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越来越好,必先隔绝有毒的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7 05:29 1

摘要:职场社交中真正的清醒,不是讨好所有人,而是精准识别并隔绝那些拖垮你成长的人。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有一句忠告:

要尽快远离那些“有毒”的人,即便付出一些经济成本也在所不惜。

对此我深有体会。

工作久了,我发现职场中遇到“有毒”的人的几率还是挺高的:

效率低下“摸鱼专家”、散播负能量的“情绪黑洞”,左右逢源的“关系投机客”……

对这样的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当离不离,必受其耗。

职场社交中真正的清醒,不是讨好所有人,而是精准识别并隔绝那些拖垮你成长的人。

01

警惕“摸鱼党”

知乎职场大V@Seven Ye曾分享过一个真实故事。

科技公司策划部的小王能力不错,本来很有希望晋升。

但他工位旁边坐着两位“摸鱼高手”,上班时间总爱聊八卦、网购、追剧、吐槽公司。

开始小王只是偶尔插两句,后来慢慢被同化了,午休越拖越长,工作也开始变得敷衍。

不到一年时间,他发现同期进公司的同事已经升了主管,自己还在原地踏步。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曾提出一个概念——“社会认同倾向”。

简单地说就是,人会不自觉地模仿身边人的行为方式。

当你身边都是浑水摸鱼的人,你也会不可避免地变得消极倦怠。

工作中,总有人在敷衍、摸鱼,而且设法将你变为他们的一员。

我劝你一定要离这种人远一点。

因为一只鹤站在一群鸡当中,最终的结果不是鹤被鸡群同化,就是被鸡群逼死。

畅销书作家采铜有位朋友在互联网工作,身边同事也总爱闲聊摸鱼。

但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

把每天上午10点到12点这一时间段设置为“免打扰时段”。

在此期间,他会戴上降噪耳机,专注处理最重要的工作,雷打不动。

即使同事招呼他“放松一下”,他也只是微笑摆手。

几年后他的专业能力突飞猛进,成了团队核心骨干,而那些混日子的同事,大多还在原地打转。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指出:在碎片化时代,专注力是最稀缺的资源。

职场上最大的清醒就是守好自己的专注力,对拉自己混日子的人坚定说“不”。

02

隔离“情绪黑洞”

职场博主@维小维的同事Lisa是个典型的“情绪黑洞”:

婚姻不顺、婆媳矛盾、工作压力……她每天都拉着维小维大吐苦水,少则一两小时,多则大半天。

维小维一开始出于同情,耐心听着。

时间久了,她发现自己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下班后还特别累,甚至开始失眠焦虑。

当她终于鼓起勇气婉拒了Lisa的倾诉后,她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心情很快就恢复了。

心理学有个词叫做“情绪感染”:负面情绪就像感冒病毒一样,会在人群里传播。

对情绪索取者无底线包容,等于你无条件做了对方的垃圾桶。

情绪垃圾接得多了,自己也会跟着发馊。

成熟的职场人,都会合理拒绝,为自己设立清晰的边界。

知名主持人杨澜曾在一次访谈中分享过她的经验。

她说自己刚工作时,也遇到过特别喜欢抱怨、传递负能量的同事。

起初她觉得倾听是一种善意,但很快她发现,这种“善意”消耗了自己太多能量。

后来,每当对方开始无休止抱怨时,她会温和但直接地说:“很抱歉听到你遇到困难,不过我现在手头有个急事要处理,我们晚点再聊?”

或者“听起来这件事让你很困扰,建议你找更能专业的人谈谈。”

杨澜强调:共情要有度,否则滋养的未必是感恩,可能是无休止的索取。

心力是宝贵的资源,保护好自己的心理能量,是对自己也是对工作最大的负责。

03

远离“关系投机客”

我有位前同事老张,堪称办公室“情报中心”。

他对各派关系门儿清,热衷于组饭局、给领导送礼,把“搞关系”奉为职场至高法则。

看着他左右逢源的样子,我也曾有过瞬间的动摇: 是不是埋头苦干太傻了?是不是也该学学人情世故?

然而,骨子里对专业价值的坚持让我最终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步一个脚印,专注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后来部门技术升级,需要考核编程能力时,平时疏于学习、技能荒废的老张,毫无悬念地被淘汰了。

更讽刺的是,那些他精心维护的“人脉”,关键时刻无一人伸出援手。

他的结局不仅令我唏嘘,更让我后怕—— 如果当初随波逐流跟他一起搞关系,今日被淘汰的会不会也有我?

钻营关系如同在流沙上筑高楼,表面风光,实则根基脆弱。

人脉的本质是价值的互换,而非单方面的讨好。

一位硅谷知名科技公司的技术大牛就深谙此道。

他刚进公司时,发现很多同事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午餐会来“建立人脉”。

他却不以为然,他几乎不参加非必要的社交,把省下的时间投入技术钻研和项目攻坚。

当团队遇到一个极其棘手的技术难题,他凭借深厚的积累提出了关键解决方案,一战成名。

此后不仅同事尊重他,管理层也主动向他咨询技术问题。

他说:当你成为解决问题的那个人,人脉自然会向你聚拢。

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是最高效的社交方式。

这完美印证了董明珠的那句话:

与其费心钻营八面玲珑,不如静心修炼一招致命。

真正吸引人脉的法则,永远是你的专业和你的不可替代性。

职场社交的本质是能量交换而非人情消耗。

职场人最大的清醒,在于隔绝那些有毒的人,把有限精力分配给对的人——那些能激发你思考、与你并肩成长、互相赋能的“能量伙伴”。

这不仅是对当下精力的守护,更是对未来的明智投资。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来源:巴哥爱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