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深刻指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新时代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根本遵循。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史传芝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深刻指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新时代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根本遵循。
金秋时节,天山南北沃野流金。8月7日,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东沟乡兰州湾村的麦田里,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奏响了丰收的乐章。农机手精准操控,收割、脱粒一气呵成;运粮车旁,村民们忙着整理饱满的麦粒……处处洋溢着繁忙与喜悦。
小麦成熟,达坂城区东沟乡兰州湾村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记者史传芝 通讯员加尔肯别克·特尼斯别克摄
“今年我种的15亩小麦长势特别好,收成比预想的还棒,预计能收入1万多块!”村民王小龙看着自家颗粒归仓的小麦,笑容满面。
王小龙的喜悦,是达坂城区小麦喜获丰收的生动缩影。今年,该区种植小麦1.42万亩。在政策扶持与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下,田间地头呈现丰产丰收的喜人景象。
这份喜悦,更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促进粮食产能持续提升的生动写照。2024年,新疆粮食生产再传捷报:总产量达2330.2万吨,较上年增长10%,首次跃上2300万吨新台阶,全国排名升至第13位。尤为亮眼的是,新疆成为全国唯一连续3年累计粮食增产超百亿斤的省份,并跻身全国7个粮食调出省(区)行列,成为粮食产销平衡区中调出量最多的地区,切实做到了“区内结余、供给国家”。
丰硕成果源于系统施策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新疆立足国家所需与自身所能,全面提升农业生产供给保障能力的坚定实践。自治区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机遇,在政策、用水、地力、良种、农机、科技六大关键领域综合发力,科学破解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加速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的均衡增产新格局。
小麦成熟,达坂城区东沟乡兰州湾村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记者史传芝 通讯员加尔肯别克·特尼斯别克摄
在达坂城区,这份努力清晰可见。依托自治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该区在东沟乡东湖村打造了小麦高产示范基地,集成推广适期早播、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病虫害防治则创新采用“农户自防+无人机飞防”的立体化模式,全面完成小麦“一喷三防”作业,为丰收筑牢安全屏障。
“今年我们全程按照技术规程科学种植,从播种到田间管理都有专家团队跟踪指导。”东湖村小麦高产示范基地负责人林清介绍,得益于标准化管理,基地小麦长势明显优于往年,有望实现产量和品质双提升。
政策惠农提振种粮信心
科技的赋能固本强基,惠农政策的精准落地则直接点燃了农户的种粮热情。达坂城区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对小麦实际种植户给予每亩230元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同时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对耕、种、收等关键环节按作业服务市场价的30%给予财政补贴。
小麦成熟,达坂城区东沟乡兰州湾村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记者史传芝 通讯员加尔肯别克·特尼斯别克摄
“政策这么好,还有技术员全程指导,我们用心种地,收成自然差不了!”王小龙的话道出了众多种植户的心声。
达坂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波说:“当前我们正全力做好收割进度跟踪与服务保障。下一步,将系统总结今年小麦高产经验,为来年粮食生产提前谋划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丰收图景在天山南北铺展
金色的丰收乐章不仅在达坂城奏响。7月底,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的旱田上,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鸣穿梭,划出整齐的“丰收线”。5000亩旱田冬小麦开镰收割,标志着该县首次规模化旱田冬小麦种植取得成功。
种植大户叶学涛看着满载“新冬18号”麦粒的卡车,信心满满:“以前总觉得旱地冬天只能撂荒。今年在技术员指导下试种冬小麦,收成比预想好多了!明年我要扩大种植面积。”
在乌鲁木齐市重要的水稻产区米东区,则是另一番绿意盎然的景象。羊毛工镇新建村的巨幅稻田画已进入最佳观赏期,吸引众多游人驻足“打卡”。该镇依托近万亩水稻种植,正积极推动农旅融合,探索集生产种植、农耕体验、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新路。
“未来,我们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将持续深挖景区、稻田、特色美食等资源潜力,推出更多‘农业+旅游’特色活动,提升游客体验,助力乡村振兴。”羊毛工镇党委副书记袁洁展望道。
据乌鲁木齐市政府网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市超额完成粮食种植任务,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达63.6万亩,较上年增加3.1万亩。同时,高质量创建小麦、玉米、水稻等单产提升示范基地10个,力保粮食单产稳步增长。
“西部粮仓”根基日益稳固
放眼天山南北,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丰收画卷同样壮美。今年,该州共种植小麦167.45万亩。夏收自6月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梯次推进。7月16日,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实打验收,昌吉州冬小麦在百亩、千亩、万亩及十万亩连片种植区,单产均刷新了今年全疆冬小麦最高纪录!
昌吉回族自治州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贾文明介绍,佳绩源于全力落实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通过推广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五良”配套,实施滴灌水肥一体化、小麦宽窄行节水种植、“一喷三防”、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单产得以显著跃升,为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政策支持、科技赋能,共同绘就了今日天山南北的满目“丰”景。 这片昔日的戈壁荒漠,在现代农业的引领下,正加速崛起为祖国坚实的“西部粮仓”。
“西部粮仓”的丰盈,凝结着新疆几代人的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强化政策引领、突破技术瓶颈等一系列硬举措,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今年,新疆乘势而上,还提出粮食产量再增10亿斤的新目标,以建设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为抓手,为“中国碗”装入更多优质“新疆粮”。
遥看今日新疆,从达坂城的麦浪到米东的稻海,从乌鲁木齐县的旱田再到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沃野,处处硕果累累、穰穰满家。粮食生产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不仅稳稳端牢了自身的饭碗,更以连年增产丰收的实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着日益重要的新疆力量。
天山南北广袤田野上翻滚的金黄麦浪,正是“西部粮仓”愈加丰沃、祖国粮基更加稳固的最美画卷。
来源:天山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