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避免接触疫水,定期进行检查并及时获得治疗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地区奔巴岛上的帕帕尼村,只要检测到有人靠近疫水区域,语音警示器便会立即用清晰的斯瓦希里语播报,提醒人员离开。
人民网记者 黄炜鑫
“避免接触疫水,定期进行检查并及时获得治疗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地区奔巴岛上的帕帕尼村,只要检测到有人靠近疫水区域,语音警示器便会立即用清晰的斯瓦希里语播报,提醒人员离开。
在桑给巴尔的部分池塘溪流中,潜藏着肉眼难辨的健康威胁——埃及血吸虫尾蚴。当人们接触含有尾蚴的水体时,微小的尾蚴能够迅速穿透皮肤,导致血吸虫病感染。
“但当地许多妇女仍习惯在河塘中洗衣物,孩子们也常在看似平静的水中嬉闹、游泳,浑然不觉危险近在咫尺。”中国援助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技术项目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组长戴洋痛心地说,他们不知道每一次与水体的亲密接触,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当地儿童在疫水中洗澡。中国专家组供图
为实现24小时无间断的提醒,专家组日前在帕帕尼村、马文瓜村等2个村庄重点监测水体附近试点安装语音警示器。
“我们对语音警示器进行了本地化的改良,期待这持续不断的警示声,能成为提醒民众主动远离疫水的‘清醒钟’,为桑给巴尔社区筑起一道健康防线。”戴洋告诉记者,经过专家组定期寻访发现,语音警示器已经为村庄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当地村民健康意识得到有效提高。
听到警示的当地妇女舒努纳恍然大悟:“原来洗衣的水塘有‘看不见的虫子’,以后再也不在这里洗衣服了!”孩童们也互相提醒:“水里会咬人的小虫子还在呢,我们不敢在这里游泳了!”
在重点水体附近安装的语音警示器。中国专家组供图
据了解,语音警示器在中国曾有效助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显著减少人群接触疫水的频次,降低感染风险。专家组将中国经验带到桑给巴尔,并进行了本地化改良,颇见成效。据悉,专家组后续将在其他重点水体附近继续安装语音警示器。
戴洋表示,从中国江苏到桑给巴尔,这枚小小的警示器,传递的是中国公共卫生实践中沉淀的宝贵经验。它如同24小时在岗的“健康守门人”,风雨无阻地扎根水滨,将中国行之有效的血吸虫病防控经验,转化为守护桑给巴尔居民健康的坚实屏障。专家组始终致力于将“全民动员、社区参与”“部门协同配合”“群防群治”等中国血吸虫病防控的核心经验精准应用于桑给巴尔的防控一线,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4年,中国在世界卫生大会上签署关于在坦桑尼亚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由中国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自2017年,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首批专家进驻奔巴岛以来,已有40人次专家赴奔巴岛开展工作。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