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病亡:巴伐利亚军人在俄国的悲惨结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7 11:11 1

摘要:1812年法俄战争是一场在数千公里战线上展开的宏大战争,尽管主战场是在莫斯科方向,但俄法两军在圣彼得堡方向或者说北线投入的兵力自然也不能算少,巴伐利亚军队组成的第六军便出现在那里。

之前曾有人跟我讲过一个没品笑话:到哪个国家研究拿破仑战争中的巴伐利亚军旗最方便?

笑话的答案是俄国,因为巴伐利亚军队的11个步兵团在1812年战争中把22面军旗统统丢给了俄军。

相比之下法国人就鸡贼一点,尽管也丢了不少鹰旗,但他们至少知道在别列津纳河战前来个“军旗奉烧”。

1812年法俄战争是一场在数千公里战线上展开的宏大战争,尽管主战场是在莫斯科方向,但俄法两军在圣彼得堡方向或者说北线投入的兵力自然也不能算少,巴伐利亚军队组成的第六军便出现在那里。

具体来说,法军将乌迪诺的第二军、圣西尔的第六军、维克托的第九军、麦克唐纳的第十军部署在北线。

北线俄军则是维特根施泰因的第1军、施泰因黑尔的芬兰军、埃森麾下里加方向的守军(三个德意志人!)。

乍看起来法军军级番号多很多,但其实麦克唐纳第十军基本在里加方向锁死,芬兰军、第六军和第九军都姗姗来迟。

所以最初只是乌迪诺第二军(2.56万人、92炮)和维特根施泰因的第1军(2.46万人、108炮)在北线对决,最终以7月30日~8月1日连续苦战三天结束,双方战损大体相当,但结果还是乌迪诺战败后撤,退到下图右下方的波洛茨克(Полоцк)。

△上图红色为俄军,蓝色为法军

圣西尔的第六军(也就是巴伐利亚军)此时正奔赴前线,不过,在已被大军团主力部队刮地三尺的地方行军,本身便会造成诸多减员。

利芬在《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里只是粗略提了一下:

第六军是在拿破仑大军的第一梯队之后进军的,该军在越过涅曼河时有25000人,可仅仅5个星期后,他们与乌迪诺在波洛茨克会合时就已经只剩下13000人了。的确,巴伐利亚骑兵已经被派去与拿破仑的主力部队会合,但大部分损失是疾病、掉队和逃亡造成的。巴伐利亚军在这一阶段中并未对敌军开过一枪。

具体而言,第六军7月14日在维尔纳接受拿破仑检阅时还有2.5万人,但随后14天的行军就让它元气大伤,饥肠辘辘的士兵们食谱里包括了牛皮带、树皮、青蛙、蟾蜍、猫、狗,甚至是用通便的蜂蜜来果腹,以至于出现大量被迫滞留后方医院的腹泻病员。

不得已之下,第六军在别申科维奇(Бешенкович)就地休整到8月5日,根据8月3日的统计,该军见在兵力(présents sous les armes)共计1万6132人,分遣在外兵力2995人,因病入院(但该数字中包括了那些推断已经入院的掉队人员)4828人。

看似总兵力没折损多少,实际上前线能用的部队已经只剩下三分之二。

随后的第一次波洛茨克(Полоцк)会战以圣西尔击败维特根施泰因告终,巴伐利亚军队总算是经历了他们在1812年的第一场血战。

根据战后统计,巴伐利亚军队合计损失军官101人、士兵(含士官)1536人。

阵亡7109116负伤8810611149被俘6349355疲累而死01717总和10115361637

虽然战损的确不大(就是军官伤亡比例高了点),但随着维特根施泰因战败后向后退却了大约40公里,进入锡沃申(Сивошин)附近的筑垒阵地,并未在交战中伤筋动骨的两军继续陷入对峙,巴伐利亚军队便以近乎飞速的方式自我解体。

法军退役将领谢尔盖·帕夫洛维奇·安东连科(没错,安东连科是法军,此人乃是加入外籍军团的白俄)在《拿破仑鹰旗对决沙皇军旗》里则摘引法军档案,以具体的见在兵力数字描绘了解体过程。

单位6月15日见在兵力9月15日见在兵力10月15日见在兵力第1步兵团1582496195第2步兵团1522478160第3步兵团1563395143第4步兵团1564536122第5步兵团1563415125第6步兵团1557628133第7步兵团1523357152第8步兵团1451396115第9步兵团1533377187第10步兵团155954099第11步兵团1572402136总计1698950201567

简而言之,在6月15日的上报数字里,11个巴伐利亚步兵团一线兵力都还在1500人左右。

9月15日,则降低到500人左右,团长实际上成了营长。

10月15日更是降到100~200,一个团几乎相当于一个连了,难怪之后会把22面军旗(每个团2面)都丢给俄军。

这样的恐怖损失是正面交战造成的吗?显然不是,即便是8月17~18日第一次波洛茨克会战,巴伐利亚军队战斗损失也不到2000。

是“人民战争”造成的吗?也不是,已故的安德烈·伊万诺维奇·波波夫说得很精当,群众性参与的战争要到“旧俄罗斯”土地上才发生,巴伐利亚军所在的北路实际上属于“立陶宛”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并没有多少“人民战争”。

当然俄军正规骑兵和哥萨克的确会袭扰补给线,这在当时也被称作“游击”,但更像是“游动袭击”,和二十世纪的“游击”是两码事。

那是什么造成的呢?其实就是当地人口密度太低,法军及其仆从军密度太高,补给线也跟不上,无力供养这么多人。

现代人看到1812年战场,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走北路去彼得堡?答案就是与刻板印象不同,当时“立陶宛”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人口密度反而比较低,巴伐利亚军队在这里可以说是穷困潦倒,手足无措。

按照时人的共识,就地取食的战法需要当地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德里(1平方德里约合50-6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2000人以上。

翻开哈塞尔(Hassel)的地理手册,可知当时俄国境内人口密度超过2000人/平方德里的省份,只有莫斯科和卡卢加(难怪库图佐夫撤出莫斯科后便南下卡卢加设立塔鲁季诺大营)。

至于双方对峙的维捷布斯克省,此时的密度仅有1117人/平方德里,法军后方的维尔纳、明斯克省分别者只有844和869,法军在当地建立的临时政权运作起来也是问题百出,大军团此前路过时的破坏就更不用说了。

维特根施泰因身后的普斯科夫省(库图佐夫的老家),人口也稀少到仅有668人/平方公里,但毕竟没有被战火破坏,而且俄军拥有完备的行政管理和仓储体系,能够有条不紊地依靠后方交通线获得粮秣。

套用利芬的说法,这就是普菲尔当年德里萨大营设想的微缩版:

这一阶段中西北战线全面陷入僵局,战争退化成袭扰和两军间的补给、重组竞赛。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后发生的事情正像普菲尔在德里萨所计划的那样。在越过西部边境的推进过程中受到了削弱后,圣西尔的部队数量已经不足,既不能攻击位于防御工事后方的维特根施泰因,也无法绕过他的侧翼。法军被牵制在固定的位置上,身处贫穷且被毁坏了的乡村,在疾病和饥饿面前渐渐走向崩溃。

#历史##军事#

来源:古斯塔夫rea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