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相交成其久远 人文交流的中非方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7 11:31 1

摘要:随着中非合作论坛成果不断深化,中非人文交流已经结出许多早期收获硕果。2026年被确定为“中非人文交流年”,一系列活动安排既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实践,也将人文交流转化为深化中非合作的持久动能,为变乱交织的国际社会提供“以心相交”中非合作方案。

随着中非合作论坛成果不断深化,中非人文交流已经结出许多早期收获硕果。2026年被确定为“中非人文交流年”,一系列活动安排既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实践,也将人文交流转化为深化中非合作的持久动能,为变乱交织的国际社会提供“以心相交”中非合作方案。

中非人文交流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突破了传统人文交流的个体零散与机动偶发模式,形成“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落实有力”的系统性框架,具有“中非双向奔赴、参与主体多元、联动经贸产业”的新特点。

中非人文交流的核心是双向奔赴,需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场景。前不久,肯尼亚总统威廉·鲁托访华期间,两国联合发布声明,双方明确同意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人文交流,加强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合作,充分发挥两国立法机构友好小组、人民友好团体等组织机构作用,早日完成在肯尼亚设立中国文化中心,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增进民心相通。

透过中国发展合作“万村通”平台播放的电视节目,上亿非洲观众得以客观了解现代化中国。另一方面,多种形态的非洲艺术在华受到热捧。6月初,一家名为“中非驿站”的文化空间在上海揭幕,成为中国人走进非洲、了解非洲的新地标。

国家主席习近平着眼中非发展,深刻指出“青年是中非关系的希望所在”。在多元中非人文交流主体中,青年和女性的角色十分突出。不少中国年轻博主正在非洲行走,他们“诗与远方”的实际行动,有利于消解非洲贫穷落后的标签化刻板印象。“中非人文交流年”,有望在双方年轻一代心中播下跨文化理解的种子。

在中非合作论坛和政府间协议等顶层设计下,未来中非人文交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势必扭转资源分散、追求短期效果的格局。除了中非友协等对非民间友好组织外,高校与涉非智库扮演关键角色。近年来,中国非洲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等一批学术传播型智库发展壮大,以学术为基,推动中非文化传播。

尽管中国还没有一家展示非洲文明和艺术的专门博物馆,但博物馆爱好者不难发现,这几年大小博物馆中的非洲主题展览逐渐增多。以上海博物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特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为例,上博方面预计今年8月展期结束,累计观众或突破250万人次。去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几内亚湾非洲国际艺术博物馆与南京艺术学院非洲艺术研究所,也推出非洲艺术展,迅速掀起一股“非洲艺术热”。

市场主体方面,踏入非洲市场蓝海的央企和民企,结合主业拓展文化互动,亦深受非洲人民的欢迎。兼任中非友协副会长的中交集团董事长王彤宙如是说,“中非之间的合作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交流,更是人文情感上的相互契合。”中国博物馆体系中的非洲主题展览逐渐增多,成为公众了解非洲文化、促进中非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

“以心相交,方成久远”,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中非人文交流与经贸联动,就是构建利在千秋的“信任经济”。形成“民心相通和商业共赢”的良性循环。与西方殖民非洲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从古至今都是非洲的和平使者。中非人文交流的实践不仅冲破了“文明冲突论”,更成为人类文明共生共荣的生动注脚。

根植于平等、尊重与创新的中非人文交流,不仅为构建全天候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筑牢根基,更向世界证明:唯有文明对话互鉴,人类才能持久和平与进步。(本文作者:李 理 ,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候选人、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理事。)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