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管理者,每次月度经营会上,你一定听过老板或上级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要横向拉通、我们要跨部门协同、我们要打破部门墙、我们要跨团队作战等等。
01
你天天强调横向拉通
为何跨部门之间冲突不断
作为管理者,每次月度经营会上,你一定听过老板或上级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要横向拉通、我们要跨部门协同、我们要打破部门墙、我们要跨团队作战等等。
然而,事与愿违,实际情况却常常是:
市场部说产品部配合不及时;产品部说技术部资源不给力;技术部说销售乱承诺,需求无底线;销售部门说支持部门太官僚,扯皮严重;各自都有理,各自都在忙,但想要的结果就是没达成等等。更常见的情况是:在会上,明明大家都已经达成共识了,但一到执行环节,还是各做各的。遇到问题就推,遇到分歧就扯,就算是发现了项目的坑。也绝不事先提醒和告知其他部门,直到对方踩坑,依然是一副“与我何干”的样子。
强调了半天,横向拉通依然遥遥无期。
为什么会这样?真相是:你以为“横向拉通”靠的是态度,其实是要靠机制。
靠嘴说、靠会议讲、靠领导盯,横向拉通根本不可能。
如果没有机制,没有共识,没有配套的组织体系设计,再多的“横向拉通”口号,也都是空谈。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我们发现了跨部门之间横向拉通失败的3个原因。
02
横向协同失败的三大根因:
不是态度问题,而是系统问题
在企业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跨部门之间横向拉通失败,看起来好像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不配合,但真正的底层原因在于部门之间的系统性障碍没有被解决。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1、指标不一致:KPI打架,协同只会内耗
事实上,很多企业部门之间的KPI指标设计,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冲突的种子。比如:
销售部门往往会盯着签单,而法务部门最要紧的KPI则是合规与风险最小;研发部门往往会看重创新,而交付部门最看重的是快速交付与服务满意度;
生产部门往往会看重成本和效率,而质检部门最看重的则是质量与标准等等。
尽管大家的KPI最终都会在公司目标层面达成一致,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大家还是先紧着自己部门的KPI
从人性的角度讲,这其实很正常。只不过,当每个部门都优先考虑自己部门的KPI的时候,所谓横向拉通必然失败,冲突和“打架”就成了常态。
这不是态度问题,这是机制问题。
2、职责不清晰:协同边界模糊,没人愿意背锅
按说,公司早就有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本不该出现横向拉通拉通的问题。然而,再明确的职责分工,也赶不上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当行业进入内卷,技术变化万千,客户需求总不“靠谱”的时候,“灰色地带”就成为跨部门之间的常态,到底谁负责,就成为一个棘手但必须马上解决的问题。比如:
需求变更到底谁拍板?产品部门还是客户部门;项目延期是交付的问题,还是支持部门不给力;报价方案被客户吐槽,是销售的问题,还是需求信息不对称等等。现实中,每个部门几乎都能“自证清白”,然而,到底该谁负责,往往存在巨大的争议。最终,要么靠上级的权威,“强迫”某部门来负责,要么陷入相互推诿的恶性循环,最终无人解决问题。
这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机制不明。
3、节奏不同步:步调不一致,好事也搞砸
有人问,如果KPI一致、职责清晰,是不是横向拉通就没问题?
当然不是。即便是指标一致、职责清晰,各部门之间也会因为“节奏不同步”问题导致协同失败。比如:
前端签了客户,但后端还没准备好方案;运营部门要上线市场活动,但技术部门压根还没排期;刚给客户进行完系统培训,产品就推了大版本更新等等。有时一线业务部门跑的快,而中后台支持部门却掉了链子;有时支持部门提前规划行动,但一线业务部门却不领情,最后大家都觉得“对方不靠谱”。
其实,这也不是配合不够,而是机制不匹配。
那么,什么样的机制,能促进跨部门之间的横向拉通?
03
不是不想做横向拉通
而是机制没有设计好
事实上,很多时候,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拉通问题并非出于意愿度,而是因为企业没有设计好“横向拉通机制”。
什么叫横向拉通机制?
就是能让跨部门之间的项目协同、任务安排能够更顺畅运行起来的机制安排。一般包括共同目标、统一节奏、权责分配、资源协调等在内的一整套机制体系。它至少具备3点:
1、是共识机制,而非命令机制
不是谁要做决定,而是各部门要基于同一个目标、同一套逻辑做判断、做决策。
最典型的机制是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各部门先构建统一目标和节奏,然后才是基于统一目标的分工与协作。目标是一致的,分共是明确的,逻辑和原则是清晰的,遇到问题很好解决,因为有共识机制存在。
2、是角色机制,而非救火机制
在跨部门协作过程中,尤其是重要项目和任务,在每个协同环节,都要明确:
谁是责任人(Owner);谁是支持人(Support);谁有否决权(Decision Maker);谁是被告知者(Informed)。在项目管理领域,RACI责任分配矩阵(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Matrix)也是经常被应用的责任识别与分配工具,通过以下4个角色定义,来尽可能划清责任边界。包括:
R(Responsible)责任者:即负责执行任务的角色,他负责具体项目操控项目,解决问题;A(Accountable)决策者:即对任务负全责的角色,只有经过他同意或签署之后,项目才能得以进行;
C(Consulted)被咨询者:即拥有完成项目所需的信息或能力的人员;
I(Informed)被通知者:即应被及时通知结果的人员,但一般不必向他咨询或征集意见等。
有了RACI模型,跨部门之间至少有了责任(角色)分工,扯皮的事就会少很多。
3、是事前对齐机制,而非事后救场机制
跨部门之间真正高效的协同与拉通,是用机制做到“事前对齐”,而不是“事后救场”。比如:
每周的协同项目会;每月的OKR Review会议;每个版本上线前的协同预演;每一次战略目标变更的同步机制等等。不是出了问题才去拉通,而是在机制里就“自动对齐”,这才是横向拉通的关键。
04
他山之石:
优秀企业是如何做的
案例1:腾讯“作战室机制”
腾讯曾在多个战略项目中,采用“作战室”形式打破部门墙。
一个跨部门协作项目(如微信支付推广),会临时组建“作战室”,成员包括产品、市场、运营、技术等部门关键人员,按项目目标挂钩OKR与激励机制,并配备独立资源和通道。
机制亮点:
临时组织独立权责,打破原部门“本位主义”;项目与绩效强绑定,协同不再是“搭把手”;高频同步机制,确保各部门信息流统一。最终,不靠“喊口号”,靠机制达成协同闭环。
案例2:特斯拉的“软件-硬件一体化开发机制”
在传统汽车公司中,硬件工程团队与软件研发团队往往各自为战,导致产品开发周期长、体验割裂、协同困难。而特斯拉则彻底打破了这种“前后台割裂”的旧模式,推动软件与硬件的“共创机制”。
在FSD(自动驾驶)开发过程中,特斯拉组建了跨部门研发团队,包括芯片设计、电机控制、传感器算法、整车架构、AI视觉等多个岗位,所有人围绕“功能上线”这一目标展开并行工作。
机制亮点:
软件、硬件、算法团队协同并进,打通开发节奏;工程师直接参与问题闭环,减少层级沟通;将版本迭代机制嵌入整车更新,实现全链路高效协同。特斯拉的这种组织架构,早已超越了传统“功能部门制”,转而采用“项目中心制”,本质上是一种机制性协同能力的构建。
案例3:苹果的“横向职责矩阵”
在乔布斯之后,苹果没有沿用传统的事业部制,而是保留了其“功能型组织”结构,但在核心产品项目中,建立了强力的横向协同机制。
以iPhone为例,每一代产品从设计、芯片、系统、交互、销售到宣传,都由来自不同职能团队的核心成员组成项目组,每个人同时对自己的部门主管和项目负责人负责,职责“矩阵式”交叉。
机制亮点:
职能归属明确,但在项目中横向协同紧密;项目经理权责清晰,拥有调配资源的“临时指挥权”;所有关键评审节点定期同步,推进节奏高度一致等等。这种“统一的职责体系+项目驱动的协同机制”,使得苹果能够持续推出高完成度、跨学科高度融合的产品。
05
实操指南:
5个动作构建跨部门横向拉通机制
作为管理者,你不能指望所有协同都靠自己盯,也不能把“拉通”当成口头禅。真正有效的协同管理,需要机制化设计。以下五个动作,可以帮助你实现跨部门横向拉通:
动作1:统一目标,拆解为跨部门的共赢KPI。比如:
不要让部门KPI打架,建立“共享指标”(如客户NPS、交付周期等);以项目或业务线为单位,横向分解目标;或者用OKR系统将多个部门目标绑定成一个链条。动作2:设立跨部门项目Owner和RACI矩阵。比如:
所有跨部门任务设定明确Owner(最终负责人);引入RACI机制(全文有介绍),分清每个人的角色;执行中落实责任人例会与节点评估。动作3:同步节奏,建立例行协同拉通机制。比如:
周会设专门协同模块,解决跨部门信息流问题;大项目设置“协同进展日报/周报”机制;每月召开横向Review会议,评估协作效率与问题。动作4:设计协同拉通流程接口和协议。比如:
类似API文档,协同双方应明确需求格式、输入内容、输出节点等;每项任务设定标准交付物与验收机制;对关键协同路径设置可追踪指标。动作5:将协同绩效纳入部门及个人考核。比如:
协同结果好坏,不是“额外加分项”,而是基础评分项;部门协作效率设为专项评价维度;优秀协同案例给予内部曝光与激励。组织越大,协同拉通越难。你要做的,不是再强调一万次“要协同”,而是把协同流程与机制做扎实。
你说呢?
来源:清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