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爸查出肾功能下降后,医生让他吃低蛋白饮食,可网上又有人说低蛋白吃久了人会变虚弱,我真不知道听谁的了。”正在药店配肾病处方的小林皱着眉说,她手里攥着几页病人的饮食记录单,上面画满了高蛋白和低蛋白的划线圈注,看得出她并不确定哪个选择才是真正有利。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爸查出肾功能下降后,医生让他吃低蛋白饮食,可网上又有人说低蛋白吃久了人会变虚弱,我真不知道听谁的了。”正在药店配肾病处方的小林皱着眉说,她手里攥着几页病人的饮食记录单,上面画满了高蛋白和低蛋白的划线圈注,看得出她并不确定哪个选择才是真正有利。
肾病病人吃低蛋白,几乎是所有医生都会强调的核心干预之一。
肾脏在代谢中起的是过滤和排毒的作用,蛋白质代谢后的产物主要就是氮、肌酐、尿素等含氮废物,而这些代谢废物最终都需要通过肾脏排出。
蛋白摄入过多时,代谢废物增加,肾单位负担就更重。
长此以往,肾小球高滤过状态持续存在,会让已有病变的肾组织进一步恶化,这是慢性肾功能进展不可忽视的一个机制。
但如果把重点只放在“低蛋白”三个字上,问题很容易变形。
真正有效的控制策略,不是单纯减少蛋白量,而是选择优质低蛋白结构。
这里的“优质”,指的是氨基酸构成更接近人体所需,利用率高、废物少的那类蛋白质,比如鸡蛋清、瘦肉中的动物蛋白、小分子乳清蛋白。
而“低蛋白”则是整体摄入量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0.60.8克的范围,甚至对透析前期患者,有些建议做到0.30.4克,但要配合酮酸补充。
这是目前公认的慢性肾病饮食干预路径。
长期食用优质低蛋白饮食对肾病患者来说,不是“维持”,而是一种积极的延缓策略。
它不仅能减轻肾单位压力,还能通过调整内分泌和代谢反应,对身体多个系统产生协同影响。
尤其是当这种饮食结构执行一段时间后,常见的身体变化有四个方向,这四个变化一旦出现,往往代表干预策略起到了作用。
其一,水肿显著减轻。慢性肾病患者之所以容易出现下肢水肿、眼睑浮肿,关键不在于水摄入多,而是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功能下降,间接导致液体潴留。
优质低蛋白饮食减少了尿素氮的生成,同时减少钠负荷,减轻了细胞外液积聚。
更关键的是,某些氨基酸代谢物在体内具有促进钠保留的作用,减少这类代谢负担后,钠的排出效率提升,水钠平衡逐步回正,体液管理改善,临床表现就是水肿减轻。
第二个是尿蛋白排出下降。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饮食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对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具有直接影响。
高蛋白饮食会刺激肾小球内压升高,引发肾小球硬化加剧,而优质低蛋白结构能够减少这种压力,延缓膜结构损伤速度。
一项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的研究显示,中度肾功能下降的患者实施优质低蛋白饮食6个月后,尿蛋白排出量平均下降27%,说明饮食干预在保护肾结构方面确实有效。
第三个是血磷水平下降。
肾功能减退时,最早失衡的是磷的代谢。
磷积聚不仅加重肾负担,还会刺激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造成骨代谢紊乱和血管钙化。
而高蛋白饮食特别是动物内脏、乳制品中的有机磷含量高,吸收率也高。
优质低蛋白饮食中减少了这部分摄入,在一项对慢性肾病患者的营养干预研究中,低蛋白组的血磷浓度下降约18%,并伴随钙磷产物下降,对延缓肾性骨病有积极作用。
其四为代谢性酸中毒的缓解。
肾病进展过程中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就是慢性酸中毒,表现为体力下降、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
蛋白质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酸性负荷,尤其是含硫氨基酸的代谢产物对体液酸碱平衡影响显著。
降低蛋白摄入,配合蔬菜类碱性负荷食物摄入的增加,有助于改善这一状态。
研究显示,在不服用碳酸氢钠的基础上,仅调整蛋白结构,也能在数周内看到血气指标改善,这种效果对于避免酸中毒导致的继发性病变至关重要。
但这里又产生了一个容易被误解的点,有人以为蛋白吃少了,就一定代表营养差、免疫力下降、体力跟不上。
这个逻辑只成立在蛋白质质量不达标的前提下。一项针对300多名中早期肾病患者的随访研究指出,采用优质低蛋白方案的人群在连续三个月的检测中,血清白蛋白水平保持稳定,肌酐清除率下降速度减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这说明只要蛋白摄入结构得当,蛋白总量适度减少并不会导致营养衰退,反而能优化营养代谢路径。
真正的问题在于,很多人不了解“蛋白质质量”这个指标,不会选、不愿选、吃不对。
比如优质蛋白来源有限,鸡蛋白、牛奶、鱼类可以算,但很多肾病患者因为饮食误区或经济问题,长期摄入豆制品、动物内脏等劣质高负担蛋白,这样既没补上需要的氨基酸,又加重了肾脏负担。
更糟的是,有些人还在营养补剂中摄入未标明纯度和来源的蛋白混合物,不仅没起到好作用,反而让尿毒症风险提前。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优质低蛋白”的执行难度体现出来。
不是每个病人都愿意花心思去算每日摄入克数,也不是每个家庭都具备执行能力。
一部分地区的基础医疗系统也未必有专业营养师参与病程管理,大量依赖经验判断和主观感受,这就造成即使在明确诊断下,饮食干预执行效果仍不理想。
饮食不是药,却常常起到药都起不到的作用。
长期低蛋白饮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地随意限制,限制得不到位,就保护不了肾功能;限制过了头,就可能诱发低蛋白血症、负氮平衡、抵抗力下降等问题。
这里并没有完美的标准答案,只有动态评估和定期调整。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