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黄梅戏起源与创始人问题,真相早就应该大白于天下了。历史事实与诸多理论分析都证明:安徽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创始人为地地道道的安庆人,不存在其它起源地和外地鼻祖。
“黄梅戏”到底是起源于湖北,还是安徽?——安徽黄梅戏起源于安庆的人文解读
安徽黄梅戏起源与创始人问题,真相早就应该大白于天下了。历史事实与诸多理论分析都证明:安徽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创始人为地地道道的安庆人,不存在其它起源地和外地鼻祖。
戏曲文化诞生地,就是起源地;某文化创始人(往往是众多普通创始者的杰出代表人物或集大成者)就是该文化始祖、祖师。安徽黄梅戏包括其前身安庆黄梅戏、安庆黄梅调一脉相承,统统是安庆人民特别是安庆地区戏曲文艺工作者的发明创造,人与戏同源一体,并非从外省车载水运而来。所以说“黄梅戏”(皖剧)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
民国有的旧报刊及不少老艺人和当下很多湖北人都说“黄梅调(腔)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误导和以讹传讹,发展到因利益而长期激烈纷争,影响团结,还可能导致文化理论认知错误。例如,这种说法会衍生出“京剧根据音乐(西皮、二黄、昆曲、京腔等)、文学剧本、艺术家(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及班社(徽班、汉班)原籍等原素,也误认为起源于安徽安庆或湖北等地”的争议,那样,相关文化认知岂不更加混乱不堪?否定安徽黄梅戏的“湖北起源说”,至少有助于深化人类文化科学的“人学”认知。
有的同志对安徽黄梅戏起源于安庆的解说,能部分还原文化生成现象,但又说“黄梅戏有很多的源头,京剧也有很多源头”。这也属于表述不科学、不严谨,概念模糊。
一般而言,一个新生儿的父母是唯一的,只有一个创生源头(一个诞生母体与出生地、一对创始人),不会有多个源头。构成新生儿肉身的骨骼钙质、脂肪与蛋白质、体液水分、气脉、基因等生命信息原料,并不是这个新生儿的直接生命源头,虽然每个新生儿携带的遗传信息与生命密码,可能追溯到多个相关生命源头。如果说“黄梅戏”有很多“源头”(音乐、剧本、演出形式等),那岂不是说“皖剧即安徽黄梅戏诞生或起源于四面八方”?说京剧也有很多“源头”,那就是说“京剧起源于安徽、江苏、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等中国东、中、南、西部,而不是起源于当时的皇城帝都北京?这太滑稽了。
一种新文化的诞生,总是内外文化汇聚、交流、融合、创生的结果,这种文化成果是当地人主动接受、改造和希望塑造出来的新文化,往往不是“外地人强行带来的文化”,“黄梅戏”就是如此主动融创而成的新戏曲文化,她比京剧诞生的时间略晚。“黄梅戏”即安徽黄梅戏(前身是安庆黄梅戏和安庆黄梅调)唯一的起源地就是安庆,创生人是安庆人民,包括外地移居安庆的新安庆人。
“黄梅戏”发展到新中国安徽黄梅戏阶段,创生人代表是安徽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大师、严派一代宗师严凤英同志。称严凤英同志是新中国现当代安徽黄梅戏祖师(始祖、鼻祖、圣母),可谓实至名归,恰如其分。
至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安庆黄梅戏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祖师是丁永泉。丁永泉把在安庆乡村、城镇演出备受欢迎和追捧的县际级地方戏,带到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市立足、发展,传播力大大扩展,这也是胡普伢等前辈所倡导和希望看到的结果。
更早的安庆黄梅戏,实际上还是安庆黄梅调,发展到后来也叫怀腔、府调,其创始与初步繁荣时期是晚清“同光中兴“时代,其代表人物、祖师是蔡仲贤(男旦)、胡普伢(女旦)。
总而言之,皖剧(“黄梅戏”)起源地是安庆市,创始人是安庆人,不是湖北黄梅县和黄梅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整个中国都找不出有名有姓又流传安庆、安徽和全国的“湖北黄梅戏”代表人物和传播中心。
认定文化起源,实际上是判断某种文化经过什么人、在什么地区的产生过程与结果,而不是追溯文化生成各元素的原产地。一种地方戏曲文化,总是由当地人民根据自身戏曲文化资源,吸收周边外地有价值的音乐、文学、语言、表演等艺术元素融合、独创而成的,安庆人民和安庆地方是这种地方戏曲文化创造的主体,这是湖北黄梅人所无法替代的。
“安徽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论”,可以休矣!(韩同常)
来源:云衣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