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穿过河洛镇政府驻地向东北,平坦的乡村公路两旁绿树成荫,尽头处,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这座焕发着新活力的村落———马崖口村,正从过去靠单一农作物“看天吃饭”的状态,蜕变为文化生活红火、特色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样板,在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书写着新时代乡村的幸
今日莱阳讯 (记者 王佳)穿过河洛镇政府驻地向东北,平坦的乡村公路两旁绿树成荫,尽头处,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这座焕发着新活力的村落———马崖口村,正从过去靠单一农作物“看天吃饭”的状态,蜕变为文化生活红火、特色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样板,在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书写着新时代乡村的幸福篇章。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更是凝聚人心的纽带。不久前,莱阳市村歌大赛河洛专场中,马崖口村村民合唱的《军民大生产》歌声洪亮、气势昂扬,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这场充满乡土气息的表演不仅斩获全场好评,相关片段在短视频平台更是火热“出圈”,播放量超10万。
“我们没事就组织广场舞、合唱这些活动,这次村歌大赛也是大家团结合作完成的,希望更多人能来我们村看看!”村民周忠海笑着说,文化活动让村里的氛围越来越热闹,邻里关系也更亲近了。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底气,马崖口村的“钱袋子”正靠着特色产业越鼓越实。沿着村边水泥路前行,连片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大棚,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品种的葡萄藤顺着架子攀爬,一串串饱满的葡萄在绿叶间整齐排列;葡萄架下,土鸡、鹅群悠闲踱步,家禽粪便经发酵成为有机肥,形成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我们引进了原种葡萄,每年营收200多万元,为合作社户均增收10多万元。”河洛镇马崖口村党支部书记周才淋介绍,为保持产业持续性,村里还规划了鸵鸟养殖业,规模达一千余头,预计产值1000余万元,将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增收。
从文化广场的欢声笑语,到田间大棚的丰收希望,马崖口村用文化聚起了人心,用产业铺就了富路。这座曾经的普通村落,正以“文化兴村、产业富民”的生动实践,描绘着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来源:莱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