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岁左右的她是“学校里最酷的孩子”形象,剃过寸头,发色快速变化,粉色、银色、绿色……如今的她气质更加揉杂,时常尝试裙装、编发、彩色眼妆,“不再把自己框在所谓的‘窦靖童’形象之下”。
7月底,窦靖童主演的首部电视剧
《她的生存之道》终于上线。
剧集开播即爆,
但观众对这位音乐才女的期待,
慢慢演变成对剧情和演技的诸多讨论。
上:窦靖童过往造型
下:《她的生存之道》剧照
剧里,窦靖童留起长发,
提前半年多练踢拳、练刀功,
饰演经历各种挫折的失意拳手刘盐。
7月底,一条在北京见到了窦靖童。
从长发变回毛茸茸的栗子头,
一身黑帽衫、长裙和皮靴,
显示着28岁的窦靖童生长出了更为复杂的气质。
我们和窦靖童聊了聊
她对于表演、音乐和生活的思考:
“演戏帮助我释放了一部分真实的自己”
“创作中最痛苦的是对自己诚实”
“刚出道的时候有种执念,
非要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现在觉得没什么需要证明的了。”
编辑:唐 诗
责编:鲁雨涵
近期演出造型
28岁的窦靖童,变了。
20岁左右的她是“学校里最酷的孩子”形象,剃过寸头,发色快速变化,粉色、银色、绿色……如今的她气质更加揉杂,时常尝试裙装、编发、彩色眼妆,“不再把自己框在所谓的‘窦靖童’形象之下”。
七月底,她主演的《她的生存之道》开播。这是她第二次和导演李孟桥合作,也是接触演戏以来的第一部剧集作品。
2018年,窦靖童在陈建斌执导的《第十一回》中饰演一个未成年就怀孕的叛逆女儿,拿到了北京电影节天坛奖的最佳女配。之后又陆续出演文艺片《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和短片《困于音符》。
《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剧照
在《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里,窦靖童饰演一个没有名字的少女,职业是歌手,她独自到拉萨散心,偶遇一只龙虾,想要去海边放生它,由此展开一段奇幻之旅。
窦靖童几乎是本色出演,表演自然灵动,有观众评价“开头恍惚以为是窦靖童纪录片”。
《她的生存之道》剧照
到了《她的生存之道》,她留起齐刘海和长发,饰演外表强势、内心脆弱的失意拳手,和过往迷离帅气的音乐人格有着巨大反差。
开播后,剧集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一部分观众批评剧情悬浮、落入了言情的陷阱,质疑窦靖童“从搞音乐跳到演戏是玩儿票的”;也有观众肯定了窦靖童的非科班表演,“出乎意料地自然和松弛”。
被夸奖的时候,她很谦逊地表达感谢,“没有那么多余地去设想,很多时候都是很临场的反应。”面对质疑,她也觉得很正常。对于她个人来说,更加愿意把事情想得简单些,“遇到喜欢的事情,我就努力去做。
《空中飞人》MV
在音乐创作上,窦靖童不断收集生活中的思绪,尝试新风格。过去,她的创作主要使用英语,多是迷幻电子、独立摇滚的小众风格。2023年开始,她在主流视野中有了更多突破。
先是发布第一张国语专辑《春游》,旋律轻松、复古的单曲《Monday》获得浪潮音乐大赏的“年度最佳流行歌曲”。一年多以后,又首次尝试流行情歌风格的《空中飞人》,“创作的过程对我来说都挺痛苦的,但这些可能都关于想要走出舒适圈。”
19岁的时候,窦靖童为陈可辛制片的电影《七月与安生》制作主题曲。两人有过一次对话,陈可辛这样描述窦靖童,“外界都设想你有很多刺,但其实你还挺平和的……你有态度,但是你没有刺。”
对于外界,窦靖童仍旧不习惯过多地描述具体的生活细节,尽量多地在音乐和访问中分享对于生活的思考。正如她写下的那些轻巧的歌词和旋律——“妈妈我长大了,不再要去填补所有空白”,“既然祸从口出,那就打打鼓吧”。
来到28岁,她坦言,出道初期做音乐的时候“有一种执念,非要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现在已经没什么需要证明的了”。
以下是窦靖童的讲述:
《她的生存之道》剧照
起初接到《她的生存之道》这个本子的时候,是李孟桥导演觉得刘盐这个角色适合我,来问我想不想参与。我们之前合作过电影,但是这次需要主演一部完整的剧集,体量很大,要在4个月里拍700多场戏。我一开始觉得有些吓人,很怕自己做不好。
后来看了剧本,我喜欢导演的叙事方式,她没有把刘盐在人生低潮努力向上走的故事说得特别沉重,很多时候用喜剧的方式去破解一下严肃氛围。
我觉得幽默感很重要,平时喜欢的很多音乐和影视作品在表达痛苦的时候,不会让人喘不过气。前段时间看了《纽约提喻法》,非常荒诞和悲伤,但是又很搞笑,有一场戏让我控制不住地爆笑,我平时看电影很少会乐成那样。
窦靖童在开拍前练习拳击和厨艺
刘盐13岁的时候被沉溺赌博母亲抛弃,后来遇到了被迫打假赛、被追债种种坎坷,但是到了最后发现,其实人生从来没有彻底的走投无路。
为了角色做准备,我提前半年多去学习打拳和厨艺,难免会有小伤。练刀功手上会破皮,踢拳要一直用到小腿前侧,还要注意别杵到脚趾头。
我小时候非常好动,很喜欢踢球、打篮球,都是集体运动。开始工作之后,很少有机会跟一群人去玩。
练着练着,我喜欢上拳击这项运动。之前练的是带腿的踢拳,现在换成注重手上动作的拳击。平时更多会看自由搏击或者是MMA(综合格斗)的比赛,成了张伟丽老师的粉丝。
那个时候,我正好也在制作专辑《春游》,压力很大,每天练拳帮助我在那段时间保持住好心态。
在每天打拳的两个小时里,身体累得不行,只能想着怎么做好下一个摆拳的动作、还剩几组动作要练……就不会胡思乱想和焦虑。
每一次练习结束后,我就会想自己能克服肉体上的疲惫,那也能做好专辑,打拳给我带来了一种力量和韧劲。
我不是科班学表演出身的,导演给了我很大空间发挥,她不需要演员精准地按照剧本走,大家很多时候是临场发挥。她会用非常感受型的方式跟我讲戏,经常跟我说,“如果你自己真的相信这件事情,它就是会流露出来。”
到了剧情中后期,我有挺多场情绪宣泄激烈的戏。当情绪涌上来的时候,其实没有很多余地去思考做什么动作,基本都是自然流露,有一场哭戏差点把隐形眼镜哭掉了。
窦靖童和对手戏演员王传君
除了导演的指导,非常幸运的是能和王传君老师、颜丙燕老师这样经验丰富的演员合作。我能明显感受到,在一些对手戏中,他们会递给我一些引导,带着我演。拍完每一场戏,我们也会讨论,这让我很安心。
巡演中的不同造型
去年10月,我开始第一次个人巡演“状况外”。这个名字是演唱会总导演起的,他开玩笑说我这人好像总是在状况外。
后来发现这个名字很应景,因为经常会遇到一些状况外的突发问题。个人巡演涉及到整体性,要考虑个人造型、舞台设计、歌曲排序……最终形成整场演出的flow。很多问题是一边演一边出现的,不断地和导演、舞美、灯光师讨论如何调整。
歌曲《Monday》MV中的舞蹈片段
为了巡演,我也做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准备。这次要一个人唱两个小时,所以加强了锻炼储备体能。之前为Monday的MV学了跳舞,这次巡演前也有练舞,主要希望自己在舞台上的肢体动作能更自然、放得开一些。
舞台上的演出跟一个人在练习室不太一样。舞台上既要找自己的定点位置,也要找到心里的感觉。
首先是怎么去面对观众?我平时的生活基本上是一个人待着捣鼓音乐,或者和少数几个朋友待在录音棚里,不太需要面对大规模人群。一开始巡演的时候,我还需要时间适应。
某种程度上来说,演唱会也带有“表演”成分。我需要在舞台上扮演某个角色,希望能进入舒服的、有效的演出状态。具体怎么去定义和描述这个角色,我还在持续地自我观察。
和乐手在工作室排练
除了第一次个人巡演,过去几年还做了其他新尝试,第一次用中文写歌、第一次写流行芭乐。
在创作中,最痛苦的事情首先是对自己诚实,直面自己放不开的东西。每当写歌或者演戏需要有情绪上的自我暴露,我都会感到一定的挑战。但是,如果创作者在作品中有所隐瞒,比如不想分享自己的私人经验,那么观众一定可以感受到的。
在制作专辑的过程中,我也渐渐明了,我没有办法让所有人开心,需要在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准备专辑《春游》时,窦靖童把音乐设备从工作室搬回家
“奶奶看会儿电视,我做会儿音乐”
面对不同的声音,现在的心境肯定没有以前那么紧张了,但我并不觉得“松弛”这个词跟我有关。我的性格是容易焦虑的那种,只有什么都不需要做的时候,才真正感到放松。
David Bowie的一段话对我影响很大。他说,如果在做一个作品的时候,觉得非常轻松、舒适,那就会有些警觉,因为那个时候往往只是在原地打转,不断自我重复。
所以当遇到一个项目,让我觉得好像心是悬着的,脚是碰不到地的,在经历过一段不安和紧张的情绪之后,收获往往是会更大的。
从小到大,一直都能听到质疑的声音,我觉得这很正常。
其实甭说不认识我的人,身边的朋友、亲近的人也不一定真的了解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你身上某些特质发生变化以后,有些朋友就没有办法接受你。
如果想要改变外界的声音,最后痛苦的只会是自己。所以不如想得简单一些,遇到喜欢的事情,就努力去做。
比如说演戏,我小时候在学校最喜欢的课程其实不是音乐,而是戏剧。工作了以后,有机会出演电影和剧集,可以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别人的人生,我觉得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慢慢地,这也帮助我释放一部分真实的自己。
窦靖童和妈妈王菲
合作演唱《她的生存之道》主题曲《你也在这里》
在生活中,我总感觉自己也在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女儿、朋友、恋人,包括扮演自己。这个“自己”包括名字、性格、标签。
之前拍陈建斌导演的《第十一回》,我演一个未成年就怀孕的叛逆女儿,当时最大的挑战是穿裙子。那个时候,我还会把自己框在那个所谓的“窦靖童”形象之下。一旦触碰到标签以外的东西,我就会变得很不舒服。
演戏帮助我从这种“被框住”的感受中解放出来。作为演员,首先要自我解放,然后才能进入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质疑,当初为什么要给自己套上那些标签?
窦靖童的日常,“我很需要独处来充电,在家和家人相处、和猫玩”
面对音乐和自我,我经历了很多次这样的转变。一开始出道的时候,我有过一种执念,想要通过音乐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实那是一种不安,因为找不到自己、找不到方向,身上就长出刺儿来。
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喜欢的事情会变得难受和无趣。后来也慢慢调整这种心态,直到现在,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需要证明的东西了。
我也不太喜欢制定目标,更加不会以某个年龄该做到什么事来要求自己。从出道到现在,很多事情都不是因为我制定了目标才发生的。机会是突然撞入生活的,所以要一直保持开放的心态,准备好迎接下一个撞入生活的偶然性。当它来的时候,再去决定是否接住。
来源:村里的姑娘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