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有件事对张丙禄触动很大。上茬小麦,同样的小麦品种、基本相同的地力条件,朋友的平均亩产达到1500斤,而张丙禄的平均才1100多斤。近3000亩小麦,少收的量让他感到心疼。
立秋前,玉米一遍管理结束,商河县贾庄镇郭庵村种粮大户张丙禄得以静下心来,对上半年“工作”进行盘点,总结自己的得与失。
今年,有件事对张丙禄触动很大。上茬小麦,同样的小麦品种、基本相同的地力条件,朋友的平均亩产达到1500斤,而张丙禄的平均才1100多斤。近3000亩小麦,少收的量让他感到心疼。
通过和朋友交流,张丙禄找到了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一是减垄增地,二是水肥一体化技术。朋友实施减垄增地,土地有效种植面积增大,产量自然增加。另外,这茬小麦生长关键期,赶上天旱少雨,朋友采用水肥一体化后,用手机就可轻松控制浇水、施肥,既方便又高效,而且省水、省肥、省人工。这季小麦,朋友前后浇了四遍水;自己雇人费时费力才浇了一遍水,所以亩产自然跟人家没法比——这是自己今年最大的“失”。
知不足,立即改。这季玉米,张丙禄马上就在地里铺上了滴灌带。地里铺滴灌带,每亩平均费用40元,这比雇人浇地每亩便宜10块钱。水肥一体化进了地,水肥补充及时,玉米日常管理轻省了不少,长势也比以往好。张丙禄观察,今秋这茬玉米高产有把握。
张丙禄(左)正在小麦良种加工车间内指导工人生产。
2010年,张丙禄已开始流转土地。作为“资深”种粮大户,他认为自己不少“得”到的东西也值得说一说。
张丙禄认为,种粮大户一定要锻炼把握粮食市场行情、预测走势的能力。如收上一季玉米时,正赶上行情低迷,有些种植户就沉不住气了,当时以很低的价格就把新玉米卖掉了。而在综合研判后,张丙禄认为后市玉米价格肯定会涨,为此他坚持到春节后,最终以较高价格出手。500多亩玉米,每亩他多卖了500多元。一次市场精准把控,就多收入近30万元。
十几年摸爬滚打下来,张丙禄还深刻感受到,规模种植一定要舍得在农机上投资。耕地、施肥、收获、烘干各个环节机械作业,不仅效率高,而且质量好。为此,他从2014年开始,就陆续添置各种农机。目前他仓库里停放着包括大马力拖拉机、自走式收割机、大功率无人机在内的近百台新型农机。今年玉米种植,他单独购置了一台新型玉米精量播种机。机器进地,可一次行完成播种、施肥、铺滴灌带、镇压多项作业,既节省了费用、提高了播种质量,又抢抓了农时,所以这季玉米长势格外好。目前,他又花十多万元订购了一台小麦条播机,以备今秋小麦播种。
张丙禄认为,种地十几年来,他最大的“得”是“学然后知不足”。张丙禄总结,规模化经营与小面积种地思路、模式完全不同,其中“藏”着很多学问,而且越干越觉得门道多。因此,为了把地种好,只要有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他都会想办法参加。
多年的学习,让这位51岁的种地“门外汉”成了行家里手。比如,玉米适当晚收,每亩可多收50多斤;小麦播种推迟不用怕,通过实施“科技壮苗”、统防统治及精细管理,仍可实现丰产。
张丙禄正在展示前段时间刚取得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当然,通过外出学习,他还找到很多商机和利润增长点。如学习期间,他先后与多家种子公司达成合作,带着周围农户每年为种子公司培育几千亩小麦种,他们每斤收取0.1-0.15元的管理费;若为公司加工种子,每斤还可拿到近0.2元的加工、包装费等。视野开拓后,他于2023年成立了自己的种子公司,并取得相关生产经营许可证,争取产业升级,今后能拿到更多利润。
“一入农门深似海,得失之间皆学问,农业规模经营需要注意的事儿非常多,但总体来说,种地要想有高效益,既要紧跟科技、把握市场,还要研究政策、关注趋势,更要不断总结学习、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把地种好。”张丙禄感慨地说。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