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再检查一下安全带、安全绳状态,高空作业这个可马虎不得……”8月4日7时40分,宝鸡工务段杨家湾桥隧车间检查工区副工长刘宏博在班前全员互动式点名分工会上大声叮嘱着当天的作业注意事项。
盛夏时节,秦岭山脉,苍翠欲滴。
在秦岭山脚下,嘉陵江像一条丝带蜿蜒镶嵌于群山之中,河水奔流不息,婉似一幅呼之欲出的山水油画。
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就穿山越岭坐落在这美丽巍峨的山峦之间。
“大家再检查一下安全带、安全绳状态,高空作业这个可马虎不得……”8月4日7时40分,宝鸡工务段杨家湾桥隧车间检查工区副工长刘宏博在班前全员互动式点名分工会上大声叮嘱着当天的作业注意事项。
宝鸡工务段杨家湾桥隧车间主要承担着宝成铁路88.95公里桥路设备的养护维修工作,管内共有隧道63座、桥梁116座、涵渠206座、山头96座,刘宏博所在的检查工区,每月都要一米不漏地对这些设备进行检查。
宝鸡至秦岭段线路盘绕于秦岭的崇山峻岭之中,为了克服地势高差,以3个马蹄形和1个螺旋形的迂回展线上升,线路重列3层,高达817米,随后以2000多米长的隧道穿过秦岭垭口,进入嘉陵江流域。这就是著名“观音山展线”,也叫“8”字大展线,其坡度最大达33‰,是我国正线坡度之最,这使得刘宏博和他的工友们检查难度陡增。
群山环绕,桥隧相连,每到汛期,检查压力倍增,每一座山头都藏着或大或小的隐患,刘宏博他们就负责将这些隐患找出来并指导养修工区全部消灭掉。
对于山头的检查,他们创新采用“围山”排查的方式全覆盖车间管内的每一座山头,确保病害没有“漏网之鱼”。
“工长快看,那儿有一处活石!”顺着丁宝安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刘宏博发现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小块石头摇摇欲坠。
“小苏负责防护,宝安、小刘,你们和我一起过去抓紧处理一下。”“好的,工长。都带啥工具?”新工刘波急促地问道。“铁锹、钢钎,动作麻利点。”
8月的秦岭草木疯长,刘宏博走在最前边,挥舞着镰刀不断清理着那些满身是刺的藤蔓,沿着崎岖陡峭的傍山小路,艰难地向大石一步步靠近着……
“尺寸30*22*15,这块石头不大,用钢钎撬下来搬到安全处,然后再用铁锨掩埋了,要不杵在这儿,我不放心。”刘宏博对有着多年桥隧养修经验的丁宝安说。
“嗯,这个今天得处理了,要不咱们都放心不下。”咯噔一声,随着石块翻滚落下,刘宏博心里的那块“石头”也总算平安落地了,“小刘,抓紧把它搬到安全处所,用铁锨掩埋了,咱们再去检查下一处。”工长刘宏博斩钉截铁地说道。
“把无人机飞起来,把那些不放心处所挨个再看一遍。”小张抹了抹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拿起水瓶猛灌了几口,便迅速将无人机飞了起来。
以前,山体巡查完全依靠跋山涉水徒步检查,管内90多座山排查一遍累得大伙都够呛。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的应用,“人防+技防”让班组检查如虎添翼,管内隧道口山体排查由原先的30天左右缩短为20天左右,效率大幅提升。但无人机拍不到的地方、要现场确认复核隐患,仍需要他们迈开铁脚板、挥动检查锤。
13时30分,一天的作业结束。大家坐在半山坡上休息,清风徐来,吹走满身汗水,工装上的“白色烙印”是他们的荣耀勋章。
山脚下,一列货车风笛长鸣,呼啸驶过,打破了群山的寂静。
宝成铁路自建成以来,一代代铁路人薪火相传,弘扬着“不怕苦、不服输、不含糊”的宝成精神,默默坚守,用心用情用力呵护着铁路安全,护航大动脉畅通无阻。(工人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周锴 记者 徐潇)
来源:宁宁带你去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