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7 月 18 日,“千年瓷都,莲通天下——‘景德镇・澳门’海丝瓷光数字艺术展” 在澳门永利皇宫揭幕。展览用科技技术全方位呈现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精湛绝伦及其走向世界的传奇历程,也是全球首次亮相的景德镇大型陶瓷主题光影艺术展。
如果历史有声音,那澳门的海风里,一定有「瓷」的回响。
数百年前,景德镇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经澳门港扬帆启航,走向世界。于是,东方瓷器享誉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璀璨名片。
如今,这个跨越七个世纪的“瓷器美学”重新站在澳门的起点。
2025 年 7 月 18 日,“千年瓷都,莲通天下——‘景德镇・澳门’海丝瓷光数字艺术展” 在澳门永利皇宫揭幕。展览用科技技术全方位呈现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精湛绝伦及其走向世界的传奇历程,也是全球首次亮相的景德镇大型陶瓷主题光影艺术展。
展厅内,柔和的灯光映照在精美的陶瓷展品上,营造出一条因陶瓷而起的时空对话隧道。
此次“千年瓷都,莲通天下——‘景德镇・澳门’海丝瓷光数字艺术展”分为数字展和艺术展两大部分。艺术展展出景德镇四大名瓷的精湛工艺,并盛邀30多位国家级与当代工艺大师联袂登场。从富有中葡文化交流色彩的克拉克瓷,到堪称东西方艺术交融史诗级见证的巴克勒公爵花瓶,每一件作品都彰显着中西文化在陶瓷这一载体上的完美融合。
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永利珍藏的巴克勒公爵花瓶——它以鎏金底座和双耳镶嵌,与东方绝世瓷器的古韵相映成辉,碰撞出非凡的艺术色彩。彩釉在灯光下流光溢彩,至今保持鲜亮协调,釉光莹润,历经岁月仍光彩照人。
利用数字技术展出的巴克勒公爵花瓶
“保存如此完好的成组大器,全球不过三套。”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陶瓷研究所所长耿东升先生如是说,“单件器物或可见,但四件一组,保存如此完美,极其罕见。”据其所知,目前传世类似成套器物仅见英国皇室收藏一套,更凸显其“物以稀为贵”的市场与收藏价值。
被澳门永利永久收藏的巴克勒公爵花瓶
长期从事陶瓷考古研究与文物鉴定工作的耿东升,向我们细细道来巴克勒公爵花瓶的珍贵:“高达1.3米的硕大器型,在瓷器烧造中代表着极高的工艺难度,尺寸越大,成品率越低。历经数百年,瓶身保存状态极为完好,品相上乘,实属不易。釉彩至今保持鲜亮协调,釉光莹润,历经岁月仍光彩照人。”
耿东升凝视瓶身纹理,向我们详解其非凡工艺:“关键在于这纹饰是‘雕’而非‘画’——独特的雕刻技法让佛教与道教的‘红花绿叶’题材立体凸起,赋予其强烈的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这种工艺极为罕见。”
他随即指向瓶体上下精美的金属部件,“再看这些金属装饰,这是中国顶尖瓷器与法国精湛金工技艺的完美碰撞。”艺术的力量不会停留在视觉层面。“整件作品,本身就是一场比文字更鲜活、更直观的东西方文明对话。”
中央展柜中,常沙娜的《和平鸽大圆盘》与永利珍藏的巴克勒公爵花瓶隔空相望。“前者将敦煌美学注入景泰蓝,后者用欧洲金工装点景德镇瓷胎。”耿东升解析道,“相隔两岸的创新,都是文明融合的预言。”
作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和平鸽大圆盘》的创作者,她将这件珍品赠予永利永久收藏,为此次展览增添了最厚重的文化分量。
“她就像敦煌壁画里的供养人,把一生奉献给美的传承。”策展人宋宁颉如此评价。
致力于敦煌研究的常沙娜艺术家
1952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迎接第一个国际会议——亚太和平会议,《和平鸽大圆盘》应运而生。当时,林徽因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任教,同时肩负着恢复濒临灭绝的景泰蓝工艺的重任。如何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世界知名符号完美融合?这是一道前所未有的难题。
最终,在林徽因的指导下,21岁的常沙娜从敦煌108窟女供养人衣饰中提取纹样,以濒临失传的景泰蓝工艺创作出《和平鸽大圆盘》。这件打破传统繁复美学的作品,成为新中国的美学宣言。它不仅是一份国礼,更是一次艺术的完美融合。
常沙娜《和平鸽大圆盘》1952年,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
“看似简约,实则是工艺革命。”宋宁颉指着《和平鸽大圆盘》解释,“常沙娜先生打破了传统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完全用一个艺术家的眼光构图,在平面化的表现手法上,彻底打破了景泰蓝的传统审美范式。在当时,这种构图对工艺的挑战极大。没有传统‘云彩地’固定釉料,烧制时极易流动坍塌,七十年前的匠人是在挑战不可能。”
在这次的“千年瓷都,莲通天下——‘景德镇・澳门’海丝瓷光数字艺术展”中,数字展以全新打造的360度沉浸式光影空间,重现陶瓷史、澳门海上丝路、清代御窑珍品等元素,全方位揭秘景德镇引领世界制瓷技艺的历史。
踏入数字展厅的瞬间,360度沉浸式光影空间便将人环绕:粒子流在脚下汇聚成青花海浪,明代商船破浪而出;指尖轻触空气,仿佛能穿越时光长河,触摸到数百年前的清代御窑珍品。
如何让承载厚重历史的陶瓷真正走进当代青年,特别是“Z世代”的心智?此次展览给出的答案是:拥抱数字科技,创造深度体验。
石晓武《湖山清晓》,粉彩瓷(粉彩山水大壶)
江和先《竹报平安》,2015年,粉彩瓷
“陶瓷加数字的结合模式,未来一定会‘破题破圈’,尤其是在与年轻人交流互动传播时,这是至关重要的手段。”宋宁颉表示,“一件器物隔着冰冷的玻璃,往往让年轻人或孩子们难以亲近、无法理解并产生共鸣。而数字技术的魔力在于它能打破这层‘玻璃’:在数字领域,他们可以参与、可以进入、可以互动、可以体验,从而发挥更大的想象力。”
这种强交互、高沉浸式体验,正是吸引年轻一代走近、理解并最终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金钥匙”,也是让年轻人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在这场展览中,我们还看见了青年艺术家的创新,这些驻扎在景德镇的“景漂”青年们,他们来自不同领域,有些带着海外学习经历,结合自身能力进行着有意义的探索。将传统与当代、前卫的艺术相结合,让瓷器不仅仅是“古老”的代名词。
这些年轻人,不再仅仅是技艺的学徒,更是新技法、新造型、新装饰语言的实验者。他们深入研究古法,却又敢于打破边界,将全球化审美、跨学科知识注入古老的瓷土,为陶瓷带来更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图片来源
澳门永利皇宫
总策划:徐宁
编辑:Rita Hu
撰文:何肆
设计:张晓晨
编辑助理:肖涵、方见微
来源:芭莎艺术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