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7日早盘,创新药ETF沪港深场内价格一度跌近3%,成份股除海思科、晶泰控股涨超3%,长春高新、科伦药业飘红以外,悉数下探;石药集团、华海药业、康方生物、信达生物、药明生物、君实生物、药明康德等领跌,均跌超3%。
8月7日早盘,创新药ETF沪港深场内价格一度跌近3%,成份股除海思科、晶泰控股涨超3%,长春高新、科伦药业飘红以外,悉数下探;石药集团、华海药业、康方生物、信达生物、药明生物、君实生物、药明康德等领跌,均跌超3%。
从7月30日见顶回调,创新药这几日波动放大,时不时因为各种消息盘中下探旋即回升,犹如过山车一般。
创新药大跌,行情结束了吗?
本轮创新药的行情,由三个要素驱动:流动性宽松(大背景)+出海井喷(高频催化)+政策支持(中长期预期)所支持。
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轮行情的核心逻辑没有变化,因此创新药的行情,没有结束。
先插播一则对于短期市场有扰动的消息:特朗普对于制药征税最高250%。我们的判断是:不要怕,利空印度制药,利好国产原料药,对于BD交易没有影响。
具体事情是这样的:这两天,特朗普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将首先对进口药品征收“小额关税”,并在一年之后,最多一年半,将进口关税升至250%,以此推动制药企业回美国生产。分析如下:1)对于国产创新药,由于出海主要通过BD合作对外授权,不产生商品销售逻辑,所以不受医药关税影响,纯属资本和技术的合作。2)对于CXO及制药业链上游,药明康德等早就在去年生物安全提案中学了乖,通过推进全球多地产能建设来规避风险。3)对于原料药来说,美国约30%的药品原料依赖中国进口,若既有关税持续,可能导致美国药企成本上升,进而推动其寻求替代来源(如印度)。但印度70%原料药依赖中国,短期内难以替代,中国仍具议价权。4)对于仿制药来说,最受影响,不过美国的仿制药主要从印度进口,所以印度要捏把汗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创新药的基本面。最近中报密集披露,得益于销售超预期的明星创新药泽布替尼半年卖了125亿,“创新药一哥”百济神州的半年报首次扭亏为盈,自由现金流大幅转正,并且上调了收入指引。这也标志着这家创新药龙头出现了拐点:从高投入的研发阶段迈入商业化收获与可持续增长的新阶段。
具体来看,昨天也就是8月6日,百济神州发布2025年半年度主要财务数据公告,上半年,百济神州实现营业总收入175.18亿元,同比增长 46.0%,其中产品收入达173.60亿元,同比增长45.8%。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期内,公司营业利润达7.9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达4.5亿元。这是百济神州上市以来,首次收获一份盈利的半年报。基于此,百济神州更新收入指引,预计2025年全年营收,将从人民币352亿元至381亿元之间,调整为人民币358亿元至381亿元之间。
盈利突破的背后,核心产品泽布替尼的全球强劲表现功不可没,2025年上半年,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125.27亿元,同比增长56.2%。泽布替尼是全球获批适应症最广泛的BTK(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在全球75个市场获批。此前,泽布替尼已经凭借其年销售超过10亿美元,跻身“重磅炸弹”俱乐部。
泽布替尼,或者百济神州,只是中国创新药的典型代表和缩影,未来我们也可以看到更多创新药产品进入收获期,营收实现爆发式增长。
综上,创新药大跌的时候,大家要看清楚到底为何大跌,是被外盘大跌的恐慌气氛波及,还是为降温之后的行稳致远打基础?
股票价格反映的是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这么这种支持未来预期的核心逻辑变了吗?
没有变,那么回调,或是低位补仓的窗口。
创新药行情还能走多久?
往后看,一方面,国内创新药潜在重点临床数据催化密集,伴随学术会议召开有望陆续读出。另一方面,预期BD资金和二级热度上涨将反哺国内新药研发需求起量以及一级创新药项目融资活跃度提升,内需CXO有望受益。宏观层面,美元加息周期对新药投融资造成的压力逐步缓解,与之强相关的海外新药前端研发需求开始回暖,相关公司订单改善趋势延续,业绩确定性较强。创新药主线和左侧板块困境反转依然是2025年医药板块的最大投资机会。
看好创新药板块的投资者可借道创新药ETF沪港深,一键布局50只头部沪港深创新药企业,4成港股,6成A股,截至2025/7/31,前十大成份股为: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药明生物、康方生物、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科伦药业、华东医药。
注:基金管理人对文中提及的板块和个股仅供参考,不代表基金管理人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基金持仓信息或交易方向,个股涨幅不代表本基金未来业绩表现,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推介。融资融券业务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属于中高风险业务,投资者可能承担由于投资规模放大、对市场及个股走势判断错误等可能导致的投资损失扩大风险。投资者在从事融资融券交易期间,如果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清偿债务,或上市证券价格波动导致担保物价值与其融资融券债务之间的比例低于维持担保比例,且不能按照约定的时间、数量追加担保物时,将面临担保物被强制平仓的风险。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仅代表撰文时市场表现,基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所涉观点后续可能发生调整或变化。本文引用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和收益承诺。基金投资人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及其更新等产品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请提前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进行投资。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业绩如下:2015年32.9%;2016年-4.0%;2017年53.8%;2018年-29.0%;2019年56.0%;2020年47.4%;2021年-12.5%;2022年-22.3%;2023年-14.6%;2024年-16.3%;2025年1-6月24.8%。数据来源: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也不代表本基金未来表现。(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基日:2014-12-31)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来源:有连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