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泰年间,钱塘县有个落魄书生,姓苏名砚,字子墨。他家本是书香门第,祖父曾官至翰林编修,父亲也是秀才出身,却因一场文字狱牵连,家道中落。到苏砚这辈,只剩一间漏雨的旧书斋,四壁萧然,唯有满架残卷相伴。
一、寒夜遇仙
景泰年间,钱塘县有个落魄书生,姓苏名砚,字子墨。他家本是书香门第,祖父曾官至翰林编修,父亲也是秀才出身,却因一场文字狱牵连,家道中落。到苏砚这辈,只剩一间漏雨的旧书斋,四壁萧然,唯有满架残卷相伴。
苏砚性情孤介,每日以抄书为生,所得微薄,仅够买些糙米和灯油。他却甘之如饴,常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何必俗世逐浮名。"邻居们见他清苦,有时送些菜蔬,他总要以手抄的诗集相赠,字迹清隽,倒也惹人喜爱。
这年深秋,连日阴雨,苏砚抄书的纸墨耗尽,囊中羞涩,只得蜷缩在冰冷的被褥里,对着窗外的雨帘发呆。忽闻叩门声轻响,他以为是送贷的书商,挣扎着起身开门,却见门外立着个青衣女子。
女子约莫十八九岁年纪,荆钗布裙,却难掩清丽。她手中提着个食盒,见苏砚开门,盈盈一拜:"小女子婉娘,路过此地,听闻先生高义,特来叨扰。"
苏砚愣在当场,他深居简出,从未与女子有过往来。婉娘却不避讳,自行走入屋内,将食盒放在案上:"这是家母做的荠菜团子,先生趁热吃吧。"
揭开食盒,热气氤氲中,荠菜的清香扑鼻而来。苏砚腹中饥饿,也顾不得推辞,拿起一个便吃。婉娘坐在一旁,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模样,掩唇轻笑:"先生若是不嫌弃,小女子每日来送些吃食如何?"
自此,婉娘每日必至。她不仅送来饭食,还帮着修补漏雨的屋顶,浆洗苏砚的旧衣。苏砚抄书时,她便坐在对面,捻着针线缝补,偶尔问些书中典故,言辞间颇有见地。苏砚心中渐生情愫,却因自身境遇,不敢表露。
一日雪后初晴,婉娘帮着扫雪,苏砚见她手指冻得通红,忍不住取出珍藏的暖手炉递过去。婉娘接过,指尖相触,两人皆是一颤。婉娘轻声道:"先生可知,小女子并非凡人?"
苏砚心头一震,却平静道:"我早有察觉。姑娘气息清冷,不似尘俗中人,只是不知姑娘究竟是仙是妖?"
婉娘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苦笑:"先生果然聪慧。我本是西湖水畔一株百年青柳所化,三年前遭天雷所击,险些魂飞魄散,幸得先生无意中将随身携带的玉佩埋在我根下,玉佩灵气护我残魂,才得以化形。"
苏砚这才想起,三年前他确曾在西湖边埋过一块祖传玉佩,只因当时心绪烦乱,早已忘了此事。他看着婉娘,正色道:"无论姑娘是仙是妖,在我心中,皆是救命恩人。"
婉娘眼中泛起泪光:"先生不怪我隐瞒?"
"何怪之有?"苏砚握住她的手,"若婉娘不弃,愿与我这穷书生共度余生吗?"
婉娘含泪点头,两人就此定下终身。那间破旧的书斋,因婉娘的打理,渐渐有了生气,案头常插着新鲜的芦花,窗台上晒着过冬的干菜,日子虽清贫,却暖意融融。
二、恶官夺爱
好景不长,钱塘县令赵德昌听闻苏砚家中有位绝色女子,顿时起了歹心。这赵德昌本是捐官出身,靠着搜刮民脂民膏才有了今日的地位,生性好色,强抢民女是家常便饭。
他带着衙役气势汹汹地闯到书斋,见到婉娘时,顿时被她的美貌惊呆了,哈喇子流到胸前也不自知:"这般美人,怎配与穷酸为伍?跟本官回府,保你吃香的喝辣的!"
婉娘怒目而视:"狗官!休得胡言!"
赵德昌冷笑一声:"敬酒不吃吃罚酒!给我拿下!"
苏砚将婉娘护在身后:"大人,婉娘是我的妻子,还请自重!"
"你的妻子?"赵德昌一脚踹翻书案,"一个穷书生,也配谈妻子?明日午时,若她不自行到县衙,我便抄了你的家,让你死无葬身之地!"说罢,带着衙役扬长而去。
苏砚气得浑身发抖,婉娘却异常平静:"先生莫怕,我自有办法。"
当夜,婉娘对苏砚道:"我本是草木之精,可暂避入西湖水底,待这狗官风头过后再回来。只是......"
"只是什么?"苏砚追问。
"我若入水,需沉睡百日,期间不能相护,先生要多加小心。"婉娘取出一枚柳叶形玉佩,"这是我的本命精元所化,先生贴身佩戴,可保平安。"
苏砚接过玉佩,心中万般不舍,却也别无他法。次日天未亮,婉娘化作一道青光,投入西湖之中。
赵德昌见婉娘未到,果然带人来抄家。好在苏砚早有准备,将重要书卷藏起,只被搜走几件旧衣。赵德昌不死心,将苏砚打入大牢,严刑拷打,逼他说出婉娘的下落。苏砚咬紧牙关,始终不肯吐露一字。
狱卒中有个老牢头,曾受过苏家恩惠,偷偷对苏砚说:"赵县令已派人在西湖边布下渔网,说是要捕捞奇珍异宝,怕是冲着婉娘姑娘来的。"
苏砚心头一紧,知婉娘危在旦夕。他趁夜越狱,一路狂奔至西湖边,果然见数十名衙役正在下网,赵德昌站在岸边指挥,得意洋洋。
"住手!"苏砚大吼一声,冲入人群。
赵德昌见他逃出,厉声喝道:"抓住他!"
混乱中,苏砚被衙役推搡,跌入湖中。他呛了几口水,意识模糊间,只见湖水翻涌,一道青光从湖底冲出,化作婉娘的模样,挡在他身前。
"婉娘!"苏砚惊呼。
婉娘凄然一笑:"先生,我不能再护着你了。"说罢,她转身冲向赵德昌,周身散发出强烈的绿光。只听一声巨响,婉娘的身影与赵德昌的人马一同化作飞灰,湖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枚柳叶玉佩,漂浮在水面上。
苏砚挣扎着游上岸,捡起玉佩,泪如雨下。
三、金榜题名
婉娘死后,苏砚大病一场,险些随她而去。病愈后,他变了个人,往日的温和被坚毅取代。他变卖了所有书籍,凑够盘缠,前往京城赶考。他要考取功名,为婉娘讨回公道,哪怕赵德昌已死,也要让他的党羽付出代价。
苏砚天资聪颖,又肯下苦功,县试、府试皆名列前茅。入京后,他住在最便宜的客栈,每日苦读至深夜。他常对着那枚柳叶玉佩喃喃自语:"婉娘,等我金榜题名,定要让天下人知道你的善良,让那些作恶者受到惩罚。"
会试放榜,苏砚高中贡士。殿试时,皇帝问起民生疾苦,苏砚直言不讳,痛陈地方官吏的种种恶行,言辞恳切,切中时弊。皇帝龙颜大悦,钦点他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苏砚并未沉溺于功名,他利用职务之便,搜集赵德昌党羽的罪证。这些人大多是靠着赵德昌的关系才得以升迁,平日里作威作福,民怨沸腾。苏砚将证据整理成册,呈给皇帝。
皇帝震怒,下令彻查,一时间官场震动,数十名贪官被革职查办,钱塘县百姓拍手称快。苏砚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但他毫不畏惧,依旧坚守本心,为民请命。
三年后,苏砚因政绩卓著,升任御史中丞,负责监察百官。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被百姓称为"苏青天"。可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拿出那枚柳叶玉佩,想起婉娘的笑容,心中满是苦涩。他拥有了权力和名声,却失去了最心爱的人。
四、地府为判
这年深秋,苏砚处理完公务,伏案小憩。梦中,他来到一处云雾缭绕的地方,前方有位身着凤袍的女神,面容威严,正是后土娘娘。
"苏砚,你可知婉娘的魂魄何在?"后土娘娘问道。
苏砚连忙跪倒:"求娘娘告知!臣愿付出任何代价,只求再见婉娘一面!"
后土娘娘叹息道:"婉娘本是草木精怪,修行不易,却为救你而自毁道行,魂飞魄散。若非我怜她情深,将她一缕残魂收入地府,早已烟消云散。"
苏砚泪如雨下:"求娘娘救救她!"
"她的残魂虚弱,若入轮回,必遭吞噬,永世不得超生。"后土娘娘道,"地府正好缺一位判官,负责审理人间冤案。你为官清廉,明察秋毫,又重情重义,正是合适人选。若你愿舍弃阳寿,入地府为判,我便助婉娘残魂凝聚,待你功德圆满,便可与她相守。"
苏砚毫不犹豫:"臣愿意!只要能再见婉娘,臣万死不辞!"
"好。"后土娘娘颔首,"你且回去,安排好后事,三日后,自会有鬼差接引。"
苏砚醒来,心中平静。他将多年积攒的俸禄悉数捐给慈善机构,又写下一封奏折,向皇帝举荐贤能,随后整理好衣冠,坐在案前,手中紧握着那枚柳叶玉佩,安然闭上了眼睛。
次日,同僚发现苏砚时,他已溘然长逝,面容安详,嘴角带着一丝笑意。皇帝闻讯,痛惜不已,追赠他为礼部尚书,厚葬之。
苏砚的魂魄离体后,被鬼差引至地府。后土娘娘赐他判官袍、生死簿和勾魂笔,封他为第六殿判官,负责审理生前有冤屈的亡魂。
苏砚上任后,公正无私,断案如神。他见不少亡魂因阳间官吏昏聩而含冤而死,心中更是坚定了断好每一案的决心。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为让冤魂早日昭雪,得以轮回。
不知不觉,百年过去。苏砚在阴间已是声名赫赫,被称为"苏判官",恶鬼闻之丧胆,善魂见之安心。可他心中,始终牵挂着婉娘。
五、幽魂重逢
这日,苏砚正在审理一桩冤案,忽闻一股熟悉的青草香气飘来。他猛地抬头,只见殿外站着一个青衣女子,正是婉娘!
她的魂魄已凝聚成形,依旧是初见时的模样,眉眼弯弯,笑意盈盈。苏砚手中的判官笔"啪嗒"一声掉在地上,他踉跄着起身,一步步走向婉娘,泪水模糊了双眼。
"婉娘......"他声音哽咽,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
婉娘走上前,轻轻握住他的手:"苏郎,我来赴约了。"
原来,在后土娘娘的帮助下,婉娘的残魂渐渐凝聚,又经百年修行,终于恢复了人形。她一直在地府等待,今日才得以见到苏砚。
苏砚将婉娘拥入怀中,仿佛要将这百年的思念都倾诉出来。他带着婉娘走遍地府,看忘川河的彼岸花,逛奈何桥的孟婆摊。其他判官见了,都打趣道:"苏判官这百年的苦,总算没白受。"
后土娘娘见两人情深,便特许婉娘留在地府,陪伴苏砚。从此,地府多了一道奇特的风景:苏判官断案时,婉娘便在一旁研墨,偶尔轻声提醒,两人配合默契,断了无数冤案。
有时,苏砚会拿起那枚柳叶玉佩,对婉娘说:"若有来生,我还愿与你在钱塘县的旧书斋相守,哪怕粗茶淡饭,也甘之如饴。"
婉娘笑着点头:"无论生生世世,我都跟着你。"
幽冥之路漫长,有了彼此的陪伴,再无孤寂。而人间,关于"苏青天"和"柳姑娘"的故事,也一代代流传下去,成为一段佳话。
来源:朴实钢笔1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