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手机屏幕亮着,是刚毕业的学妹发来的消息:“姐,我今天被领导骂了,说我连打印机都不会用。可我突然想起,高三那年我能背完3500个单词,能算对最后一道数学大题,却连怎么装打印纸都要百度。”
凌晨两点,手机屏幕亮着,是刚毕业的学妹发来的消息:“姐,我今天被领导骂了,说我连打印机都不会用。可我突然想起,高三那年我能背完3500个单词,能算对最后一道数学大题,却连怎么装打印纸都要百度。”
那一刻突然鼻子发酸。00后的“苦”,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是藏在细节里的刺——是你拿着985毕业证,却在面试时被问“有没有实习经验”;是你省吃俭用攒了半年钱,发现连首付的零头都不够;是你对着父母说“我挺好的”,挂了电话就蹲在楼道里哭。
一、我们用青春赌“努力必胜”,最后输得连底裤都不剩
高中教室的倒计时牌撕到最后一页时,我以为自己赢了。十二年寒窗,每天睡5小时,刷题刷到指尖起茧,班主任说“等你考上大学,就赢了”。
可赢了吗?
去年同学聚会,当年的年级第一在火锅店当服务员,他说“考公三次没上,考研分数够了但没导师要,家里催着赚钱,只能先干这个”;那个总被说“不努力”的学渣,家里拆迁赔了三套房,现在开着奶茶店晒太阳。
不是说努力没用,是这代人的“努力”,太像在抽奖。父辈抽的时候,奖池里满是“铁饭碗”“学区房”,中奖率高;我们抽的时候,奖池缩水了,规则还改了——你得抽中“学历+经验+人脉+运气”,才能勉强拿到“及格奖”。
更痛的是,我们连“不努力”的资格都没有。爸妈会说“我们当年多苦都过来了”,可他们不知道,现在的“苦”是循环往复的:你加班到十点,第二天还是可能被裁;你考了一堆证,发现岗位只要“有经验的”;你想喘口气,转头就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晒出了新offer。
二、应试教育把我们驯成了“做题机器”,却忘了教我们“怎么当人”
前几天整理旧物,翻到高三的日记本,最后一页写着:“等上了大学,我要每天睡到自然醒,要去旅行,要谈恋爱。” 可真到了大学,我还是每天泡图书馆——不是热爱学习,是除了学习,我不知道该干嘛。
应试教育像个精密的模具,把我们都压成了一个样:会背公式,会写作文,会算分数,却不会哭,不会笑,不会说“我不行”。
我见过最扎心的事:朋友面试时,HR问“你有什么兴趣爱好”,他愣了半天说“刷题算吗?” 后来他告诉我,从小学到高中,每次被问“想做什么”,老师都会打断:“先考上重点再说。” 久而久之,他连“喜欢”是什么感觉都忘了。
更残酷的是,社会不看“模具”好不好看,只看“能不能用”。你会解微分方程,可老板要你写方案;你英语过了专八,可客户要你陪酒;你绩点4.0,可同事说“你太闷了,不合群”。
就像有人说的:“我们用十几年学会了怎么‘合格’,却在踏入社会的第一天,发现‘合格’根本不够。”
三、最痛的不是难,是连“难”都没人信
上周跟我妈视频,说“工作好累,想休息几天”,她翻出老照片:“你看我当年在工厂,一天站12小时,哪敢说累?你们现在就是享福享多了。”
挂了电话,我对着天花板发呆。原来00后的孤独,是连“诉苦”都像在撒娇。
父辈的世界有标准答案:努力=成功,省钱=懂事,稳定=幸福。可我们的世界里,努力可能只是“不被淘汰”,省钱可能赶不上物价涨,稳定的工作可能突然裁员。
他们不懂为什么你拿着本科毕业证还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那时候,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他们不懂为什么你不敢结婚——因为他们那时候,单位分房,彩礼几百块;他们不懂为什么你总失眠——因为他们那时候,累了倒头就睡,不用想“35岁后怎么办”。
有次跟表哥吵架,他说“你们00后就是矫情”,我突然吼出来:“不是我们矫情,是你们走的路,我们现在走不通了啊!” 吼完自己先哭了——原来连解释,都这么累。
可你发现没?我们这代人,一边喊着“太苦了”,一边还是在往前走。那个火锅店的年级第一,下班在学剪辑;那个不会用打印机的学妹,现在成了部门的“PPT高手”;我自己,也慢慢学会了在领导说“看着办”时,笑着说“好,我试试”。
00后的“扎心”,或许就在于:我们是第一批知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却还得逼着自己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人。
最后想问你:你有没有某个瞬间,突然觉得“我好像从来没为自己活过”?
来源:才思敏捷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