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传》与《春秋》相互辉映,求索和回答那个对个人、对共同体都至关重要的问题:何为正当,何为正义?这就是《春秋》大义:我们拒绝成为一个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自然社会,我们坚信,人与社会都有更高、更值得追求、值得抛头颅洒热血的根本价值
李敬泽
《左传》与《春秋》相互辉映,求索和回答那个对个人、对共同体都至关重要的问题:何为正当,何为正义?这就是《春秋》大义:我们拒绝成为一个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自然社会,我们坚信,人与社会都有更高、更值得追求、值得抛头颅洒热血的根本价值
晋武帝司马炎问杜预:你这个人嘴不饶人啊,王济爱马,你说他有“马癖”,和峤贪财,你骂他有“钱癖”,请问卿有何癖?杜预答道:我有“左传癖”。
有晋一代,政治昏暗,但杜预文治武功,卓然挺立。他久任度支,主理财政,后出镇荆州,兴水利、通漕运、恤民生,在灭吴战争中独当一面,势如破竹。公务之暇,手不释卷,当时人称“杜武库”,说的不是他收藏多少武器,而是多才多能,无所不通。如此一个人,独爱《左传》,撰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在中国经学史上是绕不过去的高峰。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在周代,诸侯国各有编年纪事的官史,通常名为《春秋》。至今尚存的只有鲁国《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后来有史学家据此把前770年周朝东迁到前403年“三家分晋”定为春秋时期。孔子与《春秋》的关系,学术上颇有争议,但《春秋》必是孔门的基本教材,很可能经过了孔子的删削编订,体现早期儒家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后来列入“五经”,又称《春秋经》,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经典。
《春秋》经文简略,记述242年事,只有1.6万余字,其实就是一份大事记,语焉不详。战国时期,诸家作传,“传”就是解释、补充。现存的有《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公羊传》《穀梁传》主要是讲解义理,发挥《春秋》的微言大义,一直是口传心授,到汉初才正式成书。而《左传》战国时已经成书,全书近20万字,对《春秋》史实做了大规模的补充重述。汉人桓谭曾说,《左传》与《春秋》,“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如果只有《春秋》,那就是云雾茫茫,幸而有了《左传》,我们才真正看见了这段历史。
《左传》的作者左丘明,鲁国人,除此之外,我们所知甚少。广为人知的是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那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太史公一腔孤愤,纵笔奔腾,未必准确。现存的《国语》基本上是一部史料汇编,断不是个人著作,而《左传》,它的风格、气象,一望可知是出于一人之手。这伟大的史家,原来竟是盲人,我们只有满怀敬畏地遥望这神话般的奇迹,在这奇迹中,左丘明留下了我们文明早期血气方刚的壮丽记忆。
春秋时代,所谓礼崩乐坏,孔子痛心疾首。但孔子出于春秋,这本身就雄辩地证明着这个时代的澎湃活力,华夏正当少年,无尽的原野在眼前展开。春秋之人如同巨人,他们大智大勇、大喜大悲,他们行动着、思考着、破坏着、创造着,他们精力极端旺盛,他们壮行于山川日月之间。
——这正是那个后来决定了人类文明格局和面貌的“轴心时代”。在欧亚大陆的东端,华夏大地上那时发生的一切,从根本上塑造了后来的我们。中华文明在春秋时代获得了明确的自我意识,从老子到孔子,我们在漫长的文明发育中形成的认知和洞见,在此时结晶为系统的话语。何以中国,何以是中国人,在这个时代的答案,如同江河自高原而下,到春秋方向已决,奔腾不回。
《左传》不仅是这个时代最详实、最权威的史书,它也是这个时代的史诗。《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左传》下启《史记》。左丘明,这失明的人,他心中另开天目,宏阔的空间里、深远的时间中,大规模人类活动的来龙去脉,人面对横亘于心的礼和义的艰难选择,人的经验和情感之生动丰富,人的有限和为跃出这有限而付的心力和勇气,这一切左丘明历历在目。司马迁跌宕多情,而左丘明有一种天地默然的广大和宏伟。他是伟大的叙事者,他把零散、杂乱的人事提炼为强劲的故事。在史学的和文学的意义上,他都是我们民族最先“讲故事的人”,在他的故事中,熔铸着对人、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体、对天地之道的理解。由此,一部《左传》,不仅保存着春秋时代的历史记忆,更为这个文明、这个民族留下了政治的、军事的、人伦的等一系列行为和思想的基础范型、基础词汇。《春秋》是“经”,所谓“经”是织布时的纵线,是恒常不移的基准,而《左传》如同纬线,经纬交织,成就了我们民族在精神上恒久长新的画卷。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可见关公也有“左传癖”。《左传》自西汉末年立为官学,到东汉末期已经深入人心。从关羽到杜预,三国魏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对《左传》的执着爱好,固然是因为《左传》对政治、军事活动的深描极具行动和实践品格,可为借鉴,更重要的是,《左传》与《春秋》相互辉映,在每一个具体情境中求索和回答那个对个人、对共同体都至关重要的问题:何为正当,何为正义?这就是《春秋》大义:我们拒绝成为一个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自然社会,我们坚信,人与社会都有更高、更值得追求、值得抛头颅洒热血的根本价值。为此,一代一代中国人艰难求索和奔赴。关羽夜读《春秋》,这在后来成为中国民间持久流传的形象,就是因为,这个人和这部书,共同生成了我们的根本信念:《春秋》有大义、人间有大义,一个人,心中必要有大义。
古代中国,有文庙,有武庙,杜预是明代之前入文庙也入武庙的唯一之人。顺便说一句,杜预的后代在唐朝出了两位诗人,一位名叫杜甫,另一位名叫杜牧。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荐书人语
沈玉成《左传译文》和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可作为《左传》的基础读本。前者入门,后者博综深湛,足供精思。两部书也可以同时参读。
——李敬泽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