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各大科研院所及地质专家学者在夹皮沟矿集区开展的各项地质科研工作以及利用先进科学手段建立的成矿模型,预测夹皮沟矿集区远景储量和企业发展远景非常可观。”夹皮沟矿业地质资源部副部长赵金龙欣喜地表示。如今,一座金牛雕塑静静伫立在夹皮沟矿区的广场上,成为夹皮沟人勤
在长白山余脉的层峦叠嶂间,吉林桦甸夹皮沟镇的地下矿脉藏着一个“金牛传说”。当地人形容:“我们就像在开采一头地下金牛,现在只摸到了牛腿。”
“根据各大科研院所及地质专家学者在夹皮沟矿集区开展的各项地质科研工作以及利用先进科学手段建立的成矿模型,预测夹皮沟矿集区远景储量和企业发展远景非常可观。”夹皮沟矿业地质资源部副部长赵金龙欣喜地表示。如今,一座金牛雕塑静静伫立在夹皮沟矿区的广场上,成为夹皮沟人勤劳奋进的一个隐喻。
夹皮沟矿区广场上的金牛雕塑。受访者供图
这座1820年由把头孙继高开创的矿山,曾创下“连续开采时间最长、机械化有色金属矿山解放最早、向全国有色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最多、实现单体矿山产金百吨最快、竖井开采最深”五个中国黄金开采历史之最,被誉为“中国黄金第一矿”。
一代代夹矿人以“为国寻金”的使命担当、“献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老矿情怀,最终实现了夹皮沟金矿连续高质量开采两百多年的历史性成就。
绿色矿山才是永续发展的金矿。正如夹皮沟镇党委书记程绍华所言:“绿色矿山也是金山银山,我们要让工业文化遗产成为永续发展的新引擎。”从“日进斗金”到“绿满矿山”,这座连续开采205年的金色王国正迎来历史性转型,以生态修复为底色、工业遗产为脉络,打造工文旅融合的新生场景,这座活态工业遗产正在书写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黄金样本”。
夹皮沟全景。受访者供图
抗争史铸就金色魂
黄金作为“金属之王”,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稀有贵金属。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氧化,可长期保存,因而成为全球公认的自然货币,也成为跨越国界的价值象征和储备资产。
夹皮沟区域黄金资源丰富,素有“黄金故乡”之称。根据《魏书》《契丹志》中的文献记载,自唐朝时夹皮沟地区就有人采炼黄金,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乾隆曾赞“金银乃自然之利”,清代的金矿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开发。夹皮沟地区虽为禁区,但民间采掘金银矿的环境变得宽松起来,大批流民涌入采金、挖参、伐木、垦荒,使东北的森林荒原逐渐摆脱了远古的洪荒状态,也成为开发夹皮沟金矿的主角。
1820年,走山把头孙继高走遍了长白山以东的山脉,在苇沙河流域发现了砂金,他参照采参把头制,对砂金作业做出分工,在采金业中推行把头管理,揭开了夹皮沟金矿有组织有规模开采黄金的历史。
1845年,砂金事业渐趋衰微,第二代金工大把头马文良在夹皮沟北山发现露头脉,数千淘金工人云集夹皮沟,很快在周围开掘了十几个矿点,形成了一个采金场,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夹皮沟金矿。
1854年,韩宪宗(史称“韩边外”)成为第三代金工总把头,发展成为以金矿开采为主业,以夹皮沟为经济中心的“独立王国”,开创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局面。同时,将桦甸、靖宇、抚松、安图等辖区收为韩家领域,成为“一代金王”。最兴盛时期,金工多达五万人,号称“日进斗金”,被誉为“长白山下黄金国”。
作为我国久负盛名的金矿,近代史中夹皮沟金矿一直备受外国侵略者觊觎。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越过鸭绿江,兵临辽南。“韩边外”人民踊跃参战,很快“募得猎户壮丁七千,编为步兵十四营”。年仅24岁的韩登举主动请缨,替祖父韩宪宗挂帅出征,参与数百次战斗,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1945年抗战胜利后,日军撤退时将金矿里的设备全部破坏,夹皮沟工人们夜以继日,用最快的时间恢复生产,生产的工人们喊着“多出力,流大汗,加油干,多产黄金买炮弹”支援解放战争,也掀起了生产竞赛高潮。所生产的黄金多经绥芬河运至苏联,用于换取武器和辎重,为东北战场、辽沈战役,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这里每一克金子都浸透着抗争精神。”夹皮沟镇党委书记程绍华介绍,与落后的生产力抗争、与自己的命运抗争,从与清廷争夺矿权到抗日救国,再到技术革新,“抗争史就是发展史”。
一组数据则印证了“中国黄金第一矿”的历史地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黄金生产矿山恢复9处,其中就包括夹皮沟金矿。1952年至1958年,夹皮沟金矿产金量高居全国第一。1978年,夹皮沟金矿成为新中国第一座开采量达到百吨的矿山。2008年,自行设计的二道沟矿深井通风改造项目顺利竣工,深井生产的作业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为黄金矿山深井开采技术积累了经验,2018年7月二道沟矿竖井下掘已成功穿越-1365米,是当时的亚洲黄金矿山之最。2010年,夹皮沟金矿年产金2吨以上。
夹皮沟金矿二道沟矿展示的原矿石。澎湃新闻记者 谈婧媛 图
每吨矿石仅能提取约3克黄金。在夹皮沟,每天大约900吨矿石经过破碎后,矿石经碎矿、磨矿、氰化电解、脱氢、压滤等一系列工序后才能蜕变成99.99%的国标1号金锭的金粉,再熔铸成金条打磨抛光,直接在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
大金牛牌1#标准金锭。受访者供图
据吉林大学等科研团队及勘测机构2016年的探矿报告预测,-1500米以下仍有可观储量,整头“金牛”的体量尚待揭晓。
绿色矿山:生态修复的紫色浪漫
夏日的阳光穿透紫花苜蓿的花海,曾经堆积8万余平方米的废石场如今已成生态示范区。
“现在生长很理想,修复效果很明显。”夹皮沟矿业健康安全环保部副部长张旭介绍,为了改善矿区周边环境,还自然一片绿色,自2022年以来,夹皮沟金矿投入大量资金对5个废石堆场实施生态修复,累计治理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如今这片废石场上,紫花苜蓿的根系深扎岩缝。这种植物因耐旱、固土能力强被选为生态修复主力,盛放时形成大片紫色花海。
阳光下的紫花苜蓿。受访者供图
在这片森林覆盖率90%的矿区,域内居民围绕丰富自然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目前林蛙养殖基地面积5万公顷,年回捕量达320万只;人参种植面积260公顷;64个灵芝大棚构成12.8万段“绿色银行”,形成“绿色矿山+生态农业”的循环体系。
“这些努力我们一直坚持在做。”
种植灵芝,发展林下经济。受访者供图
张旭透露,每年千万级的环保投入包括脱氰压滤、降尘降噪、环境监测等,他解释道,“尾矿库是一个重点的污染及管控地点,我们坚持对尾矿库周边地下水还有土壤进行观测监测。”降尘喷淋系统则覆盖了矿区周边的主要运输道路,并通过大规模的绿化尽可能减少扬尘产生的危害。
生产工艺演进方面,1996年夹矿首创金精矿氰化炭浆工艺,成为全国的借鉴样本,2005年公司淘汰混汞法,采用全泥氰化炭浆工艺,实现选矿工艺作业环境无汞。尾矿采用干式排放,做到选矿用水100%循环使用。
夹皮沟镇是传统的工业强镇,一直以来,产业主要以矿产资源采选为主。为响应绿色发展的时代号召,面对转型挑战,夹皮沟镇鼓励企业围绕矿产资源,纵向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扩能提升,如通钢桦矿尾矿结胶回填工程,利用尾矿结胶技术将尾沙重新回填到采空区,实现“尾矿变资源”,既妥善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又通过对回填区域的二次开采创造了新的产值,实现环境保护与利润双赢。
打造黄金文旅融合发展新载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矿山也是金山银山,我们要绿色也要发展。依托矿山资源释放工业文化旅游产能,夹皮沟会迎来大发展。”程绍华说。
他介绍,结合工业文化旅游和产业发展,桦甸规划了百亿级项目,既包括矿山资源整合,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夹皮沟区域的工文旅融合项目,不仅投入力度强劲,涵盖的具体项目也数量繁多,有望通过全方位的布局,释放区域发展的巨大潜能。
整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委托中建西南院对夹皮沟3.8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的规划已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项目核心的中国黄金博物馆将陈列万件文物,配套沉浸式矿洞体验区,还原从采矿、选矿到精炼的完整工艺流程展示,预计明年夏季开放,届时游客就能亲眼目睹矿石如何变成99.99%的黄金。
除了博物馆,周边还涵盖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在文创开发方面,研发金币、金钥匙等主题纪念品,将让游客带走“真正的黄金记忆”。
黄金大道。受访者供图
交通建设方面,总投资9亿元,涵盖国道龙东公路(G334)黄泥岭(县界)至夹皮沟段道路改建工程、泛夹皮沟区域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等项目,以完善交通网络。程绍华说,项目涉及的17条农村公路的提升改造几乎涵盖了夹皮沟镇所下辖的5个村的公路建设,未来大家都会受益。
延长高速是一条黄金旅游线,由长春通往延吉长白山北坡二道白河镇,在这条高速上,夹皮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随着延长高速的通车,桦甸夹皮沟这个曾经被游客忽略的一个地方,以后有望成为连接长白山北麓的“最美驿站”,项目规划建设温泉酒店,未来游客可以直接留宿夹皮沟。
程绍华表示,夹皮沟的经济体量一直很大。以夹皮沟金矿为核心的黄金产业在吉林省乃至全国都非常有名。2011年,夹皮沟创下年税收4.78亿元的亮眼成绩,在桦甸市的财政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写了一段辉煌篇章。“作为中国黄金第一矿,夹皮沟代表着中国黄金的地位,这里产的黄金免检,被各地认可,从不愁销路。”
“夹皮沟处于林区,全镇6个主导产业均以山林资源为主。当然,最大的、最具特色的产业还是黄金。尽管金矿的矿区目前有所萎缩,但是夹皮沟人都知道,根据勘测,整个区域黄金的保有量依然非常大,夹皮沟的前景不可小觑。”
程绍华坦言,在开采黄金的鼎盛时期,当地十分兴旺发达。近年来因受环保政策与资源限制,导致黄金产业相较10多年前已是今非昔比,但2024年该镇二产仍约占GDP总量的80%。
目前的5座矿山中,虽然现有3座矿山仍在生产,但资源再开采总是有限的。“通过这段时间的沉淀思考,转型势在必行。”目前,夹皮沟镇正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工文旅融合的“黄金小镇”模式已成为转型核心。
从过去的抗争到现在的转型,夹皮沟正在书写矿区的第二篇章。
程绍华表示,依托现存黄金储量优势,该镇将矿山遗址、林区生态与掘金文化深度融合,打造集工业研学、红色研学、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探索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在他看来,工文旅融合发展就是一种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共生的融合发展。“再过100年,无论夹皮沟开采到什么程度,哪怕到时候资源出现枯竭,夹皮沟的文化还在。”程绍华说。
记者 谈婧媛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