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很多人考公务员上岸后,总觉得终于熬出头了,能马上稳定下来过日子。可在唐朝,那些通过科举考试的举子们,中了进士却不能立马当官,得等上几年甚至十几年,这段日子就像个特殊的间隔年,充满了各种现实问题和机会。
现在很多人考公务员上岸后,总觉得终于熬出头了,能马上稳定下来过日子。可在唐朝,那些通过科举考试的举子们,中了进士却不能立马当官,得等上几年甚至十几年,这段日子就像个特殊的间隔年,充满了各种现实问题和机会。
唐朝的科举制度发展成熟,进士及第只是拿到入场券,后面还有吏部铨选这一关。举子们在守选期里,有的出去游山玩水,有的在家隐居,有的还卷入情感纠葛,但也正因为这段空闲时间,唐诗唐小说才多了那么多经典作品。
唐朝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隋朝开创,唐朝完善,进士科最受欢迎。举子中了进士后,得守选,等吏部安排,通常三年到十几年不等。除了新中进士的,六品以下官员任满后,也要停职守选几年,才能再参加铨选。守选期里,举子们相对自由,不用天天赶考或忙官务,能到处走走看看。
像岑参,天宝三载中进士后,在天宝五六载守选期,去过平阳、永乐、河朔、绛州、淇水等地,写下不少诗。那些诗反映了北方风貌和民生。王昌龄开元十五年中进士,守选三年,去泾州、萧关、临洮、玉门关、青海甚至碎叶,接触边塞生活,创作边塞诗,体现盛唐精神。
王维开元十九年中进士,守选时去陇右,写《燕支行》《陇头行》《老将行》,注明年二十一岁。柳宗元贞元九年中进士,守选期去邠州,收集段秀实事迹,为后来写文章积累材料。其他举子也类似,有的访友,有的隐居田园。
这段日子让举子们从书本走向社会,接触不同地方,拓宽视野。守选制度源于唐朝选拔机制,确保官员有足够准备,但也给举子们提供了难得的闲暇。相比现代公务员入职培训,古人这等待期更长,更考验耐心。举子们利用这时间,不少人备考吏部科目选,提高通过率。整体看,守选期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帮助举子过渡到官场生活。
守选期不光自由,还带来实际困难,尤其是经济方面。唐朝六品以下官员俸禄本就不高,任满罢职后守选期没收入,容易陷入贫困。新中进士的举子多出身普通家庭,守选几年靠积蓄或家人支持,日子过得紧巴巴。张籍罢官后,写诗说官罢无生计,求断谷方,反映断炊状态。姚合罢武功县主簿后,写《罢武功县将入城》,说官罢贫甚,亲自种菜栽树谋生。
周贺寄诗给友人,说家贫思减选,时静忆归耕。来鹄写诗,说官满卖琴钱,描述县令罢任后卖琴度日。黄滔诗中提到世乱怜官替,家贫值岁荒。刘长卿诗描绘前安宜县令罢职后移居郊外,钓鱼耕田,无人识。刘长卿自己也经历类似,守选时生活清苦。
这些诗作直白记录了守选期的贫困现实。唐中晚期,社会动荡加剧贫困问题更突出。举子们守选时,有的靠亲友接济,有的卖家当维持。
相比唐初盛世,后期守选期贫困影响更大,导致一些举子心态消极。守选制度虽有合理性,但暴露了唐朝官员保障不足的问题。今天看,这提醒咱们,制度设计要考虑基层实际,避免好政策带来副作用。举子们在贫困中坚持,体现了古人韧性,但也反映了社会底层压力。
守选期对唐代文学影响大,这段时间举子们有空闲,创作出许多作品,同时情感故事也成为素材。游历让诗人们写下边塞和山水诗,丰富唐诗内容。岑参守选期游历,写诗反映边地军情。王昌龄边塞诗多作于守选期,豪迈奔放。王维守选时写边地诗,融入个人观察。
柳宗元收集材料,为散文打基础。罢官守选的官员也写诗,如黄滔《宿李少府园林》,反映寂寞。刘长卿诗写隐逸无人赏。贫困诗如张籍、姚合的,记录生活艰辛。这些作品让唐诗更接地气,覆盖社会各方面。情感方面,守选期发生不少故事,提供传奇素材。元稹贞元九年明经及第,守选十年,在贞元十六年遇崔氏,相悦后因赴京铨选分开。李益大历四年中进士,守选期遇霍氏,相处两年后授官抛弃。
韩翃天宝十三载中进士,守选期得柳氏,安史乱中失散,后重逢。欧阳詹贞元八年中进士,任四门助教后守选期游太原,遇乐籍女子,相悦后她病逝,他哀痛而卒。房千里大和元年中进士,守选期南游遇赵氏,未带她北上,她嫁他人。沈亚之元和十年中进士,守选期在幕府写《异梦录》和《湘中怨》。这些故事真实存在,影响唐传奇发展。
守选期创作环境宽松,让举子们安心整理素材。期满后,举子们通过铨选授官,如岑参入幕府,王昌龄任校书郎,王维任右拾遗,柳宗元授校书郎,元稹授校书郎,李益任主簿,韩翃授秘书郎。任职后,他们继续创作,但忙碌减少。守选期推动唐文学繁荣,体现了制度与文化的互动。今天咱们学历史,能从中看到,古人面对间隔年时,怎么平衡个人与社会。守选经历让举子们更成熟,贡献了宝贵遗产。
唐朝守选制度是科举的一部分,确保选拔公正,但也带来等待的不便。举子们在守选期游历、面对贫困、经历情感,创作出经典,这段间隔年虽有苦涩,却成就了文化高峰。相比现代,咱们的等待期短多了,但古人韧性值得学。
来源: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