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美国 Saginaw Art Museum 高168.5厘米,宽94厘米 来源:CT Loo(卢芹斋);Gift of John L. Booth 1957年之前购得
原创:青水居 青水居室
关于这组“响堂山北齐白石坐佛”,本人通过查阅瑞典学者喜龙仁当年收集照片库的照片进行比对,已知目前是有至少六尊。
1:法国赛努奇博物馆 M.C. 8763 T 高167厘米 来源:巴黎Léon Wannieck(王涅克) 古董商 1956年捐赠
2:美国 Saginaw Art Museum 高168.5厘米,宽94厘米 来源:CT Loo(卢芹斋);Gift of John L. Booth 1957年之前购得
3: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A.36-1950 高166.7厘米,最宽92厘米 来源:传CT Loo(卢芹斋);上海 Strehlneck古董商;1950年 Bequeathed by Herbert Coleman
4:上海博物馆 高164厘米,宽62厘米 上海 Strehlneck古董商(可能也是出资卢芹斋之手); 1951年从R.illeo手中征集到
5:美国 The Hermitage Museum and Gardens 高:约167厘米 来源:Kelekian古董商; 1970年之前购得
6:日本私人收藏 下落不明 高160.8厘米 最迟1960年(1960年出版的 水野清一《中国の彫刻》 书中有照片)
关于它们的真伪个人不看好,具体原因可参考微博 箕山散人 的文章。个人认为这批大概率是出自卢芹斋之手(其中的三尊造像和他有关)。这批造像应该是杂糅,两尊明确出自响堂山的北齐石雕造像。V&A博物馆的作为佛像的参考(A.4-1924),
华盛顿国立亚洲博物馆的作为头光参考(F1913.57)。此举解释了为何背光的火焰纹如此粗糙以及台座做的如此奇异,因为造假者所参考的造像并没有包含以上元素,只能天马行空的想象。
最后说一下本人对于有学者提出的辽代说的看法。辽代说本身就不符合造像风格。即使辽代时期有大规模营造响堂山也不会去刻意模仿前朝风格。何况响堂山不产白石/大理石,且辽代一朝并不流行白石造像(金代说都比辽代说有可能)。
来源:金鱼涂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