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概念美化”:又一领域领先中国,西方果然善于包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7 16:12 3

摘要:2万年前的鸟骨笛被发现的时候,有媒体把这个事大书特书。这儿说的是以色列艾因迈拉哈遗址的事情。一串报道里,《以色列时报》还直接提到,说那里的人正在从游牧采集转向固定的半定居社区。事情就是这样,说白了,捧着新石器时代玩具,庭院还没影呢,一开口就社区了?多少让人有点

1.2万年前的鸟骨笛被发现的时候,有媒体把这个事大书特书。这儿说的是以色列艾因迈拉哈遗址的事情。一串报道里,《以色列时报》还直接提到,说那里的人正在从游牧采集转向固定的半定居社区。事情就是这样,说白了,捧着新石器时代玩具,庭院还没影呢,一开口就社区了?多少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社区,按今天的理解,不就是街坊邻居、健身广场、楼下超市那点事吗?往1.2万年前一搁,说是社区,好像是。怎么就能这么说呢?其实不少人觉得怪怪的。这事儿,真和中国话语里的“聚居区”有点区别。汉语说出来土了点,但至少实打实。这个场景,哪个词贴切,一对就知道。有人纠结吗?恐怕也没几个人真细琢磨。

大概这就是所说的“概念美化”。明明只是分散住一块儿的简陋房屋,用个高级点词,气氛全变了。往前翻西方学者写古史的套路,类似的桥段数都数不过来。咋就这么喜欢“美化”呢?大伙都跟着“真香”了还是咋,没人觉着别扭?

关于概念,不得不说它主导了我们的认知惯性。反正一句“城镇”“水磨石地板”“社区”,直接建构出一个高大上的场景。看不见背后未脱原始状态的真实生活,这就容易一叶障目,也容易给人误会。说严重点,是给不了解情况的人一个假象。说轻点,是把自己的描述搞得漂亮点。两种心思,其实也分不开。

现在科普吹得那么足,结果最基础的细节却被忽略了。

先看陶器时代之前,西方史书爱用城镇、庭院这类词,讲的其实就几个零散房屋虎皮帐篷。8900年前的西亚,刚刚从打猎野营转向定居,“水磨石地板”一出,好像秒速进化到二十一世纪大别墅。扯不扯?看了原始遗址照片再想想,真没多少人会当回事。但媒体报出来,好像都信了。

诡异的是,良渚古城三百万平米,管理水利体系、祭祀区、郊外加起来一百平方公里。西方学者反而描写为“有陶器的村庄”,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好笑不可笑?谁会计较这些细节?反正外人不知道,怎么说都成。哪怕错了,也能蒙混过关。

镰刀这个事也很有意思。西方说西亚很早就有镰刀,“用木把沥青粘石”的,听起来挺神奇。但沥青的黏性真能撑住收割麦子?要真能割,得多差的麦子才割得动?细节要是没人追问,一堆看似合理,其实绕来绕去全是自说自话。

这些年中国历史遗址的体量、遗存、样式,其实是被“低描淡写”了的。事情本身不复杂。为什么西方学者爱拔高陶器前的西亚,却又贬低东亚的大型遗址?“概念美化”这事,往往是一种姿态。干脆点讲,就是谁想拔高自家历史,谁就用点词汇包装一下。

接下来要说埃及。古埃及“王朝”这事,人尽皆知。公认的第一个王朝,距今五千一百年。中国夏朝,公认下来只算四千年。单从时间轴看,埃及好像遥遥领先。可这“王朝”两字掏出来,经得起推敲么?

古埃及那几个王朝,不见得有比中国古国大多少。疆域、人口、遗址,从数量到质量,经不起细扒。夏朝手下统管数个方国,埃及王权张力就那么点儿,真要算,连古中国的地级方国都不如,还上升到“王朝”,是不是有点玩笑?但西文把每一拨政权都称“王朝”,炼得一手好词。最终中文里面跟风翻译,不考证也不分辨,直接照搬。

“王朝”并不是要素一凑齐就能叫的。西方是按他们欧洲史那一套来的,动不动“帝国”“王朝”,听着震撼。其实就那么回事。两国的权力架构、国家形态、部族整合程度,隔着好远。情况不明白的话,一提王朝,好像都一样,谁还理会那些枝节?

实际情况,夏朝比埃及的组织能力、遗址数量、人口体量,不知道多多少。可媒体里只会说埃及“第XX王朝”,一个接一个,把中国早期历史又压下去了。说到底,这就是“分母被放大了”,中国这头还在老实算面积、算人口、算管理层级,西方直接上概念美化,视觉体验赢麻了。

这让我想起罗马的铁器时代。某年欧洲考古,罗马矿渣一分析,说年产铁有8.5万吨。对比汉朝,不少数据说人均年用铁0.25公斤,推定总产量3000吨。怎么看,罗马都是甩汉朝一百条街。但是,铁器光看产量,不看冶炼方式,你敢比较?

古罗马那套是块炼铁,冶出来是海绵铁,要使劲锤打成型。刀剑都难锻出来。罗马士兵的短剑,纯粹是技术能力决定。反倒汉朝那时坩埚炼铁已经普及,大型高炉生产,铁水直接浇铸,五花八门的铸件,工业效率急剧飙升。光说铁产量,这就像把榔头和机床归为一类。

而且,《剑桥中国史》那套算法太粗糙,汉朝官营冶铁场,不止49处,个个规模超大。还有就是,块炼铁根本没法批量打造制式武器,就别说罗马士兵全副武装了。罗马的盔甲,拿块炼铁慢慢敲,想想都费劲。

数据如果只盯产量,别提技术区别,谁都觉得罗马牛。可细究一层,事情就不一样了。不讲清楚“块炼铁”和“高炉炼铁”的根本差别,历史云里雾里,越听越离谱。谁还真查底细?还是信第一眼的数据。

再往下说,说到古希腊,有没有发现特别多华丽词?商业经济、理性、批判精神、法庭法官……这些东西都端出来,确实漂亮。聊到苏美尔,一大堆现代词汇。不管真实生活环境有多粗糙,词汇上都恨不得重新定义,火候全靠概念。看上去全世界都是“民主古国”,早早有了法制系统。真要是那样,历史问题都成了词语排列组合。

特别有意思,还有说罗马有出书印刷、销售、书店。且不去查中国印刷术的发明顺序,这也不怕穿帮?罗马的图书出版、职业分类摆在那里,到底有多少靠得住?这些词反复出现,把现代表述提前加码。好不好用,先不说,最起码贴金效果达到了。

再扯两句,其实中国古代有图书馆的实质,却一直没叫过图书馆。这是不是也该填进概念美化箱?终究是人取词之自由。

讲到这儿,有点笑了。都说中国话严谨,不随便拔高,不给历史上随便贴上“城镇”“王朝”这种标签。考古上没有城的形制,就说村落、聚居区。有啥说啥,不贪图辞藻。表述普通,不是不会包裹,而是没必要。你要非说中国不美化,我觉得吧,也不准。按时下网络段子,真要往死里吹,中国网友比西方学者都狠。问题在于,学界总归还是老实、保守的居多。

还有一点网友总爱举:古代“捕快”硬说成“警察”,是不是也好听?要是媒体真写“唐朝皇家警察”,大家会不会觉得高大上?其实大家也就一笑。但西方美化,读者信了,这就。原因很简单,一个是自说自话,不怕穿帮。一个是底层逻辑对不上,观众没法推敲,谁还较真?大差不差。

但话说回来,现代年轻人越来越会查资料。比起十年前,大众对这些美化痕迹哪怕不计较,也没法真信。再多包装,总有人扒一扒,乐子成分直接拉满。你要问美国人会不会质疑他们教科书?比例没准比国内低。但现在差不多了,好多中国网友,经常反驳甚至咬文嚼字,谁怕谁?

奇怪的是,你要真信美化概念后那种“西方领先”的叙事,再细看看细节,尴尬的不只一点半点。美化再多,遗址不过几处,词语多了也难盖住考古实物的差异。到底是谁在“美化”,谁在埋头分析?这会不会成为一种反差?

几年前差点就觉得,西方历史都是真理,字里行间古国满地跑。现在一看,无非是换个说法。中国要是也学着吹,分分钟被喷成筛子。别说加一句“中华警察”,单“聚居区”换成“市中心”,网友都不干。

其实说再多,全球都爱讲故事,手法不同罢了。韩国历史能和西方历史配合默契,就是这种心理。有了西方吹,中国吹,接力赛跑,能平头也罢。但中国自个儿较真,人家甩词造梦,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硬生生给拉出差距。

回头看,“概念美化”是历史编年里的小把戏,大多时候不过是各国说辞。认真说,中国历史也未必全然客观,西方夸大也许无心。具体场景下,听者愿不愿意去查证、质疑,才是影响最大那个变量。哪怕解释再多,还是有许多人更愿意相信最初那个被“装饰”过的场景。

毕竟,谁都喜欢听故事,哪怕那只是个好听的名词而已。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