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铸魂:广州珠江公园“公园+”活动点亮城市活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12:05 1

摘要:从低洼菜地到91%绿荫覆盖的“南国明珠”,从28公顷单纯赏绿的生态空间到珠江流域文化的活力引擎,广州珠江公园的25年,是一部城央绿心与城市脉动同频共振的成长诗篇。

从低洼菜地到91%绿荫覆盖的“南国明珠”,从28公顷单纯赏绿的生态空间到珠江流域文化的活力引擎,广州珠江公园的25年,是一部城央绿心与城市脉动同频共振的成长诗篇。

因“公共用地应为大众服务”的初心,这里蜕变成为市民共享的森林花园。如今的珠江公园,正通过广州“公园+”模式的鲜活答卷,让“绿美”可感、“文化”可触、“惠民”可及。

时值珠江公园开放25周年之际,羊城晚报以这一“城央绿心”为窗,开设“珠江廿五载,绿美谱新章”专题,且看这片绿洲如何在寸土寸金的珠江之畔,铺展人与自然、传统与创新、城市与个体的和谐画卷。

广州珠江公园

今年初夏,广州珠江公园兴盛门内,发令枪响的刹那,千余组亲子家庭组成的彩潮漫过林荫赛道。已在广州定居二十余年的法籍“老广”雨果拉着混血女儿冲过终点,他笑言,透过公园这扇绿色之窗,他得以观察广州独特的城市脉动。

去年七夕,同样的空间内上演了另一幅时空交错的美好图景:身着汉服的巡游队伍穿过光影婆娑的石径,古风蹦迪的节奏与传统市集里猜灯谜、蹴鞠的音浪交织……这是珠江公园又一次将岭南园林、传统文化和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有机串联。

去年七夕,公园内上演了一幅时空交错的美好图景

“以前市民们说珠江公园‘除了绿还是绿’,现在我们要让文化成为公园的灵魂。”站在涌动的人潮中,珠江公园科普教育部部长庞洁声音里浸满笑意。从2016年联合冼村引入龙舟文化起,这座城央绿洲便以一场静水深流的“公园+”革命,将生态空间锻造成驱动城市活力的文化引擎。

文化矩阵:三大空间编织文化经纬

珠江公园的文化新生,始于空间的精妙再造与功能重塑。

2017年,公园西南角的一座闲置小屋蜕变成为每周举办公益展览与讲座的传统文化“孵化器”——珠江大讲堂(文化交流中心)。

去年国庆节前夕,年逾古稀的摄影师谢大才曾踏上云贵高原,自费行程2000公里,实拍珠江源头流域的人文风貌和新农村的欣欣向荣。他把以“同饮珠江水,共绘爱国情”为主题的118张摄影作品带入珠江大讲堂(文化交流中心),让祖国珠江的青山绿水与霓虹华灯的城市幻彩交相辉映,为新中国华诞送上贺礼。而正是这份不断流动的深情凝视,让珠江大讲堂成为市民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

珠江大讲堂(文化交流中心)举办《同饮珠江水,共绘爱国情》摄影展

向东步行五分钟,由加拿大卑诗省红松木构筑的湖畔书舍静立林间——这是获评首批广东省森林书屋的湾区书屋。引入社会资本运营后,这个“政府搭台、企业运营”的国际文化沙龙已举办百余场高端文艺活动。

今年4月15日,这座“园中国际会客厅”再添新身份——“湾区书屋·广州茶居”侨心书苑在此颁牌。羽坛名将傅汉洵与女儿翻阅《百年侨力量》的温馨场景,成为书屋“心灵港湾”的生动注脚。

湾区书屋

而位于公园北侧、作为科普文化中心的乐野空间,正成为自然教育的活力实践场。80余种自然文创,400余本自然图书,让生态理念更好地生根发芽。搭建昆虫旅馆、DIY苔藓微景观、探索夜间公园……科普导师蹲身讲解生态链的奥秘时,孩子们的小脑袋瓜里也正迸发出自然创作的无数灵感。

大讲堂深耕本土传统,湾区书屋架设国际艺术桥梁,科普中心播撒自然教育种子,三大空间各司其职又血脉相连,共同织就“园中园”式的文化生态闭环。

活动出圈:“公园+”的破壁之道

庞洁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某届草地音乐会上,工作人员随着观众高涨的热情,一次次将隔离围栏向前挪动,直至完全撤去。“就像拆掉一堵无形的墙。”她这样阐释公园的活动哲学,“我们希望通过逐步拆除藩篱、扩容参与面,让文化真正流动在市民生活的脉搏之中。”

的确,在这里,传统节日也能焕发年轻心跳。

佩戴璎珞的汉服少女在古风电音里舞动,年轻Coser在仿古市集里用铜币交易……去年七夕,珠江公园让传统文化成为可参与、可触摸的沉浸式浪漫体验。

而公园在传统节庆上的创新不止于此:去年年末的“狮王争霸赛”上,47支来自粤港澳、新疆等多地的队伍齐聚,百米金龙与八米巨型醒狮霸气开场、威震四方;今年花朝节上,身着汉服的表演者们巧借六大主题花阵,礼赞消防员、教师等无名英雄……“以接地气的活动发挥公园公益价值,回应群众期待,是我们的初心。”珠江公园相关负责人说道。

“狮王争霸赛”八米巨型醒狮霸气开场

在这里,潮流文化被融注进公园基因。

文化表达亦需时尚注脚。去年年底,“粤韵新潮·推牖见囍”猎德国际街区(港澳社区)时尚盛典在户外草坪举行。满洲窗镶嵌的LED大屏前,模特们身着现代感十足的潮服,上演了一场广州城央公园与天河国际街畔的双向奔赴。

融合的步伐永不停歇。同样在这片大草坪上,自2018年开展的核心文化品牌草地音乐会,经历了从舞台演出到草坪沉浸式表演的发展,今年更将升级为贯穿晨昏的系列音乐节,让音符追逐珠江晨曦的薄雾,沉入星斗垂落的城央夜色,谱写七日七夜的浪漫交响。而“公园+动漫”不仅催生了“咖宝车神”亲子漫跑,还用公园内的猫咪IP形象“猫宁”与“古奈”,让珠江公园化身人与自然亲密联结的乐园。

“粤韵新潮·推牖见囍”猎德国际街区(港澳社区)时尚盛典

在这里,生态理念在互动中扎根生长。

生动趣味的自然教育活动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今年六月,“减塑魔法”在公园上演:78个塑料瓶神奇变身救灾毛毯,5个空瓶可换一盆萌趣多肉。“原来环保可以这么有趣!”环保市集上市民王女士笑赞。而“叻叻珠”志愿者团队的诞生,更将自然教育的星火播撒至普通市民:其名取自粤语“叻”(优秀)与“珠”(公园),寓意每位志愿者都是一颗闪耀的珍珠,在服务中收获知识,照亮他人。

记者手记

当公园成为城市的抒情诗

暮色中的珠江公园切换着身份。湾区书屋的檐角挂上月亮,侨胞们在氤氲茶香中用乡音描摹乡情;乐野空间的夜观手电划破黑暗,照亮孩子们发现“神奇生物”的惊喜脸庞;大草坪上加班族甩开公文包,自在地感受草地音乐会的节奏。

展望未来,珠江公园相关负责人的眼中闪动着笃定:“我们探索接地气、玩赏皆宜甚至潮流时尚的方式,以吸引亲子家庭、年轻人走进公园,领略广州文化之美。”他说,传统文化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理应亲笔书写的流动诗篇;创新表达也并非空洞的噱头,而是对市民期待的温情回应。

草地音乐会上,小朋友提着鱼灯。蔡昭旭 摄

工作人员的深夜记忆则道出幕后艰辛:草地音乐会凌晨撤场后,团队成员们疲惫得抬不起腿,可市民路过时的一句“咱们明年再来”,就让所有疲惫化作再次出发的动力。工作人员凌晨的倦影和描绘蓝图的坚定,正让“公园+”文化不断破圈生长。

珠江潮涌,昼夜不息。作为“国际友好活力公园”,珠江公园的碧波绿意中始终流淌着广州开放的基因。而以生态为底、文化为笔,公园将在传统与潮流的交响中架设更多连心桥,让人们透过这扇绿色窗口,看见一座城市“与全球共舞”的澎湃生命力。

文|记者 孙牧图|受访方提供(署名除外)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