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间吗?一起来防城港吧,这10样特色小吃一口封神,吃了不想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7 06:08 1

摘要:老渔民蹲在码头石阶上,瓷碗里的海鲜粥冒着热气,米粒在虾汤里浮浮沉沉,像极了这座城在浪涛里的千年光景。

防城港的海边晨光总带着咸腥味。

老渔民蹲在码头石阶上,瓷碗里的海鲜粥冒着热气,米粒在虾汤里浮浮沉沉,像极了这座城在浪涛里的千年光景。

先秦时百越人在这里架起篝火,把海鱼架在竹枝上烤,

油脂滴进火里的滋滋声,传到今天成了企沙渔港夜市的烟火气。

京族三岛的竹筛子总在秋阳里晒着米糊,海风一吹就成了风吹饼

老人说这手艺是明正德年间祖辈从海上带来的,薄薄一片能嚼出阳光和海风的味道。

鱼露缸在院子里蹲了百年,

鲜鱼在盐里发酵的酸香,拌进米粉里,就成了渔民闯海归来最踏实的慰藉。

哈节的祠堂飘着粽香,四方粽裹着糯米和绿豆,棱角方正如古训。

阿婆把艾草揉进米粉,蒸出的艾籺带着草木清气,咬开时绿豆沙流出来,像把春天含在了嘴里。

酸嘢摊前的青芒果撒着辣椒盐,辣得人直吸气,却停不下手 ,

就像这城,在咸淡水交汇处,把山海的滋味揉得又烈又温柔。

码头的浪还在拍岸,新船的马达声混着叫卖声。

防城卷粉

是街头巷尾的“顶流早餐”

1979年越南排华事件后,归国华侨将春卷技艺与本地食材结合,用石磨磨浆、蒸制薄皮,

裹上云耳、碎肉、虾仁,再淋上自酿发酵醋,

成就了这道“未食卷粉,枉到防城”的市井传奇。

防城卷粉的精髓,全在“薄、透、弹”三字。

0.3毫米的米皮如蝉翼透亮,裹着弹牙虾仁、脆爽木耳和滑润猪肉,咬一口,米香先攻占舌尖,接着鲜香炸开,最后酸甜醋汁收尾,

层次分明得像在嘴里放了一场烟火。老饕都知道,卷粉要整条浸进肉末汤,醋汁得淋在粉上而非汤里,这样吃起来才“够味”!

江平芋头糕

这糕点大有来头,最早是疍家渔民出海前做的干粮,

用芋头、粘米粉混着五香粉蒸透,切块煎得金黄既扛饿又顶饱

做法看似简单却讲究:

芋头得选本地香芋,削成筷子头大的丁,过油炸到外皮脆生;

香肠切同样大小,跟粘米粉、盐巴、五香粉拌成糊糊,上笼屉蒸足四十五分钟。

出锅后切方块,煎到两面起焦壳,咬下去“咔嚓”一声,

内里芋头软得能化在嘴里,混着腊肠的油香,咸甜交织得刚刚好

老饕们都说,这糕得趁热吃,配杯玉米汁最是熨帖。

风吹饼

薄如蝉翼透光亮,因风可吹得名"冰喇",是渔民出海必备的"移动粮仓"

500年前京族先民为方便捕鱼创制,2016年列入广西非遗,

现在江平镇老手艺人仍用竹编架晒、炭火烘烤,保留着"九道工序一气呵成"的传统。

米浆蒸透后撒黑芝麻,阳光下晒足半日成"生饼",炭火翻烤至金黄酥脆。

咬下去"咔嚓"作响,米香混着芝麻香在舌尖炸开,咸鲜中带点海风咸味,防城港人讲"食得核突都开心"(吃着过瘾)。

如今改良版有红薯、南瓜味,但老饕最爱还是原味,配茶当零嘴最熨帖。

屈头蛋

"阿妹,来碗屈头蛋,酸笋多滴!"

东兴夜市里,这句京族方言混着酸辣味飘来。

这道越南传来的"毛鸭蛋",在防城港码头边活成了顶流,

鸭蛋孵化15天即停,电箱控温让胚胎半成型,

剥开是乳白蛋清裹着嫩黄雏形,撒把紫苏、薄荷、炸葱头,

淋一勺秘制酸醋,酸辣直冲天灵盖。

老饕说:"初咬皱眉,再嚼上瘾!"

本地人教路:"要挑摇得响的蛋,七分熟最嫩。"

配着木薯汁喝,酸辣与甘甜在舌尖跳圆舞曲。

海鲜粉

早年间,渔民出海捕鱼,为保存食材,随手将刚捞的海货与米粉同煮,竟熬出这口鲜甜。

这粉的精髓,全在“鲜”字。

渔港刚上岸的虾蟹、深水网箱金鲳鱼,还有大蚝、文蛤,统统现煮现吃。

汤头用大骨熬得浓白,再甩进带壳的沙蟹、活蹦的对虾,最后撒把本地芹菜末,鲜得能鲜掉眉毛。

米粉是陈米做的,久煮不烂,吸饱了汤汁,滑溜溜带着海味,咬下去弹牙得很。

当地人煮粉讲究“三鲜”海鲜鲜、汤头鲜、米粉鲜,缺一样都不算正宗。

“得闲食碗海鲜粉咯!”这是防城港人最实在的邀约。

泥丁汤

这泥丁学名可口革囊星虫,形似细长海参,前端尖细、表皮灰黑,

本地人喊“土钉”或“泥虫”,常躲在浅滩淤泥里。

老渔民说,早年海边穷,拿它配白粥果腹,

如今成了沿海宴席的“头牌菜”,比闽南土笋冻更鲜甜。

处理泥丁有门道:

竹签翻出内脏,留血煮汤是关键!猪骨熬三小时,下泥丁前撒把葱花,

滚三滚立刻关火——多一秒肉质就柴。

喝汤挤两滴金桔汁,酸鲜直冲天灵盖,本地话讲“正嘢!”(真棒!)咬开泥丁像咬爆鱼籽,

咯吱声混着汤的鲜,夏天喝开胃,冬天喝暖胃。

老饕教路:配白灼海鸭蛋更绝,咸香混着鲜甜,三碗不过岗。

鸡屎藤籺

鸡屎藤籺和农历三月初三的“三月三”节日深度绑定,是当地核心节令食品。

传说古代一场瘟疫后,人们偶然发现用鸡屎藤做的食物能驱病,从此这习俗就传了下来。

现在每到三月三,家家户户都会做上一碗热腾腾的鸡屎藤籺糖水,

仿佛不吃这口,春天就不算完整。

这美食的做法很讲究。

新鲜鸡屎藤叶洗干净,用破壁机打成汁,过滤后和粘米粉、木薯淀粉混合。

揉好的面团擀成条,蒸熟切丝,再泡进红糖姜水里。

咬一口,甜丝丝、粘滋滋,带着嚼劲,草本清香在嘴里散开,像把春天吃进了肚子里。

鸡屎藤可不是普通野草,《中华本草》里记载全草都能入药

当地人还把它和水君子、三叉苦配伍,挂在门檐上,既驱虫又讨个“贵子”的好彩头。

煎堆

煎堆的历史能追到唐朝,当时叫“碌堆”,是长安宫廷里的讲究吃食。

诗人王梵志都写过“贪他油煎䭔,爱若菠萝蜜”,可见这玩意儿多招人稀罕。

防城港人管它叫“录堆”,方言里一喊,亲切感就上来了。

做法看着简单,实则讲究。

糯米粉加水揉成团,包上芝麻、花生、绿豆馅,丢进油锅炸到表面起泡,像穿了层金丝甲。

刚出锅的煎堆最绝,外皮脆得“咔嚓”响,咬开是软糯的糯米皮,

裹着甜滋滋的内馅,甜而不腻,脆中带糯,连吃三个都不带停的。

本地人常说“煎堆碌碌,金银满屋”,逢年过节摆上一盘,图的就是个圆满吉利。

沙虫干

防城港老渔民口中的"沙虫",是海边滩涂的软黄金

这货活着时像条会蠕动的白肠子,晒干后缩成金黄细条,闻着带股海风咸香。

本地人叫它"土笋"和福建土笋冻是亲戚。

沙虫干最绝是那口鲜甜,咬下去"咔嚓"脆响,像嚼着浓缩的海水精华。

老饕教路:先用清水泡软,和瘦肉、瑶柱同煮,汤头白得像牛奶,撒把葱花就能鲜掉眉毛。

当地阿婆说"沙虫粥养人,坐月子都食佢",其实它高蛋白低脂肪,堪称海鲜界燕窝。

猪脚粉

这道扎根码头文化的百年美食,堪称钦北防地区的"碳水王者"

选用猪前蹄配以草果、桂皮等十余味药材慢炖,2017年已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

制作讲究"先炸后卤",猪蹄过油至表皮金黄起泡,再浸入用猪骨与药材熬制8小时的浓汤中煨煮。

本地人吃粉必配黄皮酱,酸甜果香中和油脂,

老饕还会舀一勺店家自制的酸嘢,脆爽的腌木瓜与软糯猪脚形成奇妙反差。

正如防城港白话所言:"猪脚粉配酸嘢,食过返寻味!"(吃过还想再吃)

码头的风带着卷粉摊的蒸汽,飘到老榕树下。

一个小孩踮着脚,看爷爷把最后一块芋头糕塞进嘴里,嘴角还沾着金黄碎屑。

老人喉结滚动,混着虾汤的米粒香、风吹饼的脆响、酸嘢摊的呛辣气,都顺着喉咙滑下去,像沉锚落进胃里。

他咂咂嘴,拍拍孙子的头:“走,回家,心满了。”

海在远处拍岸,一声,又一声,稳稳当当的。

来源:风烟食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