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被剩下,是因为眼光太高还是男人不争气?真相令你意想不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17:15 1

摘要:我的同事小秦(化名)今年35岁,银行中层,车房全款,穿着得体,说话有条理,平时喜欢独自旅行,也热衷健身。

我的同事小秦(化名)今年35岁,银行中层,车房全款,穿着得体,说话有条理,平时喜欢独自旅行,也热衷健身。

按理说,这样的条件,不管放在哪儿都该是香饽饽。

可她至今未婚。

一次聚餐,有人忍不住问:“你怎么还没结婚?是你要求太高吧?”

她笑笑没回话。等大家散场后,我陪她走了几步。

她突然说:“不是我挑,是我不想随便凑合。年轻时候觉得感情必须轰轰烈烈,现在觉得,最起码别让我心累吧。”

她不是没人追,恰恰相反,追她的男的不少。

有身家几千万的老板,也有高知男,还有外形条件很不错的公务员,但都无一例外地在某个阶段露馅了:

不是控制欲强,就是情绪不稳定,不然就是一心想找个贤内助,自己继续当个大男孩。

她不愿妥协,于是被贴上剩女的标签。

那么女人剩下,是男人的错,还是女人的错?

“剩男”这个词你听起来是不是比“剩女”更柔和些?

社会对未婚男性往往更宽容,男性年龄大了,是成熟稳重,男性未婚,是专注事业。

可女人年过三十还单着,周围的声音就变了:“你再不结婚,就没人要了。”

2019年,有一部纪录片叫做《剩女》,它用三年时间跟拍了三位女性;

分别是36岁的盖奇,是电影学院的助理教授,34岁的女律师邱华梅,还有28岁的一位女播音员徐敏。

纪录片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其他国家从来没有“剩女”这个词;

甚至纪录片的导演都是个外国人,是从外人的角度来看剩女的,却真实展现了东亚社会对剩女有多苛刻。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刻板印象”,意思是我们倾向于根据已有偏见来判断群体。

例如,女性被认为应该更情感化、更依附于家庭,那么当她们选择独立、不结婚,就被视为不正常。

但我们有没有问过:到底谁规定了结婚是女性的最终归宿?

曾看过一句非常尖锐的话:“不是女人太挑,是男人不争气。”

乍一听像抱怨,其实有它的现实基础。

今天的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独立能力不断提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早就显示,城市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女性比例已超过男性。她们能赚钱、会生活、懂社交、追求自我价值。

而与此同时,很多男性的成长却陷入了某种停滞:啃老、沉迷游戏、不懂情绪管理,甚至对性别平等持有明显敌意。

去去相亲公园就知道,男方父母挑选儿媳的标准,基本上都是:不要太能干的,最好是温柔听话,工资不要太高。

随便刷刷社交平台,也总是能看到男士的一些肺腑之言,“我没房没车没存款,但我孝顺、踏实,怎么就配不上一个女大学生?”

有时候,不是女人眼高,而是男人没跟上女人进化的步伐。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一开始是全职太太的典范,结果丈夫出轨,她的生活全都崩塌了;

后来她只能重新找工作,再次进入职场,靠自己站起来,走出一条全新人生。

这个剧一直很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打中了很多女人的痛点:男人不可靠。

现在很多女性,不是不想结婚,而是经历了太多将就式婚姻的反面教材。

最近大火的脱口秀演员房主任说:“我姐姐被姐夫家暴,但我妈觉得我应该找个体型小的老公,就不会打我。”

可事实上,房主任的老公跳起来都要打她。

脱口秀来源于生活,但生活比脱口秀更讽刺。

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安全感,对于很多现代女性来说,一段不稳定、消耗自我的婚姻,反而比单身更没有安全感。

于是,她们选择了不婚,或者慢婚,至少把选择权握在自己手里。

我们总是在问:“女人为什么还不结婚?”

其实应该反过来问:“这个社会,能不能为女性提供一个值得结婚的理由?”

婚姻的意义不在于走进一间屋,而在于能不能在这间屋里自由呼吸。

如果婚姻意味着失去自我、变成保姆、忍受不平等,那么对一个有自尊、有能力的女性来说,拒绝进入这场交易,难道不是更勇敢的选择吗?

社会不该用剩女来羞辱一个坚持原则、不愿将就的女性,而应该反思: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婚姻环境?我们有没有鼓励男人成长、尊重女性?

所以回到开头:剩女剩下,到底是男人的错,还是女人的错?

都不是。

这根本不是谁的错,而是这个时代的阵痛。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第一心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