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我们如同背负行囊的旅人,不断捡拾着各种情感、经历与欲望。而释怀,恰似那能让我们卸下沉重包袱的神奇魔法,让心灵得以轻盈起舞,自由翱翔于广阔的天地之间。正如丰子恺所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它是一种超脱的心境,
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我们如同背负行囊的旅人,不断捡拾着各种情感、经历与欲望。而释怀,恰似那能让我们卸下沉重包袱的神奇魔法,让心灵得以轻盈起舞,自由翱翔于广阔的天地之间。正如丰子恺所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它是一种超脱的心境,一种对生活深刻的领悟与豁达的接纳。
做好自己:挣脱比较的枷锁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比较的世界里,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似乎就被无形地置于各种比较的尺度之下。和高人比较,我们可能会因差距而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和俗人比较,又容易在琐碎的攀比中迷失自我,沾染上世俗的浊气;和下人比较,或许会在一时的优越感中变得骄满,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动力。杨绛先生那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宛如一股清泉,流淌出释怀于比较的洒脱与从容。
就像五代李煜笔下所羡慕的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渔父虽身处底层,却拥有着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他不受世俗功名利禄的束缚,不被他人的眼光所左右,只专注于自己的一壶酒、一竿身,享受着当下的惬意。反观我们,即便拥有了诸多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却常常在无休止的比较中陷入焦虑与痛苦。
有这样一个在河边钓鱼的人,他钓了很多鱼,但每钓上一条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大的鱼,他都丢回河里。当别人不解询问时,他轻松地回答:“因为我家的锅子只有尺这么长,太大的鱼装不下。”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够用就好”,这是一种不被贪欲支配的生活态度,是对自我需求的清晰认知。它让我们明白,生活并非是拥有得越多就越好,而是要懂得取舍,珍惜已经拥有的,不被过多的欲望所累。
冯唐曾说:“实在放不下的时候,去趟重症病房或者墓地,你就容易明白,你已经得到太多,再要就是贪婪。”当我们置身于那些生命垂危或已经消逝的场景中,才会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才会明白自己所拥有的已经足够多。学会释怀于比较,做好自己,随心随性随喜,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不争不闹不抢,顺其自然,如此,生命里自会充满阳光,宛如晴空万里般开阔明朗。
学会和他人和解:化解仇恨的坚冰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遭遇他人的伤害与误解,那些伤痛如同尖锐的刺,扎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然而,生活里谁伤害了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否能够尽快化解内心的愤怒,选择原谅、忘记或者沉默。林徽因说:“很多人很多事不需要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是给彼此最好的纪念。”这告诉我们,对于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和事,不必一直耿耿于怀,学会放下,是对自己的一种救赎。
有一个小沙弥去担水,回来的路上被蛇咬了。处理好伤口后,他找到一根长长的竹竿,准备去打蛇。慧清法师见状,过来询问。当法师问他的伤口还疼不疼时,小沙弥说不疼了。法师又问既然不疼了为什么还要去打蛇,小沙弥说因为恨它。法师接着说:“它咬疼了你,你就恨它,那你踩疼了它,它也恨你,也该咬你。你们双方因恨结怨,可你是人,你该早些放下心头的仇恨。圣人不仅只是懂得化解自己的仇恨,更善于化解对头的仇恨。”
法师还列举了世人对待仇恨的三种做法:第一种是记仇,这等于在心里搁了一块土坷垃,自己总是生活在恨意带来的痛苦中,如同背负着沉重的枷锁,举步维艰;第二种是尽快忘掉仇恨,还自己平和与快乐,这等于把土坷垃弄碎,在上面种了花,让心灵重新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第三种是主动与仇人和解,解开对方的心结,这等于是把花朵赠给对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释怀与宽容。能做到第三种,就与圣人的境界差不远了。
小沙弥听后,怔住了,呆呆地望着慧清法师,随后点了点头。是啊,最好的放下,就是学会释怀。一念之间,天地皆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唯有放下怨恨,我们的人生才能自由轻松,才能更早地收获幸福。就像解开缠绕在心灵上的绳索,让心灵得以自由呼吸,重新找回那份宁静与平和。
治愈一切的良药:放下过往的包袱
释怀,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它让我们懂得放下过去的伤痛与遗憾,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刻。苏轼前半生叱咤官场,后半生心向山林,官场失意后,自建“东坡雪堂”,过起了神仙般的日子。风起时,笑看落花,风停时,淡看天边。他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懂得放下功名利禄的束缚,享受生活的本真。这种释怀,让他的生命愈发完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文化名人。
古时候有个书生,进京赶考却遭人暗算导致落榜,青梅竹马的恋人也离他而去。自此,书生一蹶不振,每日郁郁寡欢,以酒度日。一日,他碰见一位高僧,便请教如何解脱。高僧不曾多言,只让他跟着自己三天。三天内,高僧只让书生饮水,不允许他吃饭,每天让他喂马、砍柴,晚上就让他睡马厩。三天过后,书生崩溃大哭,后悔为何要自寻苦吃。高僧说道:“从前的你何曾不是如此,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自寻苦吃。”
《论语》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改变,我们无需花费精力去纠缠。与其在过去的痛苦中徘徊不前,不如早点放手,学会放下。解脱自己的内心,与过往握手言和,才是人生智者。人生苦短,何必纠缠于那些已经逝去的时光?就像大曾说的:“吃穿不用挠头,还有小酒润喉。太阳每天升起,发个啥子闲愁。”
人生无穷已,皆如远行客。欲望就像沉重的行囊,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疲惫不堪。而释怀,则是那能让我们卸下行囊的轻松之力,让我们纵马高歌,自由驰骋。在长长的一生里,学会释怀,给心灵解绑,让一切附加的、沉重的负担都随风而过、相忘于江湖。带着一颗释怀后的清静之心,恣意前程,我们会发现,一路上风景正好,天气正晴。让我们关注诗词天地,在诗词的熏陶中,学会释怀,遇事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往后余生,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以一颗豁达、从容的心,拥抱生活的美好。
来源:百品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