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今年夏天上海现象级展览之一,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与M+联合主办的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已进入展期最后一周。在刚刚过去的周末,馆内一楼的大阶梯上座无虚席。
作为今年夏天上海现象级展览之一,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与M+联合主办的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已进入展期最后一周。在刚刚过去的周末,馆内一楼的大阶梯上座无虚席。
即便是上海的雷雨天气也阻挡不了观众们的热情,前往现场聆听嘉宾们的对话。8月2日,这场对话以“世界的贝聿铭”为题,线上直播超过1.2万人观看,创下展期内讲座直播观看人数新高,并在社交平台上引发新一波讨论热潮。
为期三个多月的展期内,观众们的观展热情持续高涨。据统计,截至7月底,展览参观人数已经达到15万人次,日均超过1700人。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进馆总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7126,创开馆以来单日参观人数新高,所在周末的双日观众量突破1.2万人次。
观众在PSA门口排队等候入场
为何一场回顾展能获得长久关注,并不断激发新的讨论?“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上海站展览于今年4月26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是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中国内地的首个全面回顾展;此次展览是PSA和M+签署合作意向书后的首个共同项目,亦是“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的重点节目。综合分析,展览有几大亮点:
亮点一:故地重游,回看传奇建筑师的七十年实践。此次展览呈现逾400件展品,将贝聿铭的作品与社会、文化及其人生轨迹交相对照,揭示建筑与生活的密不可分。而展览的发生地上海是贝聿铭建筑生涯的起点。他自10岁起先后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和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也正是在上海,他第一次接触现代主义建筑,见证1934年上海国际饭店的落成,由此萌生成为一名建筑师的梦想。展厅内特别呈现了1930年代的上海市貌以及与贝聿铭在上海成长经历相关的历史文献。因此,观众们不仅可以通过此次展览一览传奇建筑师的七十年从业生涯,更能够与贝聿铭作品中体现的民族意识产生共鸣,理解他日后在跨文化和现代环境中不断探索演绎地方性和历史原型的原初动力。
展览现场(摄影By 悲伤培根)
亮点二:不只是传奇,贝聿铭的人格魅力。在建筑手稿与模型之外,展览结合影像及文献资料,使观众可以近距离探索贝聿铭的生活与工作。标志性的圆框眼镜,极具感染力的笑容,纪录片及采访选段中贝聿铭谦逊、务实的形象与睿智的语言,让不同年龄段、各行各业的观众都受到鼓舞。许多观众在社交平台“晒出”与展览中贝聿铭照片的合影。
亮点三:多重视角与丰富的空间体验。展览分为六大主题,从成长背景、都市设计理念、跨领域对话、业主协作、材料与结构探索及重释历史的策略等多个维度重新解读贝聿铭的生平及重要贡献。观众可以在展览的不同板块,从多元视角重新审视这些家喻户晓的地标性项目。
展览由柯卫担任展陈设计,在提炼贝聿铭最具代表性的空间与形式元素之外,设置一条“时间走廊”,串联贝聿铭跨越40年两大代表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和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展厅也参照苏州园林的布局方式,邀请观众在高低曲折间发掘贝聿铭不同阶段建筑设计中的“伏笔”,再思展览主题“人生如建筑”。丰富的作品数量以及展览细节,吸引观众们“二刷”“三刷”。
观众在展览现场
亮点四:公教活动精彩纷呈。展期内,PSA面向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推出一系列富有启发的讲座、城市行走与夏令营活动。开幕圆桌“反思、偏见、实践:贝聿铭与中国”邀请包括丁沃沃、黄文菁、刘克成、柳亦春、林兵、柯卫六位嘉宾结合自身经验,探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与方法论。6月19日M+和PSA共同主办公共讲座“不止于形式的对话——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深入探讨贝聿铭对当代艺术的兴趣,及其在建筑设计中与艺术家展开的合作。于“文化遗产日”当天特别开展的城市行走直播活动则聚焦“贝聿铭的上海足迹”,直播当天,近63万名观众在线观看,跟随嘉宾乔争月的讲述实地踏访了贝聿铭建筑生涯的起点,回顾他的跨文化底蕴中来自上海的滋养。夏令营“贝聿铭的几何变奏”通过讲座、研学、模型制作、空间搭建、烘焙体验等课程设置,引导青少年对贝聿铭建筑的形式语言进行再现与再创造。
文化遗产日特别活动“城市行走:贝聿铭的上海足迹”
作为展览闭幕前的最后一场讲座,“贝聿铭的中国”将于8月9日举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驻场建筑师林兵与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馆长、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克伦,和亲历苏博新馆建造过程的苏州博物馆原副馆长钱公麟,将解读贝聿铭的苏博设计,以及这一作品对中国博物馆建筑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艺术家徐冰认为:“为贝聿铭做展览,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但这个展览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梳理他的风格演变及相关细节时,我感受到深厚的内容:华人背景的艺术家对世界带来的贡献。这些丰富而有意义的东西,弥补了世界当代文明的一些缺失。”
建筑师柳亦春表示:“这个展览是迄今为止,能够看到的最完整的、最丰富的关于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和他的文献的一个展览,展览本身也非常的吸引人,他的作品跟他的文献、跟整个展览的设计融为一体。”
观众在售票处排队
作为贝聿铭先生的前助手,苏州博物馆新馆驻场建筑师林兵评价:“纵观贝聿铭的漫长的建筑生涯,形式只是一方面,他的每一个不同的建筑在不同的环境,以及对他下一个项目,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建筑师黄文菁认为:“把建筑打开,以一种非常欢迎的姿态,让更多的人来,让公众喜欢这个地方,其实让艺术机构、文化机构承担一种更大意义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从我作为一个建筑师来说,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最大的成就。”
文化遗产日特别活动“城市行走:贝聿铭的上海足迹”,建筑历史学者乔争月(右1)与PSA工作人员曲晓蕊
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 Qiao Shanghai工作室主理人乔争月曾经去了展览多次,在她看来:“今年这个贝聿铭展品质非常好,每次参观都收获很大,特别是就是通过看展,我们工作室也把贝聿铭先生在上海成长的足迹梳理并做了一个节目,后来与PSA合作做了这样一个直播,还是很有意义的。正好我的《阅读南京西路》书中的四个建筑,串起了贝聿铭先生及贝氏家族跟上海的渊源,也说明他建筑人生的出发地确实是在上海。”
作为老建筑保护专家,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公司原档案室主任娄承浩曾经多次前往参观,他表示:“为什么贝聿铭展反响如此之好,展览不只是展示贝老设计的作品,还有贝老的设计思想,展览中每一分区标题,都是贝老的金句,含义深刻。2022年我们观摩苏州博物馆,贝老不简单复制苏州传统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创造性设计简洁又包涵苏州元素的新作品,使人耳目一新。”
展览彩蛋
PSA“美术馆奇妙夜”活动限时开启:夜场日期:8月1日-8月10日(8月4日闭馆),开放时间:19:30-21:30(20:30停止入馆),开放展览包括“贝聿铭:人生如建筑”、“阿尔瓦罗 · 西扎的档案”(原生艺术、新文化制作人展览夜场期间暂不开放)
建筑双展夜间导赏:导赏时间:8月5日-8月10日19:30-21:00(详见现场安排)
来源:周到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