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了多少好处?仅白银就超过2.5亿两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7 15:54 1

摘要:1914年,欧洲的夏天刚过去,空气还藏着一丝温柔的绿意,谁会料到一场大火正逼近?枪声突然就响在了巴尔干的石板路上,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倒在血泊里。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的子弹,像点燃的火柴,一下点着了整个欧洲。那个时候,中国远在遥远的东亚,谁都知道山高路远,心里

1914年,欧洲的夏天刚过去,空气还藏着一丝温柔的绿意,谁会料到一场大火正逼近?枪声突然就响在了巴尔干的石板路上,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倒在血泊里。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的子弹,像点燃的火柴,一下点着了整个欧洲。那个时候,中国远在遥远的东亚,谁都知道山高路远,心里想着——少来沾这滩混水。可世事偏偏不会让你安安静静看热闹。欧洲和世界的命运,此刻开始重新洗牌。东亚的小小北洋政府又算得了什么呢?可戏,终究要他出场。

其实早在枪声响起之前,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奥匈帝国,这几家已经因为利益、领土、殖民地问题暗流涌动。仇怨累积,矛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看彼此不顺眼。大家早早各自找好盟友。协约国、同盟国,两大阵营早就摆好阵势,只等一个人打翻酒坛。结果呢?导火索总是装作偶然,一切却又必然发生。有人说中国远离烟火,谁知,这事关山万里还是渡不过人心的祸乱?

北洋政府翻着电报,探头看世界舆情,还想着“中立”两字就能一身干净。真能靠边站着看欧洲人攒局?14年清政府改朝换代没多久,国库空空如也。山河破碎,百姓疲惫。袁世凯还指望各国出钱买好感。可这会儿日本鬼子见缝插针,悄咪咪钻进了中国,趁着世界声势大乱,对着德国在山东的租界下手,顺手带走了胶济铁路。这下北洋政府想低调都不成了。

德国自顾不暇,无力远东。眼看日本派兵占去了德国在山东的地盘。中国想和德国谈判,把权益高价收回来。谁知日本转头找各国施压,硬是不许中国染指那块地。外有虎狼伺机而动,内有旧权清算未尽。北洋政府终究摔了杯子,宣布与德国、奥匈帝国断交,并正式宣战,名字上成了协约国一员,实际上呢?没敢派兵上阵杀敌,只能凑出20万苦力,奔赴欧洲,埋尸填壕,修路运粮。有人说,这是史上最沉默的“出征”,可再无声,血汗和性命都成了战利品里的筹码。

这些华工,很多从直隶、山东、江苏山区招募,有人骗说是搬砖造桥,有人被拐卖,一旦踏上轮船,就再也回不了头。1916-1918年,法国、英国用中国劳工填补后方,死人无数。欧洲土地流下的汗水与泪水,世界各国都记清了“CHINESE LABOUR CORPS”。他们每天顶着炸弹清扫战场,捡弹壳,晚上睡在尸堆边。可很多人死在异国他乡,骨灰再也没回归家乡,连一个完整的名字都留不下。历史啊,总记挂那些站在台前的人,谁会记得为数以万计的无名氏?

北洋政府抓住机会,战争一结束就着急数账。根据财政部1919年上报数据,协约国为拉拢中国,减免庚子赔款,德国、奥匈帝国在华一切权益均由中国收回,赔款就此拉倒。法国、英国先后停付应还款项,俄国、日本等也暂缓催债。据中央档案馆典藏,当年清廷应付庚子赔款本息累计近9.8亿两白银,靠一场战乱,中国直接停付、减免了2.5亿两。虽说这些钱很多已经花得差不多,可国家账面上的数字却算是翻了身。

可是,国际政治哪有无本买卖。战后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高举“民族自决”大旗,结果私底下和英国、日本早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分赃清楚。中国使团多次提出复夺国权,无奈势单力薄,被晾在一边。新闻传回国内,五四运动爆发。五万多学生涌上北京街头,喊着“还我山东”,不少人还喊出反对“列强分赃”的口号。全国罢课、罢工、罢市,风潮蔓延到上海、天津、广州。北洋政府一度摇摆不定,最后迫于压力,只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那时候,全国上下一心抗议外辱,看似团结,身份却极为复杂。留美学生、沪商、北方军阀,利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年轻人喊几声口号过去就完了,有人却一夜白了头。北洋政府还同日本继续博弈,反复讨价还价,竟然也怕得罪日本。谁也不敢断言能不能拿回山东。历史转折往往出现在这些枝节缠绕的地方,等到1922年华盛顿海军会议,才艰难扯回一点面子——中日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日本答应撤军归还青岛、胶济铁路,中国终于收回山东半岛的表面主权。可占据过的土地,留下的痕迹,一时半会儿能擦净?

有资料称,那时候不少劳工归国以后,带着从法国、英国挣来的银元,成了家乡的大户,多少家族从此翻身。可也有许多从欧洲回来的劳工因战后社会动荡失业,流落街头。看似收益巨大,可这些白银真落地到老百姓手里的,又能有几分?中央统计局1942年的存档数据显示,战争减免赔款和归还领地收益,被北洋军阀以民国政府的名号分配,不少中饱私囊。所以啊,说中国参加一战后“收益”巨大,这账怎么算,其实不好说。

说到这,难免要讲一个个人的小故事。1917年,天津的石先生家中有三兄弟,老大和三弟都被“招工”去了欧洲。据《华工见闻录》记载,石氏兄弟的信里提到,有段时间吃不上饭,只能靠法国人的面包充饥。炸弹炸过来,他们只能趴在掩体里,想家想得眼泪直流。有时战后分来的法国咸牛肉用木棍分,一口能换一顿粗面。后来老大病死异乡,家中只收到一纸文件和一包骨灰。而三弟在法国留了下来,娶了当地女子,改了姓氏,没再回国。这样断裂的命运,不止一户。

战争总是让人分不清收益和祸害。北洋政府嘴上说着“爱国”,实际上处处想着自身得失。有人说,2.5亿两白银救活了一个垂死的中华民国,但民众日子依旧困苦。也有人说,不参战,山东可能彻底成日本殖民地。两头算,反倒有些说不圆。唯一能确定的是,那场战争把中国的命运拖上了世界舞台。从此以后,谁都知道了东方睡狮再也靠不住分割线了。别人说中国要瓜分,可中国人终究没能决定自己切蛋糕的分量。

其实,历史也不会非黑即白。中国在一战中的收益和失落,都没那么容易用一两个数字说清。有人觉得那2.5亿两白银是泼天的福利,换个角度,那不过是用无数弱小生命变卖的冷冰冰数字。有时想想,假如那时弃权不管,结果是否会更加糟糕?或者,反正列强都当中国是提款机,参不参战区别又有多少?世界大势本来不在一家之手,可每次关键节点,中国总被卷进大漩涡里。

北洋政府在那场风波里既像棋手又像棋子,算计着收回权益,却又步步让贤。有人说,中国从一战得到的最大好处,是让世界记住了“CHINESE”这两个字母。可那些失去家乡、异国病死的孩子,有谁会记得他们名字?账面上是2.5亿两白银的小胜,背后是沉甸甸的无数牺牲和屈辱。到底换来了什么,100年后还有人会问一问,但答案早就埋在了风里。

至于整个过程,中国确实有些“捡漏”,可这样的便宜,多少带着血腥和屈辱。历史没给多少喘息的机会,仅有一点收益,也不全是欢喜的。谁都逃不掉世界的洪流,命运扑面而来,把每个人都推上前台。有些账永远算不明白,有些人一直被忽视,但这就是历史给中国的那一碗凉水,不烫手,也不热心,喝下去,只剩一声叹息。

来源:自强不息微风1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