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肾结石这事,绝对跟饮食有关系,而且关系还不小。过去不少人以为这跟“体质”有关,说什么是天生容易长结石的类型,现在看是错误的。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肾结石这事,绝对跟饮食有关系,而且关系还不小。过去不少人以为这跟“体质”有关,说什么是天生容易长结石的类型,现在看是错误的。
真正把这病推上门的,大多是日常饮食出了问题。
特别是一到换季时节,比如立秋,气温一降,饮食节奏变了,摄水量跟着减少,很多人这个时候不知不觉就踩进了结石的坑。医生早就提醒过,这个季节,尿量变少、浓度升高,是结石最容易形成的时期之一。
不光是天气的问题,还是饮食选择发生转向的问题。
立秋后大多数人胃口明显增加,油脂、蛋白、汤类的摄入上来了,但喝水少了、蔬菜比例下降了,肠胃的压力增大了,排尿系统也受牵连了。这些变化堆积起来,结石就开始慢慢长,等到症状出来,已经有点晚了。
医生总结过不少病例,有几类人在立秋之后最容易被查出新发结石,一类是喝水本就少的,但立秋之后连饭后茶水也懒得喝了;一类是减肥的人,控制碳水、限制水果、但蛋白摄入暴增;还有一类是喜欢喝骨头汤、老火汤的,天天喝着补钙,结果肾里多了钙。
那饮食上到底该怎么避?很多人搞错了重点。
不是所有高钙食物都会导致结石,也不是不吃菠菜就没事。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得从最本质的成分讲起——尿液里的“成石因子”和“抗石因子”的平衡。
结石之所以能长,是因为尿液中的钙、草酸、尿酸浓度过高,或者柠檬酸、镁、液体量太低。只要浓度一高,晶体就开始析出,时间久了就会聚成石头。
大多数人的问题不是成分本身多,而是排不出去。特别是在液体摄入少、排尿时间延迟、肠道吸收紊乱的状态下,微量的草酸和钙也能变成沉淀。
立秋后有几个饮食方面的错配,医生反复提醒过,改不过来的人,结石风险就是高。
第一点,别过度补蛋白。尤其是那种高蛋白饮食风潮流行之后,很多人一顿三四个鸡蛋、两三块鸡胸肉,还要再来一勺蛋白粉,说是减脂增肌。
但蛋白摄入过量会增加肾小管负担,让尿钙排出增加,同时还会导致尿酸代谢负担上升。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指出,动物蛋白摄入每增加20克,尿钙排出量会上升8.7%,而且还会促使尿液酸化,降低柠檬酸排泄。这些变化综合起来就是结石的催化条件。
更麻烦的是,大多数人蛋白吃多了,但钾、镁、柠檬酸摄入不够。比如蔬菜吃得少,水果吃得少,只补蛋白不补钾镁,会打破体内缓冲系统,尿液变得酸性,结晶更容易形成。
第二点,是很多人以为“补钙”要靠骨头汤。秋天气温一降,餐桌上的老火汤、骨头汤多起来,但这些汤里不仅钙含量低,还常常富含磷、嘌呤、油脂。
磷和钙结合,会在尿液中形成磷酸钙结晶,嘌呤代谢则会增加尿酸水平。
有研究检测过,常规家用骨头汤钙含量只有5-10mg/100ml,而一杯牛奶是100mg以上。真正能补钙的不是汤,是钙吸收率高的食物,比如奶制品、小鱼干、绿叶蔬菜。
还有人爱喝猪骨熬的汤,一熬几个小时,白得像牛奶,觉得特别营养。
其实脂肪含量非常高,而且熬汤过程中大量草酸结合了钙,形成不溶性的沉淀,这些东西不但吸收不了,到了肠道会和膳食中的钙竞争吸收,反而更容易让游离草酸进入血液,通过尿液排出,增加草酸钙的生成。
第三点,是长期忽视水的摄入。秋天气温下降,出汗少了,口渴感降低,很多人水量也跟着减少。
问题在于,体内代谢并没有随之降低多少。肾脏的代谢废物排泄还需要足够液体稀释。一旦水少了,尿液浓缩,结晶浓度迅速升高。
北京协和医院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每天饮水低于1200ml的人,肾结石发病率是饮水量超过2000ml人群的1.8倍。
水的问题不是喝多少,而是喝得是否分布均匀。很多人白天忙一整天,晚上猛灌水,结果水都成了夜尿,反而加重了肾脏负担。
医生建议的方式是,每2小时补水一次,每次200毫升左右,全天分布下来,才能保证尿液浓度恒定。不能靠口渴提醒身体,口渴出现时肾小管早就开始浓缩尿液了。
第四点,是秋天水果摄入量大幅下降。大部分人一入秋就觉得不能再吃太多寒凉的东西,水果就吃得特别少。
问题是,水果是柠檬酸和钾的主要来源,这两种成分在防结石上是非常关键的。柠檬酸可以和钙结合,阻止钙沉淀,钾可以碱化尿液,减少尿酸型结石的形成。
国外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每天摄入一份含柠檬酸高的水果(比如橙子、柚子、柠檬)的人群,肾结石复发率比摄入量少于每周两次的人低33%。
但很多人错误地以为水果都是“糖”,吃了血糖要升,就连带把柠檬、橙子这种水果也排除掉,结果就是抗石因子摄入严重不足,给了结石机会。
除了饮食本身,很多人还忽略了一个关键点——结石形成和肠道菌群有关系。这个联系近几年研究越来越清晰。
肠道里有一种叫“草酸分解菌”的细菌,可以把食物中的草酸代谢掉,不进入血液。
但这类菌极其脆弱,受抗生素、饮食结构、精神压力影响很大。一旦肠道菌群失衡,这些菌数量下降,草酸吸收量就会上升,进入尿液。
美国的研究团队发现,肠道内“草酸降解菌”数量越低,尿草酸浓度越高,结石风险线性增加。而补充特定的益生菌菌株,比如Oxalobacter formigenes,可以显著降低尿草酸水平。
也就是说,光控制草酸食物不够,还得考虑肠道有没有能力“吃掉”它。肠道菌群健康的人,吃点菠菜问题不大;菌群紊乱的人,连点巧克力也可能出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结石不是一个“尿的问题”,而是“系统代谢的问题”。吃进去什么,怎么吸收,怎么排出,能不能转化,全靠代谢系统协调。如果系统某个环节卡住了,哪怕每天喝水,还是会长石头。
现在有研究团队提出“代谢友好型饮食”方案,核心不是限制,而是组合。
比如适当摄入草酸类食物时同时搭配富含钙的食物,可以在肠道就地结合形成不可吸收复合物;再配合富含柠檬酸的水果或酸奶类食物,可以阻止晶体形成。
再比如,在高蛋白日摄入适当钾盐蔬菜,缓解酸性负荷;或者定期摄入高纤维食物保护肠道菌群,辅助代谢。这种策略可能才是未来预防结石的重点,而不只是“喝水多、不吃菠菜”那么简单。
来源:梁医生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