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着四季去旅行,大辽皇帝你最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7 01:54 1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能打破“胡虏无百年国运”规律的政权只有两个:一个是爱新觉罗家控股的大清集团,另一个就是历经九帝,传国二百一十九年的镔铁大辽。辽国,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能兴盛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契丹人创造性地设立了南北两面官制和四时捺钵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能打破“胡虏无百年国运”规律的政权只有两个:一个是爱新觉罗家控股的大清集团,另一个就是历经九帝,传国二百一十九年的镔铁大辽。辽国,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能兴盛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契丹人创造性地设立了南北两面官制和四时捺钵制度。

南北官制算得上辽代的一国两制,“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渤海”,实现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对接;四时按钵是辽国皇帝带着他的治国团队,在一年四季迁徙到帝国的不同地区办公,向四夷秀肌肉,宣国威。这种追着四季去旅行,在旅行中治国理政的模式对于辽国的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辽史·地理志》中,契丹民族的由来被记载为一段美丽的神话故事:传说有仙人乘白马,自浮土河而上,有仙女驾青牛车泛潢河而下。两人至木叶山相遇,结为配偶,生下八子,后来繁衍为契丹八部。而史书上最早出现“契丹”二字,是南北朝时期的《魏书》,其记载契丹是从鲜卑族宇文部中分离出来的草原部落。

四季旅行,还是四时捺钵

捺钵是契丹语,又称“纳拨”“纳宝”,翻译成汉语就是“行宫”或者“行在”的意思,也就是辽国皇帝和官僚团队出行的所在之地。我们都知道游牧文明建国号,立文法之后,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幅员辽阔的国家。

辽国虽然将全国划分为五京六府一百五十六军州(《辽史·地理志》),南方幽云十六州的汉人、渤海地区好说,有足够的城郭聚居,也有足够的官僚治理,可广阔的北方、西方和东北部疆域大多为牧场和渔猎区,生活的都是迁徙不定、车马为家的阻卜、室韦、生女直等少数民族,怎么才能加强对桀骜不驯者的监督,保证国家正常运转和政令通畅呢?

契丹人的发型特征是典型的髡(kun)发,常见的契丹式发型有十多种,画中的契丹男子发型是剪去颅顶部分的头发,剪短四周部分,在颅侧部位,蓄留长发。这种发型设计是同时期的汉人所鄙夷的,按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汉人把髡发看作是对人身的一种侮辱,由此产生一种刑罚就是剃去头发,叫做“髡刑”。

辽国皇帝一拍脑袋,干脆自己也别立都城、修宫殿了,就按照一年四季分别到帝国的不同地区巡游,把朝廷变成流动的帐篷,还能在游猎中保持本民族的勇武。就这样,辽国捺钵制度将一年划分为春水、秋山、纳凉、坐冬四个阶段,因此又被成为春夏秋冬四捺钵。四时捺钵时,皇帝除了要带上庞大的宫卫骑军作为警戒,还要带上北面官制中全部的契丹官员,南面官员则只带上宣徽院、枢密院、御史台和大理寺的部分官员,浩浩荡荡如同一曲大王带我去巡山。

宋神宗、徽宗时期的北宋大臣张舜民在他的笔记《使北记》(张舜民曾作为使者出使辽国)中曾这样记载辽人的四时捺钵——“北人打围,一岁各有处所,正月钓鱼海上,于冰底钓大鱼;二三月放鹘子海东青打雁;八九月打虎豹之类,自正月至岁终,如南人趁时耕地也。”可见渔猎、讲武是四时捺钵的主要娱乐、政军活动。

春捺钵,舌尖上的鱼与鹅

辽国初年,四时捺钵的地点并不固定。直到了辽圣宗年间,四时捺钵才算有了固定的区域,其中春捺钵就设定在长春州(今吉林白城)的鸭子河、混同江一带。到了农历年正月,辽国皇帝就带着团队离开冬捺钵之地,在三月中旬到达鸭子河。

设下宫帐后,契丹人凿冰钓鱼,放海东青猎捕天鹅,钓到第一尾鱼,捕捉到第一只天鹅后,还要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以作庆贺,场面就像一部名为舌尖上的契丹的纪录片。皇帝陛下春捺钵的时候,鸭子河千里之内所有的属国、部族首领,必须到捺钵朝见,表示自己对大辽的臣服。如果不来,很大的几率是大辽宫分军、皮室军把胆儿肥的部族首领挂了路灯。

史料记载头鱼宴上的鱼生都是刚从松花江中捞取的最为肥美的鳇鱼和鲟鱼。在享受鲜美菜肴的同时,属国、部族的首领还要为辽帝载歌载舞,那场景和今天的你我陪着领导进KTV一般模样。有人敢不给皇帝面子吗?还真有,在辽国最后一任皇帝天祚帝举办的头鱼宴上,就有这么一位完颜部的首领,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就是不肯给皇帝来一曲欧巴杠杠思达,他的名字叫阿骨打。

夏捺钵,协商政治兼顾游猎

到了农历年四月,皇帝基本上就开始吩咐人收拾行装,备好马匹,向着吐儿山(今内蒙古札鲁特旗西北)的夏捺钵地进发。《辽史·营卫志》记录了辽道宗的一次夏捺钵,“先幸黑山,拜圣宗、兴宗陵,赏金莲,乃幸子河避暑……吐儿山在黑山东北三百里,五月末旬、六月上旬至,居五旬。与北南臣僚议国事,暇日游猎,七月中旬乃去。”看见没有,辽道宗真是会玩,祭祖扫墓、赏莲避暑、处理政务、游猎休闲是样样不耽误。

夏捺钵对于辽国皇帝来说,如同避暑山庄对于清代皇帝的意义一样,都是畏暑不惧寒的北方皇帝寻求清凉的“驴友之行”。当然避暑的同时,国家大事也要处理。

秋捺钵,贵族的射猎狂欢

农历七月中旬,皇帝离开了夏捺钵之地,就要前往山中进行田猎,也就是继续秋捺钵之旅,地点通常就在伏虎林(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辽史》记载,伏虎林这个地方在辽代经常有虎群出没,伤害居民牲畜,所以从辽景宗开始,秋捺钵就会来到伏虎林射虎。

这个捕猎过程一般都是这样,先派人抓住一批鹿,然后让鹿饮下盐水,再让老猎人仿照鹿鸣吹响号角,这样喝了盐水的鹿群也跟着一起鸣叫,伏虎林中的老虎闻声而动,出来捕食,皇帝手下的宫分骑军趁机射杀老虎。这样的射虎活动一方面锻炼辽国军士的战场技能,一方面也让属国部族参与其中,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多国联合军事演习。

一个不喜欢打猎的辽国皇帝,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一个太喜欢打猎的辽国皇帝,好像也不会是合格的皇帝。比如辽国第四任皇帝穆宗耶律璟,平生三大爱好:睡觉、打猎和姑娘,结果就在捺钵时被几个厨子乱刀拿下。

冬捺钵,外交会晤很繁忙

冬捺钵的地点在辽国永州的广平淀(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辽史记载:“在永州东南三十里,本名白马淀,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木多榆柳,其地饶沙,冬日少暖,牙帐多于此过冬”。冬捺钵时,辽国皇帝除了要和北南两面官员商讨国家大事,涉猎讲武,还要进行外交会晤,主要是接待来自南方邻国——大宋的使节,冬捺钵地也成为宋辽和平交往的一个平台。

宋真宗时期的使节宋绶的《使辽行程录》和神宗时期两次使辽的大臣苏颂的诗作中都曾提到过辽国冬捺钵行宫的情况。唐宋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北宋至和年间出使辽国,还曾写下《北风吹沙》诗以为记录。

逐水草而居,兵民结合,射猎与军事结合,是游牧文明的共同特点。辽国的四时捺钵制度是根据这些特点创造出来的一套独特的国家制度,算得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国家统治上的杰作。

来源:乞力马扎罗的骆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