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杜致廉与姐夫杨振宁翁帆合影,注意看杨老的眼神,有些躲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11:30 1

摘要:有趣的是,在这张与前妻妹妹的合影中,杨老的眼神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他平常的合影时的轻松姿态不同,眼神中颇有躲闪之意,其中的原因还得从杨振宁与第一任妻子杜致礼的故事说起。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06年,一张五人合影在圈内悄然流传,杜聿明将军的小女儿杜致廉站在最左侧,她是杨振宁第一任妻子杜致礼的亲妹妹。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站在中间的杨振宁——他左手边紧挨着的,是与他二婚两年的翁帆,五人并肩而立。

杨振宁夫妇、岳母和葛墨林院士夫妇合影

有趣的是,在这张与前妻妹妹的合影中,杨老的眼神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他平常的合影时的轻松姿态不同,眼神中颇有躲闪之意,其中的原因还得从杨振宁与第一任妻子杜致礼的故事说起。

要讲清这段缘分,得从杜家说起,杜聿明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一生戎马。

尤其在昆仑关战役中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而他的两个女儿,恰是在时代的炮火中相继降生。

长女杜致礼出生于1927年,彼时杜聿明刚从黄埔军校毕业,正处于事业起步期,作为家中长女,杜致礼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气质出众,又因父亲的身份,早早见过大场面。

1944年,17岁的她在西南联大附中读高二,遇到了来校任教的杨振宁——那时的杨振宁刚从西南联大毕业,考取留美公费生,按规定需先教一年书,这就是二人的初遇。

比杜致礼小12岁的杜致廉,出生于1939年,这一年,杜聿明正在昆仑关前线与日军血战,家里的电报往来全是战况。

杜致廉的童年,是在“父亲在前线打仗”的模糊记忆中度过的,她后来常说:“小时候总觉得父亲是照片里的人,一年到头见不到几次,家里的事全靠母亲撑着。”

姐妹俩虽差了一轮,感情却格外亲厚,杜致礼性子外向些,像母亲曹秀清,做事利落;杜致廉则继承了父亲的沉稳,话不多,但心里透亮。

抗战胜利后,杜家短暂安定过几年,姐妹俩一起在南京读书,杜致礼常带着妹妹去逛夫子庙,给她买糖画,教她背英文诗,杜致廉后来回忆:“姐姐比我大太多,更像半个母亲,我穿的第一件连衣裙,是她用自己的奖学金买的。”

1945年,杨振宁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与杜致礼的师生缘分暂时中断,而杜致礼,1947年,在父亲安排下,她经宋美龄保荐,前往美国卫斯理学院攻读英国文学,这所学院是当时很多中国名媛的选择,冰心、宋美龄都曾在此就读。

但好景不长,1949年淮海战役后,杜聿明被俘,杜家在台湾的经济来源突然中断,卫斯理学院的学费高昂,杜致礼不得不转学到免费的圣文森学院。

命运的重逢总在不经意间,1949年圣诞节前夕,杨振宁在普林斯顿的一家中餐馆与杜致礼偶遇,彼时的杨振宁已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刚进入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与李政道合作研究。

杨振宁看着眼前这个曾经明媚的学生,突然生出强烈的保护欲,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那天的面汤冒着热气,她的眼睛也像含着光,我突然觉得,这个女孩不该独自承受这些。”

自那之后,杨振宁仿佛变了一个人,一下班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望杜致礼,感情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迅速升温。

1950年8月,两人在普林斯顿的一个小教堂结婚,没有婚纱,没有宾客,只有杨振宁的同事送来的一束康乃馨,杜致礼在日记里写:“他说以后会让我过上好日子,可我觉得,现在就很好。”

婚后的日子,是典型的学者家庭模样,杨振宁埋首实验室,杜致礼把家里的事务打理得妥妥当当。

1951年,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孩子杨光诺,这个小生命的降临,为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此后,他们又陆续迎来了次子杨光宇和女儿杨又礼。

在杜致礼的全力支持下,杨振宁在科研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一理论在物理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起初,很多人对这个理论持怀疑态度,毕竟宇称守恒在当时的物理学界已被广泛接受,但杨振宁和李政道没有退缩,他们四处寻找实验证据,不断完善理论。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获诺贝尔奖,在瑞典领奖台上,他特意介绍:“这一切离不开我的妻子杜致礼。”

那天台下有人问杜致礼:“嫁给大科学家,会不会觉得有压力?”她笑着答:“他研究他的物理,我守着我的家,我们各有各的‘实验室’。”

这对夫妻在美国一住就是53年,感情始终深厚如初,杜致礼不仅是杨振宁的妻子,更是他的知己和得力助手,他们的爱情细水长流,令人无比羡慕。

杨振宁后来坦言:“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一是发现了物理规律,二是遇见了杜致礼。”

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大陆探亲,后来又促成杜聿明与曹秀清在香港见面,杜致廉特意从台北赶到香港,这是她时隔二十多年再见到父亲。

然而,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2003年10月,杜致礼在美国因病去世,享年76岁,消息传到台北,杜致廉哭了整整一夜,她给杨振宁发去一封邮件,只有一句话:“姐夫,你要好好的,姐姐在天上看着呢。”

那时的杨振宁正陷入巨大的悲痛中,他与杜致礼相伴53年,早已习惯了身边有她的气息。

就在这时,一封来自中国内地的慰问信使他抬起了头,写信的是翁帆。

1995年汕头大学首届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上,这个19岁的英语系女生曾负责接待他和杜致礼。后来翁帆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毕业后在深圳工作,还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婚姻。

后排右一翁帆

这封信,成为了两人感情升温的转折点,照进了杨振宁的至暗时刻,他开始给翁帆回信,从最初的礼貌感谢,到后来的敞开心扉。

2004年春节后,杨振宁邀请翁帆到中山大学见面,两人在校园里散步,聊了整整一下午,杨振宁后来在自传里写:“她的眼睛很亮,像年轻时的致礼,但又多了份年轻人的鲜活,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又能呼吸了。”

同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登记结婚,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有人直言翁帆嫁给杨振宁是贪图他的财富和名声。

认为杨振宁一生在科研领域成就卓越,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与崇高的声望,而翁帆正值青春年华,放弃同龄人中的平凡爱情,选择与一位可以做自己爷爷的老人结婚,背后必定有不可告人的物质目的。

甚至有人恶意揣测,翁帆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做一场“精明的投资”,等杨振宁去世后,便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遗产,从此过上富足无忧的生活。

除了对翁帆动机的质疑,杨振宁也未能幸免,一些人指责他“为老不尊”,认为他不顾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在晚年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在有失一位德高望重科学家的身份。

他们觉得杨振宁应该专注于科研事业,或者安享晚年,而不是陷入这样一段备受争议的感情之中,这些言论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了杨振宁和翁帆的心。

杜致廉在台北看到新闻时,沉默了很久,她给杨振宁打去电话,只说了一句:“姐夫,只要你觉得好,我们都支持你。”

后来有人问她:“你就不觉得奇怪吗?”杜致廉说:“我姐姐在世时,常说姐夫是个重感情的人,他不是随便的人,翁小姐也不是,感情的事,外人说不清。”

2006年那张合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拍摄的,杜致廉特意从台北飞到新加坡,就是想当面告诉翁帆:“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而眼神闪躲的杨老,可能看到了杜致廉后想起了自己的发妻吧。

2024年,一张杨振宁在北京家中的照片再次引发关注,102岁的他坐在沙发上,精神矍铄,身旁的翁帆穿着家居服,身形圆润了些,脸上带着踏实的笑意。

这二十年里,他们的爱情不仅没有被岁月消磨,反而愈发深厚,翁帆从一个青涩的28岁少女,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女性,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些许痕迹,但她的眼神中却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对他们的质疑声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和祝福,人们开始看到,他们之间的爱情并非如当初所猜测的那般不堪。

没有刻意的修饰,只有历经风雨后的坦然,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些真挚的情感,总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人间继续生长。

中国新闻网——杨振宁两次婚姻都是师生恋 前妻是杜聿明之女 2008-10-08

中华网——杨振宁两任妻子都是其学生 首任妻子生1女2子 2014-10-09

来源:大壮实验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