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有两位皇帝到泰山封禅,你都知道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7 02:24 1

摘要:泰山封禅,源于古代帝王封禅祭祀。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在古代历史上,到泰山封禅的皇帝是屈指可数的。而在唐朝时期,就有两位皇帝正式在泰山举

泰山封禅,源于古代帝王封禅祭祀。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在古代历史上,到泰山封禅的皇帝是屈指可数的。而在唐朝时期,就有两位皇帝正式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一、唐高宗李治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长孙皇后。李治生于贞观二年(628年),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原本李治不是太子的人选,但是,因为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于是,李世民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将李治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李治即位。

李治即位之初,由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共同辅政,李治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使得“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当然,李治也不愿意做一个类似于后主刘禅的皇帝。于是,永徽六年(655年),李治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特别是在辅政大臣相继去世后,李治独断专行,拒谏饰非。

同时,李治大兴土木,劳役繁重,使得“万姓厌役,呼嗟满道”,“天下莫不失望”。显庆五年(660年)以来,李治常头晕目眩,难以理政,便让武则天参与朝政的处理。而这,自然为武则天篡夺唐朝埋下了伏笔。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李治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百济(660年)、高句丽(668年),使唐朝版图达到最大。因此,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皇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对此,在笔者看来,李治的功绩还是能够享受封禅的待遇。

到了683年12月27日,李治驾崩于洛阳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李治去世后,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二、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垂拱元年八月戊寅日(685年9月8日 ),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根据《旧唐书》等史料的记载,李隆基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李隆基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日(710年7月21日),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兵变,诛杀韦后集团,拥立其父李旦复位。当然,李旦也明白儿子的野心。于是,先天元年八月庚子日(712年9月8日),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李隆基即位后,赐死太平公主,真正掌握了大权。在此基础上,李隆基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李隆基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靺鞨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的统一。于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

但是,李隆基没有做到善始善终,更是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他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重用宦官 ,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宠爱杨贵妃,加上策略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从这一角度来看,李隆基甚至是过大于功的。

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这意味着李隆基失去了对唐朝的掌控。宝应元年四月甲寅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清朝为避清圣祖讳,改为元宗),葬于泰陵。

来源:情怀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