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0年,黑龙江伊春林区的深冬,气温骤降至零下30度。18岁的韩雅玲裹着厚重的军棉袄,踩着齐膝积雪,在风雪中架设电话线。作为沈阳军区通信连唯一的女兵班长,她曾在三分钟内修复被炮火炸断的电缆,却没能挽回突发心梗倒地的指导员。卫生员低声叹息,韩雅玲却猛地扑上去,
1970年,黑龙江伊春林区的深冬,气温骤降至零下30度。18岁的韩雅玲裹着厚重的军棉袄,踩着齐膝积雪,在风雪中架设电话线。作为沈阳军区通信连唯一的女兵班长,她曾在三分钟内修复被炮火炸断的电缆,却没能挽回突发心梗倒地的指导员。卫生员低声叹息,韩雅玲却猛地扑上去,颤抖着把听诊器按在那具渐冷的胸膛上——那是她人生第一次,听见心脏停跳的死寂。
“要是能把血管疏通开就好了……”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悄然埋进了她的心底。七年后,韩雅玲攥着全军统考第一名的成绩单,站在解放军医学院的报名处。招生官翻看着她的通信兵履历,皱眉劝道:“女生学外科?还不如转护理系。”她却毫不退让地说道:“前线架线,男兵能爬的电线杆,我一样爬!”
1990年代的中国心血管医学界,冠脉介入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战场”。韩雅玲第一次穿上20斤重的铅衣,老专家便泼了冷水:“女同志手是稳,但力气不够,遇到钙化病变就没办法。”她一言不发,回家买来绣花绷子,每晚在台灯下,用导丝练习“推、捻、转”的手法,在丝绸上模拟穿刺血管的触感。
机会在一个凌晨三点悄然降临。急诊收治一位急性心梗的蒙古族老兵,冠状动脉如锈蚀的水管般狭窄、钙化、扭曲。当值医生屡试导管却屡次脱位,现场陷入僵局。韩雅玲默默戴上铅衣,抓起导丝:“让我来。”只见她手腕轻旋,0.014英寸的导丝如游鱼穿梭九曲十八弯,全场屏息凝视。铅衣里的军装早已湿透,韩雅玲却轻声安慰:“老班长,您血管里的‘碉堡’,被我拿下了。”——这台手术录像,后来成为全国介入培训教材中的经典范例。
2003年冬天,沈阳军区总医院导管室里气氛凝重。76岁的抗美援朝老兵,三支主要血管全部慢性闭塞,传统路径已束手无策。韩雅玲盯着造影图沉思片刻,灵光一闪:“既然正面冲不破,我们能不能从侧支血管‘敌后穿插’?”
这个大胆的提议让整个团队炸了锅。“逆向技术全球才几十例,咱们连专用器械都没有!”“万一穿孔,是医疗事故!”韩雅玲却不慌不忙,剪下一截输液管做成血管模型,用两根头发演示路径:“侧支血管就像林区小路,当年我在雪地里架线,走得比这还险!”
这场手术持续了七个小时。当导丝穿越比发丝还细的侧支血管,成功抵达闭塞段,监控仪上的心电图如春潮涌动。老兵苏醒后在病历本上画了颗五角星:“韩大夫,是心脏战场的尖刀连!”这场手术也推动了冠状动脉逆向介入技术在中国的推广,使手术成功率从50%跃升至90%,欧美专家称她为“Lady Miracle”——奇迹女士。
而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那晚,韩雅玲脱下铅衣时踉跄了一步。学生揭开她后背的棉衬,脊柱两侧磨出的血痂结成深紫蝶形,锁骨上被铅领压出的青紫凹痕触目惊心。“老师,您该歇歇了……”韩雅玲笑着摆了摆手:“比起战士的枪伤,这不算什么。”
真正的考验在2016年到来。为抢救一位合并尿毒症的急性心梗患者,韩雅玲在射线下连做了四台手术。走出导管室那一刻,她突然栽倒在地。CT显示:腰椎两处骨裂。三天后,她却戴着支具出现在手术台上:“患者等不起,给我腰上绑铅板!”X光片定格下的画面令人动容——断裂的脊椎与金属支架交叠,宛如一枚嵌入身体的勋章。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65岁的韩雅玲率“心梗救命团”星夜驰援武汉。在金银潭医院的负压导管室,她迎来了职业生涯最艰险的一战。新冠患者血管内的血栓如火山喷发,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致命全身栓塞。
“用血栓抽吸导管,配合替罗非班,剂量加三倍!”韩雅玲一声令下。当暗红血栓被缓缓抽出,助手惊呼:“比平常大了五倍!”她望着蠕动的血栓,若有所思:“病毒攻击的,远不止肺,还有血管内皮……”这一临床观察,成为全球首份《新冠相关心肌炎救治专家共识》的关键依据,首次揭示病毒对心血管系统的毁灭性打击。
2023年,韩雅玲的团队推出“冠心病智能预警系统”。发布会上,韩雅玲播放了一段特殊录像:内蒙古牧民巴特尔戴着胸贴时,智能设备突然震动,手机弹出“前降支85%狭窄”预警。远在千里之外的医生通过远程系统完成支架植入手术,而那一刻,韩雅玲正在沈阳,静静地吃着午饭。
慢慢地,找韩雅玲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是刚做完心脏支架术的急性心梗患者,有的是外地转院而来的复杂病例,还有不少是家属慕名而来,希望她能“把脉定心”。韩雅玲的门诊预约也常常排到两个月之后,但她从不草率应对,坚持每位患者都亲自听诊、仔细翻阅检查数据,并亲手在病历本上记录关键变化,哪怕只是一个轻微的ST段波动,或一个不起眼的心率不齐。
在韩雅玲眼中,每一次手术都不是简单的任务,而是一次对人体血管系统的深度探索。术前的病史分析、术中的导丝反馈、术后的影像复查与长期随访,她一环不漏。正是这样日积月累的临床积淀,才让韩雅玲逐步构建出一套科学严谨、兼顾个体差异、具有前瞻性的心血管疾病防控模型。
然而,在这过程中,韩雅玲也越来越频繁地遇到一个让人警醒的现象:一些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甚至回归正常生活,却在一年半载之间突然复发,且往往症状更急、血管堵得更彻底。术中造影显示,新堵塞的位置与原来完全不同,似乎是身体“另起战场”。韩雅玲反复随访这些病例,才逐渐意识到:技术再先进,也敌不过生活方式的慢性伤害。真正决定患者长远结局的,不是导管室的手术刀,而是他们回到家后的一餐一饮、一念一行。
在一次面向基层医生的培训讲座上,韩雅玲笑着分享了防治冠心病、心脏支架再堵死最好的方法:“很多患者在患上冠心病或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都只知道要注意饮食、不碰烟酒、规律作息、坚持运动,却独独忽略了两个更重要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一点点将自己的身体带入了绝境,回去之后只要听我的话,保证你的血管健康无虞......”
韩雅玲指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治疗手段不到位,而是患者在生活中忽略了两个关键细节——情绪管理与睡眠质量。
长期随访中,她注意到这样一类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指标一度正常,却在一年半载之间突发急性心梗,再次被送进导管室。术中影像显示,新的堵塞点并不在原来的支架部位,而是位于另一段此前完全正常的血管,且病变发展迅速、程度更重。这种情况的重复出现,使她开始深入研究这些患者的生活轨迹。
她发现,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波动剧烈的状态,或长期睡眠不规律、睡眠质量差。心血管系统对神经与内分泌的变化极为敏感。在情绪激动、焦虑、愤怒等状态下,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加剧,极易造成内皮受损。而一旦血管内皮功能被破坏,低密度脂蛋白便更容易沉积,血小板更容易聚集,从而加速斑块形成与血栓堵塞。
睡眠同样不可忽视。高质量睡眠是身体修复、血管自我调节的重要时段。如果患者长期入睡困难、频繁醒转、早醒,或者昼夜节律紊乱,会导致血管无法在夜间充分扩张和修复。多项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人群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睡眠者,且心脏猝死多发生在凌晨时段,正与睡眠阶段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密切相关。
在多年的实践中,韩雅玲总结出了一套简明实用的干预方法。首先,是定期评估情绪状态。每位冠心病患者都应养成自我觉察的习惯,每周记录一次情绪波动情况,包括焦虑、易怒、压抑等表现,识别高风险情绪变化,并及时采取心理调节措施,如深呼吸、静坐冥想、温水泡脚等方式缓解交感兴奋。
其次,是建立规律、稳定的睡眠机制。不建议患者靠安眠药强行入睡,而是应从睡前环境与行为入手。固定入睡时间,远离蓝光刺激,保持卧室黑暗与安静,有助于提升褪黑素分泌与深度睡眠比例。同时,也应避免睡前摄入刺激性饮料或进行剧烈运动。
韩雅玲强调,这两个细节的忽视,往往是导致支架再堵的“幕后元凶”。它们不像血脂、血压那样容易量化,却对血管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在她主导的多个科研项目中,情绪与睡眠已被纳入冠心病随访体系,作为与用药、运动同等重要的评估指标。
韩雅玲指出,冠心病的真正防线,不在导管室,而在患者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从生理机制到行为模式,人体是一个整体,情绪与睡眠不是附属健康的“软指标”,而是决定疾病走向的“硬变量”。她的临床数据也显示,那些能长期保持情绪平稳与睡眠充足的患者,其再狭窄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远期预后更加稳定。
韩雅玲用这组发现提醒所有医生与患者:手术是一时的干预,而生活方式才是决定长远健康的根本。治病不止是打开血管,更是帮助患者认清自己身体的节律与需求,真正做到防堵于未然。
资料来源:
1.张强,李文杰.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循环杂志,2024,39(03):245-249.
2.赵丽,王建军. 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4,11(12):65-67.
3.陈浩,高敏,王志刚,等.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探讨[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0):855-858.
(《纪实:62岁韩雅玲院士坦言:养护心脏的最佳运动并非慢跑,值得学习》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