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说到古代的致命疾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瘟疫、霍乱这些大规模流行病。可你知道,在古代,就连现在看来很普通的皮肤感染也能要人命吗?
特别是背上长的疮——古人称之为"背疽(jū)",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包括西楚霸王的军师范增、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明朝开国功臣徐达这样的大人物。
他们都是人生巅峰时期,却因为背上长了个疮而命丧黄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古人眼中的"夺命背疽"
古人对疾病的认识跟现在完全不一样。
在没有显微镜的年代,他们看不见细菌和病毒,只能靠经验和猜测来理解疾病。
背疽在古代医书中被描述为"背部生疮,肿硬如石,色赤如火,痛不可触"。
老百姓更是把它当成了不祥之物,认为是人犯了天条或者积了阴德才会得这种病。
实际上,背疽就是现代医学中的"皮下组织炎"或"毛囊炎"的严重形式,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引起。
为什么偏偏是背部呢?因为背部皮肤厚实,血液循环相对较慢,一旦感染,细菌容易在深层组织繁殖,不容易排出。
背部还有个特点:穴位密集,经络丰富。
按照中医理论,背部的膀胱经上分布着人体所有脏腑的"俞穴",所以一旦背部感染,很容易通过经络影响内脏功能。
加上古代人的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一旦得了背疽,死亡率极高。
没有抗生素,没有无菌手术,连基本的消毒概念都没有,古代医生能做的就是用刀切开疮口放脓,涂上一些草药,然后听天由命。
这些治疗方法不仅效果有限,有时候反而会加速感染扩散,导致败血症,最终夺走患者的生命。
范增的背疽之死
公元前204年,楚汉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西楚霸王项羽有个得力军师叫范增,被尊称为"亚父",是项羽最信任的谋臣。他屡次劝项羽除掉刘邦,却没成功。
有一次在鸿门宴上,范增频频向项羽递眼色,示意趁机杀掉刘邦。
还暗中让项庄舞剑,想借机除掉刘邦。可惜项羽优柔寡断,错失良机。后来刘邦逃回汉中,积蓄力量,成了项羽的心腹大患。
刘邦不仅军事上反击,还在心理战上做文章。
他派人散布谣言说:"范增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想看到楚国灭亡吗?"这话传到项羽耳中,加上他本来就多疑,开始猜忌范增。
范增察觉到项羽对自己的态度变了,心中愤怒又悲凉。
一个曾经出生入死的老臣,居然被主公猜忌。他愤然提出辞职,项羽也没有挽留,只给了他一些财物就让他回老家了。
离开项羽的大营后,范增一路奔波。
老人家本来身体就不好,又气又急,再加上旅途劳顿,背上突然疼痛难忍。到驿站休息时,发现背上长了个疮,红肿发热。
古代交通不便,范增只能在驿站找当地医生看病。医生诊断是背疽,开了些草药敷上,可病情却迅速恶化。
范增很快高烧不退,神志不清,整个背部都变成了脓包。没几天,这位叱咤风云的谋士就在驿站的结束了生命。
范增临终前据说还念叨着:"项羽不听我言,必为刘邦所灭!"果然不久后,项羽在乌江自刎,西楚霸王的霸业烟消云散。
孟浩然的背疽故事
从西楚霸王的谋士,我们来到唐朝,看看著名诗人孟浩然的故事。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清新自然,被后人称赞为"诗仙"。
与很多文人不同,他性格率真,不善于巴结权贵,所以一生未能得到重用,五十多岁还只是个县级小官。
公元740年左右,52岁的孟浩然在家乡襄阳养老。某天他突然发现背上长了个疮,起初并不在意,以为是普通的疮疖。
可没几天,疮越来越大,还伴随着剧烈疼痛和发热。当地医生诊断为背疽,开了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孟浩然按照医嘱服药,病情稍有好转。正在这时,他的好友,同样是著名诗人的王昌龄来访。
两个诗人相见甚欢,推杯换盏,畅谈诗文。王昌龄特意带来了当地的美酒和新鲜河鲜(就是现在说的淡水鱼虾),招待老友。
医生曾经警告过孟浩然,背疽患者要忌酒忌发物,尤其是鱼虾这类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但是面对好友的盛情和美食的诱惑,孟浩然没能抵挡住,破了戒。
"一醉解千愁"后的第二天,孟浩然的背疽急剧恶化,整个背部红肿发热,疼痛难忍。
王昌龄赶紧请来医生,可为时已晚。背疽迅速扩散,引发了全身感染。不到一周时间,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就离开了人世。
王昌龄后来写了一首悼念孟浩然的诗,表达了深深的自责和哀思。
更讽刺的是,王昌龄自己后来也因为政治原因被贬,在赴任途中遇刺身亡,两位诗人都未能善终。
徐达的背疽之谜
再往后跳四百年,来到明朝初年。
徐达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开国功臣,被封为魏国公。他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是明朝初年的第一猛将。
徐达一生征战,长期在军营生活,卫生条件自然不好。
古代行军打仗,将士们几个月不洗澡是常事,身上的伤口很容易感染。徐达虽然贵为大将,也难逃这种环境的影响。
54岁那年,徐达背上长了个小疮。起初他并不在意,还是照常处理军务。
可是那个小疮越来越大,很快变成了背疽。朱元璋得知后,立即派御医前去诊治,还赐予了珍贵的药材。
明朝初年的医疗水平相对唐宋已经有所提高。
御医们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治疗方法,包括切开引流、清创换药等。但没有抗生素的年代,这些措施作用有限。徐达的背疽越来越严重,高烧不退。
关于徐达之死,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据说朱元璋担心徐达功高盖主,借机想除掉这个功臣。
得知徐达得了背疽后,朱元璋特意赐了一只烧鹅。在古代医学理论中,鹅肉属于"发物",会加重背疽病情。
徐达虽然明知吃了烧鹅会加重病情,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毫不犹豫地吃了。没过多久,徐达的背疽急剧恶化,最终不治身亡。
这个传说虽然戏剧性十足,但历史真实性存疑。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朱元璋赐鹅的事情。
徐达很可能就是单纯因为背疽感染扩散,引发败血症而死。
不过这个传说反映了古人对背疽的认识——他们已经知道某些食物会加重病情,只是不知道背后的科学原理。
古代的背疽看似小病,却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包括像范增、孟浩然、徐达这样的名人。
现在我们知道,背疽不过是皮肤感染的一种,用抗生素就能轻松治好。这个巨大的差距,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医学的伟大进步。
不禁想说,咱们真是生在了一个好时代,小小皮肤感染不再是夺命杀手,我们比古人幸福太多了!
来源:蜀山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