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和处理“常”与“变”的关系?景海峰解读孟子的经权思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19:15 1

摘要:《孟子》一书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描述,“嫂溺援之以手”便是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广为人知的例子之一,通过这个情景化的借喻,孟子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深刻而又难解的话题:什么是“经”?什么是“权”?即如何看待和处理“常”与“变”的关系。8月3日,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中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孟子》一书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描述,“嫂溺援之以手”便是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广为人知的例子之一,通过这个情景化的借喻,孟子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深刻而又难解的话题:什么是“经”?什么是“权”?即如何看待和处理“常”与“变”的关系。8月3日,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景海峰做客深圳图书馆人文讲坛,便围绕这一例子展开,解读“常与变:孟子的经权思想”。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对于《孟子》中这一“经”“权”之辨,景海峰指出其涉及儒家的常道论与经权观,体现出儒家思想之恒常性与灵活性之间交相融通的特点。

景海峰介绍,以经典诠释为中心的儒家经学不同于诸子之学,它的目标是文明基础的永固性和恒久性的问题,也就是所谓“常道”。作为“常道”的“经”,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和扩展性,可以解释一切问题,因为原初经验世界的全部积累都提炼和浓缩到了这些文字记忆当中,作为处世的根本原则,它能够应对千变万化的事项,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即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这便是“常道”。

至于“权”,古体写作“權”。《说文解字》解释为:“黄华木……从木,雚声。一曰反常。”段玉裁在“一曰反常”后注:“《论语》曰‘可与立,未可与权’。孟子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公羊传》曰‘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景海峰解释称,段玉裁之注最早从文献中精要地梳理了“权”的反常之意的来由。在他看来,“权”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介于似与不似、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里面,“经”与“权”便对应着“常”与“变”。

景海峰认为,具体到个人道德实践领域,经与权的关系可能面临着三种类型的道德困境:一是孝道与其他道德观念,特别是孝与忠、或者孝与法的冲突,儒家主张要权衡轻重。二是面对“亲亲”原则,当亲子之间发生冲突之时,子女一方在礼节与情感上的无从选择。三是在具体情景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如孝的本质与形式、道德主体的性格差异等,儒家主张要通权达变。

景海峰指出,在孟子的文本中,孟子在处理道德困境时,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经”与“权”、“常”与“变”的复杂性的考量。儒家思想既强调纲常伦理如孝的至高无上性和绝对性,又注重人在具体情境中的个体主动性,这种张力恰恰构成了一种生机勃勃的社会景象。在现实层面,任何礼法教条都不可能脱离具体场景,不可能完全反人性、反情感,而是需要在内部寻找协调。当血缘、情感与利益相互交织时,往往形成复杂的道德图景,甚至引发冲突或悲剧。那么,如何消除这些困境?这正是“权”的实践智慧之所在——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体现对人性的尊重和对生命真实情感的关照。

据了解,本次讲座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深圳市云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来源:深圳商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