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夏天,肥西小井庄的包产到户纪念馆里,一群青年围在泛黄的分地契约前驻足沉思。“4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写下改革开篇;今天,我们要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有新回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之声”学生理论宣讲团的成员们带着这份感悟踏上旅程,他
通讯员 高兢雯 潘 萌
这个夏天,肥西小井庄的包产到户纪念馆里,一群青年围在泛黄的分地契约前驻足沉思。“4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写下改革开篇;今天,我们要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有新回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之声”学生理论宣讲团的成员们带着这份感悟踏上旅程,他们以理论为笔、文艺为墨,在芜湖、合肥的基层土壤里,播撒着红色火种,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传承答卷。
“宣讲要扎根基层、贴近群众,让红色理论真正走进百姓心里。”这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玉艳对宣讲团的殷切嘱托。实践期间,刘玉艳及学院副院长李祥兴多次深入现场指导慰问,为团队注入强心剂。学院始终将宣讲团建设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组建了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从选题策划到内容打磨、从形式创新到现场把控,全程给予精心指导。
理论宣讲不能照本宣科,要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宣讲团始终坚持创新宣讲形式,根据不同受众调整内容与方式。在芜湖市弋江区澛港街道儒林西苑社区,宣讲员何文卓以奇瑞“瑶光2025”战略为例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还融入诗歌朗诵、舞蹈等节目,让居民易懂易悟。从理论宣讲到文艺表演,从实地参观到互动问答,宣讲团用青年人的话语体系,让红色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坐着听”到“跟着动”,理论在花样表达中活了起来。
在弋江区澛港街道和肥西县桃花镇集贤社区共建的“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为学院持续开展宣讲活动搭建了平台,“以前是走出去宣讲,现在是扎下来做事”。校地双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协同育人,让理论宣讲从“一阵风”变成“四季春”。
半个月里,宣讲团走进我省两市六区县,开展了近20场活动。“站在包产到户纪念馆里,才懂‘敢闯敢试’四个字的分量”。这群青年正以行动接续安徽大地上的红色薪火,团长高兢雯的感悟道出了所有成员的心声。
来源:安青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