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确实,立秋到了。今天13点,气节转换。可别被“秋”字骗了,热还没完呢,真正的“凉”还在后头打车排队。眼下这几天,是一年中人体最容易出错的“临界点”。你不注意,身体就可能翻车。
“今年怎么感觉夏天比去年还长?”
“天热得像被蒸汽包裹着,晚上睡觉都喘不上气。”
“我妈腰一疼就说快立秋了。”
确实,立秋到了。今天13点,气节转换。可别被“秋”字骗了,热还没完呢,真正的“凉”还在后头打车排队。眼下这几天,是一年中人体最容易出错的“临界点”。你不注意,身体就可能翻车。
立秋,不只是日历翻一页那么简单。它暗藏玄机,藏着一年中最“诡异”的体感和最容易被忽视的健康拐点。
为什么说立秋是“转运日”?
因为这一天,是阳消阴长的转折点,人体自此由外向内转攻为守。你在夏天积攒下的一切——湿、热、火、疲、焦躁、饮食混乱、作息崩塌——都将在秋天集中反噬。
一句话:立秋没养好,秋天全靠熬。
为什么说1要晒?
因为这个时候不晒,湿气就在身体里安家了。
晒什么?晒背部。别瞎晒脸,晒背是中医讲的“晒督脉”,能调阳气、驱湿寒、缓解疲劳。尤其是那些天天吹空调、腰酸背痛、早起头晕的人,晒背是你唯一的“手动补阳”机会。
但别晒错时间。晒太阳的“黄金时间”,不是中午而是早上7点到9点,或下午4点到5点这段“温柔阳光”。太强的紫外线晒出斑来,得不偿失。
再说“2不去”。
不去哪?不去贪凉。立秋后,很多人还在烧烤配冰啤、空调开到最低、猛灌冰镇饮料,结果直接引发腹泻、胃痛、关节疼,甚至感冒反复。胃肠最怕“冷热交替”,你以为自己在舒服,其实身体在报警。
有个数据让人警醒——根据《中华消化杂志》的一项研究,立秋后一个月内,胃肠门诊量普遍上升15%-20%,尤其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增加明显。你说气节没杀伤力?那是你没注意过自己的厕所频率。
“4人要穿红”?
这不是玄学,而是有据可循的“心理加生理调节”。
红色是暖色调,视觉上就能给人以“能量感”,对某些心血管功能较弱、情绪低落、气血不足的人来说,穿红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阳气外显”。
尤其是老人、小孩、女性——这三类人群在立秋后身体最容易出现“虚冷”、“气短”、“乏力”、“手脚冰凉”等表现。别不信,颜色也有“药效”。
说到这,“立秋养生”三个字你可能听烦了,但现在不讲养生,等着讲病史吗?
最近是不是老觉得人变得“钝”了?反应慢、容易累、没劲、晚上睡不踏实、吃点油腻东西胃就胀?
这不是年纪大了,这就是典型的“暑湿未退”。特别是脾胃虚弱的人,湿气在体内像粘稠的糖浆,堵着你的气血运行,整个人像穿了件湿衣服,怎么也甩不掉。
湿气最怕动,可你不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回家躺沙发上滑手机,动的是拇指,废的是全身。湿气最怕阳光,可你不晒。湿气最怕饮食清淡,可你天天外卖烧烤奶茶。然后你说你“体质差”?不是体质差,是生活方式太差了。
立秋是“收”的开始,收气、收神、收住嘴。尤其是嘴,最难控制。很多人立秋开始暴饮暴食,觉得“贴秋膘”是理所当然。错了。真正贴秋膘的时机,是寒露之后。现在贴膘?那是给脂肪肝和高血脂交首期款。
尤其是那种一到立秋就狂吃大闸蟹、羊肉火锅、炖鸡炖鸭的人,真的建议你做个血脂检查。你以为补的是身体,其实可能只是肥了胆固醇。
话说回来,立秋也不是不能吃点好的。比如莲藕、山药这类“润而不腻”的食物,反而是这个节气的宝藏。莲藕清热祛湿,山药健脾补气,不管是炖汤还是炒菜都合适。再配点百合压压火,加点银耳润润肺,比吃一桌烧烤强多了。
从医生的角度,立秋最常见的病有三类:呼吸系统的问题,比如咳嗽、支气管炎;消化系统的问题,比如腹胀、腹泻;还有就是情绪类,秋后烦躁、低落、易怒。尤其是老年人,立秋之后情绪波动明显,一定要多留意。
为什么?因为阳气收了,代谢减慢,神经系统也开始进入“慢车道”。加上昼夜温差开始变大,很多人晚上睡不好,白天精神差,整个人像被按了暂停键。这个时候,别硬扛,睡得早一点,吃得清一点,动得勤一点,身体就能自己找回节奏。
还有个冷知识,立秋之后最容易被忽略的疾病是泌尿系统感染。
特别是女性,本来夏天就穿得少、喝水少、憋尿多,到了立秋温差一变,细菌繁殖加快,尿频尿急尿痛的患者明显上升。加上天气转凉,有些人热水杯换成了冰奶茶,简直是给膀胱“加压测试”。
你可能没意识到,立秋其实是“慢病爆发”的前奏。很多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都是从秋天开始出现波动的。因为气温开始下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又因为饮食开始重口味,血糖血脂随之飙升。
最怕的是,很多人以为“天气凉了,好舒服”,但身体早就在偷偷报警。
特别提醒:立秋后第一场秋雨,湿气最重,也是风湿病、关节病最容易复发的时候。你以为是“凉快了”,其实是“冷湿入骨”。尤其是“年轻时候不注意,老了膝盖后悔”的那一批人,建议早点开始认真保暖,不然关节真的会记仇。
再说说“穿红”的那4类人,除了前面讲的老人、小孩、女性,还有一类人特别需要红色“心理加持”:情绪容易抑郁的人。
秋天是“情绪隐身衣”,很多人到了秋天突然情绪下坠,什么都不想干,甚至连朋友圈都懒得刷。这不是矫情,这是季节性情绪障碍,是有生理机制支撑的。
太阳光照减少,褪黑素分泌紊乱,影响多巴胺和血清素的释放,直接导致情绪低落。不管你信不信,秋天穿点亮色,配合早睡早起、多晒太阳、适度锻炼,对情绪调节真的有用。
有人说立秋是个“没存在感”的节气,其实它是全年最有“隐性杀伤力”的时间点。它不像夏天那样直接热死你,也不像冬天那样冻着你,它是一种“慢性渗透”的改变。从体感、睡眠、食欲到情绪、代谢、免疫,全都在悄悄变。
别再忽视这个节气。立秋,是你和健康谈判的转折点。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还你。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莹,张国庆,周慧.立秋节气前后常见病预防与调养[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3,17(4):312-315.
[2]刘芳,周彬彬.中医“晒背疗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干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30(2):189-192.
[3]赵丽,马艳.季节转换期情绪障碍的发生机制与干预策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23,32(5):469-474.
来源:科普健康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