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件简单的格子衬衫、一双沾满泥土的运动鞋、被阳光晒得黝黑的皮肤,熟悉她的人告诉记者,这位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建三江实验站研究员刘凤艳。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稻田并不只是静默的风景,在深厚的泥土里正孕育着无限希望。
记者近日随全国妇联“我们的盛会”主题调研行活动来到黑龙江,见证了黑土地上一位位巾帼农人,用汗水与智慧守护大国粮仓。
一件简单的格子衬衫、一双沾满泥土的运动鞋、被阳光晒得黝黑的皮肤,熟悉她的人告诉记者,这位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建三江实验站研究员刘凤艳。
1995年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刘凤艳坐了22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从哈尔滨来到建三江农科所从事寒地水稻科研工作,一扎根就是30年。她主持育成多个水稻新品种,填补了建三江生态区无自育审定品种的空白。其中,“三江系列”水稻新品种在黑龙江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累计种植面积400多万亩,每亩增产50多公斤,为农户增收上亿元。
头顶烈日,脚蹚泥水,多年奔走在田间地头,忍着蚊虫叮咬,刘凤艳早已融入了这片黑土地。如何提高单产、怎样防虫更有效、怎样浇水省时省力……讲起水稻,刘凤艳总是滔滔不绝。
依托妇联搭建的平台,刘凤艳创立了三八红旗手工作室,定期举办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她充分发挥女性细致耐心的优势,向农户传授选种、育苗、水肥管理等全流程技术。
“我的工作轨迹很简单,除了去实验室就是下试验田。”刘凤艳就像一位黑土地上的“医生”,挨家挨户为农民排忧解难,把科学种植技术实实在在送到农户家。她积极参与“巾帼科技助农助企直通车”活动,与农户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还以“科技特派员”身份,深入田间地头,为更多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日复一日和水稻打交道,这么辛苦值吗?”记者问。
“与水稻为伴,早就成为了我的生活,没觉得有多辛苦。”刘凤艳说,“看到水稻丰收了,农民一年的盼头有了着落,我就很欣慰了。”
这些年,刘凤艳有很多次机会转岗,但是她还是选择留在了建三江。用她的话讲:“闻到土就亲,见到苗就爱,总想为黑土地做点什么。”
故乡的黑土地,让刘凤艳择一业终一生,也吸引着陈雨佳这样的巾帼新农人回到这里。
9年前,陈雨佳辞去了高中体育教师的工作,回到家乡牡丹江市上官地村,成为村里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起初村里人不理解我的选择,好不容易考出去了,回村干啥?”陈雨佳告诉记者,“乡亲们种的大米这么好,我就想帮大家把大米卖出去。”
从下地播种到直播营销,陈雨佳从零开始一步步摸索,终于帮村里的大米打出了知名度。不过,她并没有满足,而是想方设法带领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干。
村里有妇女200多人,在陈雨佳的带动下,她们慢慢开始学习做直播、开农家乐、当导游、办民宿。当地妇联主动联系银行获取资金支持、邀请农科院专家来村上门指导。
曾经普通的小村庄,逐渐变成了“火出圈”的网红村。陈雨佳带头成立的合作社已吸引当地村民157户,大米销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陈雨佳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最美巾帼奋斗者”等称号。“这些荣誉是一种激励,我希望更好倾听妇女姐妹诉求,凝聚更多妇女力量,带领大家干出一番事业。”陈雨佳说。
如今村民们腰包鼓起来了,陈雨佳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上。她在村里组织插秧节、丰收节,吸引游客体验种稻、收稻、品鉴美食、作稻田画等丰富活动。“这个8月,依托妇联等平台,我们即将开展乡村稻田音乐节和青年交友联谊会,希望游客体验到不同于城市的乐趣。”陈雨佳介绍。
在牡丹江市上官地村,陈雨佳和村民一起收割水稻。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从实验室到试验田,从合作社到直播间,一大批巾帼农人为守护大国粮仓贡献“她”力量。建三江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女科研班组成立巾帼助农助企服务队,对种植户进行一对一指导,年均开展活动200余场,成为农户信赖的“科技娘家人”。在祖国最东端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培养女性“田间主播”,以巾帼智慧激活销售动能,闯出一条“电商赋能+妇女增收”的特色发展之路……
站在黑土地上,只见稻穗在绿叶间若隐若现,层层叠叠的稻浪起伏,绵延到远方。(记者唐健辉)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