、通策医疗都高,尽管他们所处的赛道被称为“金眼”“银牙”。
增速快、毛利率高、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从商业角度来看,到目前为止,问止中医的生意模式是跑得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持续性,很多问题会是在扩张中暴露出的,尤其是业务层面讲究“一人一方”与商业天然追求规模化之间的内在矛盾。
2025年前五个月,问止中医的收入增速已经回落至12%。
三、 AI+中医的内在矛盾如果只是规模化连锁化开中医馆,问止中医即使能上市,也不会受到太多的关注,AI概念让问止中医更具有吸引力。同时,AI能在多大程度上给中医治疗提效也是最被关注的问题。
需要肯定的是,从成本来看,问止中医规避了传统医疗机构面临的“优质医生成本高昂”瓶颈。
问止的销售成本构成中,人力成本占比约为1/3,占收入的比重在12%左右。这一人力成本比例,远远低于以人力为核心资源的医疗服务机构。
但中医诊疗的精髓在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性化方案。这需要医生对患者身心状态的体察、对复杂症候的把握以及临床经验的直觉判断,这对当前的AI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问止中医采用的“AI系统辅助+年轻中医师执行”的模式,其实际疗效存在争议。AI可以辅助分析、提供参考方案、管理流程,但最终决策和个体化调整仍需依赖医生的专业能力。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 2024年以及截至2024年及2025年前五个月,问止中医的患者复诊率分别为61.2%、69.1%、71.9%、68.8%及67.2%,显著高于30.0%到40.0%的行业复诊率水平。
问止中医将复诊率高于行业平均值视为患者忠诚的表现。但医疗行业比较特殊性,一方面,它确实可能源于患者对服务和初步效果的信任,另一方面,持续复诊也常意味着疾病没有根治或属于慢性病管理范畴,后者天然具有高复诊的特点。
因此,单纯将高复诊率等同于“患者忠诚度高”或“疗效卓越”,说服力还不太足,需要更细致的疗效追踪和患者反馈数据作为支撑。
问止中医招股书也提到了具备高患者满意度,但媒体上同样有关于问止中医医疗服务质量的投诉或者质疑。
在文化自信的倡导下,众多中医药企业希望借AI加速发展,多个中医医疗大模型问世,推动“中医药+AI”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也有不少项目吸引到了投资,但发展并非坦途,已有风光一时的项目以解散收场。
由于AI在深入理解中医内核上存在天然局限,将前沿AI技术与古老中医智慧深度融合,并实现可持续商业成功,仍是一条需要长期探索的道路。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