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赛事经济,“一时红”易,“常年火”难。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价值?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与各地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唯有创新模式、优化运营、完善政策等多措并举,才能将赛事的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的经济增量。
仝宗莉
赛事经济,“一时红”易,“常年火”难。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价值?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与各地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唯有创新模式、优化运营、完善政策等多措并举,才能将赛事的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的经济增量。
以文化认同构筑赛事护城河,重在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赛事IP。赛事经济的成功离不开对地方特色的挖掘与利用。贵州的“村BA”“村超”凭借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乡村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上海则依托国际化都市优势,举办F1赛车、ATP大师赛等顶级赛事,同时培育本土品牌赛事,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从某种程度来讲,体育赛事的每一次心跳,都与当地文化同频共振。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等资源,打造具有独特辨识度的赛事IP。
以产业链支撑流量变现,重在产业融合构建多次消费生态。综观一段时间以来举办的中国网球公开赛、青岛世界杯预选赛、南海龙舟超级联赛、西安斯诺克赛事等,无一不是带动了周边酒店、餐饮、旅游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同步繁荣,为城市带来巨大综合经济效益。赛事不能止步于孤立的表演,而要扮演产业协同的触发器。反观部分城市盲目引进赛事,却因配套缺失导致场馆闲置,则暴露出“重形式轻内容”的短视。赛事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将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餐饮住宿、文创产品、数字技术等产业深度融合。
用好“有形之手”催化市场活力,重在政策支持优化赛事运营环境。政府在赛事经济发展中应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赛事发展规划,完善赛事审批和评估机制,淘汰低效同质化项目,扶持具有文化独特性和产业联动效应的赛事。另一方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社会资本参与”的机制,明确各方权责,培育专业化赛事运营机构,提升赛事的专业化水平。政府还应协调完善场馆赛后利用方案,推动赛事经济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山东525场大型赛事吸金83.41亿的案例表明,政府的角色是“杠杆”而非“主演”,优质政策如同育苗温室,既提供初始养分,更需及时撤膜让市场进行光合作用。
打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任督二脉,赛事经济发展还需不断创新模式,拓展边界。例如,开发“赛事+文旅+购物+娱乐+康养+学习”等跨界融合路径,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增强赛事IP的独特性和衍生价值。再如利用AI、大数据、4K/8K超高清直播等技术优化赛事管理和服务,提升观众体验。
一言以蔽之,从“网红”到“长红”,赛事经济需完成从流量狂欢到产业共生的跃迁,这是一场关于耐心与智慧的“马拉松”,而绝非追逐聚光灯的短跑。
相关阅读:
人民财评:“赛事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