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时,城里富太太都遭遇了什么?一日本老兵讲述亲身经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8 14:12 1

摘要:1937年12月,南京城破,日军铁蹄踏过秦淮河畔的朱门高墙,那些曾居于深宅大院、身着绫罗绸缎的富太太们,其命运在炮火中被彻底碾碎。

1937年12月,南京城破,日军铁蹄踏过秦淮河畔的朱门高墙,那些曾居于深宅大院、身着绫罗绸缎的富太太们,其命运在炮火中被彻底碾碎。

参与过这场暴行的日本老兵曾根一夫,在战后回忆录中留下的记述,为我们揭开了这段被鲜血浸透的历史细节。

日军入城后,对南京城的劫掠呈现出明显的针对性。曾根一夫所在的部队,在军官的默许下图谋“就地征收”,实则将矛头指向了城中的富裕家庭。

他们凭借宅院的规模、门楣的装饰判断家境,专挑那些挂着铜环门环、院墙高耸的院落闯入。

在城南一处有着三进院落的大宅里,曾根一夫目睹士兵们翻箱倒柜。鎏金的首饰盒被摔在地上,珍珠项链散落一地,绸缎衣物被随意踩踏。

宅院女主人手腕上的翡翠镯子被强行捋下,留下一圈紫红的勒痕。士兵们不仅抢走财物,更将目光锁定在这些平日养尊处优的女性身上。

这种针对富户的暴行并非个例,据曾根一夫回忆,在城西一栋洋楼内,他们截住了试图逃难的一家三口。

男主人打开皮箱,金条码放整齐,试图以此换取妻子的安全。但日军士兵并未止步,他们将男人绑在楼梯扶手上,对其妻子实施了暴行。

最终,这对夫妇均被杀害,尸体被抛入江中,金条收入囊中。

曾根一夫在扬子江边执行任务时,目睹江滩上横陈的尸体中,有身着貂皮大衣、佩戴多枚戒指的女性。

子弹从其眉心穿过,凝固的血迹已呈黑紫色,他在回忆录中记录,这类穿着体面的死者,往往是日军在劫掠后直接杀害的富裕家庭成员。

曾根一夫在南京城东的汤水镇附近,撞见同伴将一名穿着狐裘的女性按在温泉边施暴。

这名女性据信是当时某位官员的亲属,挣扎时颈间的银锁片滑落,最终被残忍杀害并抛入温泉,水面漂浮着她来不及取下的玉镯。

这一场景成为曾根一夫日后难以摆脱的梦魇。

面对暴行,富太太们曾尝试各种方式自保,有人用锅底灰涂抹面部,换上粗布衣裳,试图混入贫困家庭的地窖中躲藏。

但日军士兵会通过细节识别——手腕上因常年佩戴镯子留下的白皙印痕、未被晒黑的脖颈皮肤,都可能暴露她们的身份。

南京城内的国际安全区,曾被视为最后的避难所,美国教师魏特琳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设立的难民所,收留了包括富太太在内的数千名女性。

这些女性剪掉长发,藏匿起首饰,尽量让自己显得与普通难民无异。但日军多次无视中立原则,强行闯入安全区。

曾根一夫曾目睹同伴在安全区边缘拖拽一名女性。尽管该女性穿着蓝布衫,但士兵通过其细腻的手部皮肤判断出她并非体力劳动者,最终将其强行带走。

魏特琳在日记中记录,1937年12月下旬的一个雪夜,安全区内有多名女性被掳走,其中包括曾是银行家妻子的避难者,她藏在发髻中的银票被发现后,遭到士兵的殴打。

即便躲在安全区内,富太太们的处境依然艰难,为换取食物,有人将金戒指悄悄交给难民所的工作人员,希望能换得一点米粮。

曾有一位前绸缎庄老板的妻子,将珍藏的赤金镯子交给魏特琳,只求为孩子换一口热粥。这些曾象征财富的物品,在绝境中仅能换来片刻喘息。

日军的暴行不仅限于人身伤害,更延伸至对文化与财产的破坏。

曾根一夫所在的部队,将抢来的古籍字画当作燃料生火,红木家具被劈成木柴,绸缎衣物则被士兵随意裹在身上打闹,最后在焚烧房屋时一同投入火海。

许多富太太家中世代珍藏的文物、账本、家族档案,都在这场浩劫中化为灰烬。

幸存者的证言印证了这些记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回忆,其家族因收藏古籍字画成为日军目标,家人被杀害后,宅院被付之一炬,珍藏的书画在火中化为灰烬。

另一位幸存者巫吉英,作为军官家庭的佣人,目睹雇主家中的珠宝被洗劫、女主人被施暴后杀害,房屋被点燃时,她因被刺伤倒地才侥幸存活。

曾根一夫在战后撰写的《私记南京虐杀》中,多次表达对这些暴行的忏悔。他写道:“那些珠光宝气的装饰,最终都成了染血的罪证。”

他回忆起被拖拽的富太太们绝望的眼神,承认自己参与的不仅是掠夺,更是对人性的践踏。这些文字成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重要佐证。

然而,日本国内的部分势力始终试图否认这段历史。右翼分子质疑老兵证言的真实性,甚至篡改教科书,淡化日军的战争罪行。

但大量史料——包括曾根一夫等老兵的回忆录、幸存者的口述、国际安全区的记录、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文件——共同构成了无法辩驳的证据链。

如今,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一件件文物无声诉说着当年的苦难:一枚断裂的赤金镯子、一件被撕裂的绸缎旗袍、一本烧焦的账本,都见证了富太太们在那场浩劫中的遭遇。

每年12月13日的国家公祭日,人们来到这里,为包括她们在内的30万遇难同胞默哀。

这段历史揭示的残酷真相是:当国家沦陷,个体的财富与地位在侵略军的兽性面前,不堪一击。

富太太们的遭遇,是整个民族苦难的缩影。铭记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告慰逝者,更是为了警醒后人——唯有国家强大,才能守护每一个国民的尊严与安全。

曾根一夫晚年再未踏足南京,他在回忆录的结尾写道:“有些债,穷尽一生也无法偿还。”

这句话或许正是对那段历史最沉重的注脚。而对我们而言,铭记与反思,是对遇难者最好的告慰,也是防止历史重演的唯一途径。

(本文内容基于曾根一夫《私记南京虐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藏史料、幸存者证言及魏特琳日记等整理)

来源:奇闻馆长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