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特权的现象,认为自己有权利就可以任性,甚至觉得在体制内就觉得高人一等。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特权的现象,认为自己有权利就可以任性,甚至觉得在体制内就觉得高人一等。
比如广西的亮证姐,通报来了,只是一民企普通员工,老公是二级消防士。
最终结果亮证姐自己被行政拘留五天,老公涉嫌违反工作纪律被立案调查。
你看一个普通人,就是因为家里有一个体制内的,就在那颐指气使。
中国历史的特权思想是怎么来的。
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特权?
特权不是我有权力就叫特权,也不是说我用了权力就叫特权,而是为了自己或小圈子的私利,滥用权力,这叫做特权。
记住,私利是特权的出发点。
就像《人民的名义》高育良批准月牙湖建美食城,你说这是特权吗?高育良说历史局限性,是自己认识不到位。
李达康补刀一句,要不是赵公子的话,育良书记的局限性可能会少一点。
你看,一针见血。
决策失误造成的不公平,我们不能说特权,因为人无完人,但是你私下里做的交易,谋取的私利,这个时候动用的权力,这个就叫作特权。
第二个是不公平,说白了就是垄断,没有流动
那么,这个特权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中国历史自古有之呢?
其实不能怪这些思想家,不能怪孔子、孟子、董仲舒、张载、程颐程颢、朱熹等等,
很多人对儒家思想误解太深,你要搞懂儒家思想不能凭印象流,一定要读读四书五经。
特权思想,最主要的是被统治阶级利用,然后基层和民间上行下效。
很多人觉得中国的特权观念是儒家的等级秩序带来的,上下排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长幼有序,还有职业排序,士农工商等等。
这些是不是儒家的真相?还是错用了儒家?特权思想能怪孔子吗?
第一、孔子是将特权思想拉下神坛的人
很多人觉得孔子是恢复周礼,一生致力于维护周朝的统治。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看法,恰恰相反,孔子是将血缘至上变为道德至上。
任人唯亲变为任人唯贤,当然如果这个亲是贤的,那举贤不避亲。
整个西周,其实就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这样一个金字塔结构,而这个结构的依据就是血缘。
孔子之前,平民是没有受教育的,社会按照血缘说话,如果你姓周、姓姜等天子和诸侯的姓,那你世世代代都是显贵。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借鉴于夏商,非常丰富和完美,他追随周礼。
但是孔子并非照搬周礼,而是有所损益。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的意思是后代也会继承周礼,但会有所增加或减少。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孔子将这种等级制度从血缘变为道德,也就是注入了“仁”这个道德灵魂。
孔子打破雪灾官府的垄断,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将教育普及化,学而优则仕,以前是老爸当官儿子也当官。
是孔子之后,才是有道德、有才华的人当官,学而优则仕这个学核心是学道德,就像《大学》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以修身为本,不能修身没有做好,就去做官,那就是本末倒置。
学而优则仕,孔子倒不是说追求做官求名利,而是认为做官更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社会理想。
所以,后世都说天下是有德者居之。陈胜吴广问“王侯将相,宁有种夫”,其实孔子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二、孔子并没有看不起劳动人民
如果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就不会说仁,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己以安百姓。仁很大程度上是上对下,强对弱,富对贫。
孔子看不起劳动也是一个误会。
当时,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种庄稼、种菜,孔子回答在这点上我不如农民,樊迟走后,孔子批评他“小人哉,樊须也”。
为什么孔子会说樊迟是小人呢?其实这个小人是指没有格局的人,而不是道德败坏。
我们看孔子后面怎么说的: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孔子的意思是如果你一直推崇和做到了礼、义、信,老百姓会尊敬你、信服你、亲近你,远近的老百姓带小孩都要来投奔你,怎么还要学种庄稼呢?
其实,孔子明白樊迟的心理,他对孔子的仁义礼信这些道德还是不太自信,觉得还是要自己掌握这种生存本领。
或者想反过来考一下孔子,你不是什么都知道吗?我就问些具体的东西。孔子认为这些不是根本,最根本的还是道德。
孔子本人年轻的时候从事仓库管理、畜牧等基层劳动,主张通知之使民以时,反对苛政,主张轻徭薄赋。
第三、孔子可不是光说不干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春秋战国,这种分封制和血缘制明显已经没有了经济基础,但是,这个时候能不能以武力取胜呢?孔子和孟子当然是主张仁政。
那他的主张实现了吗?没有!反倒是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成功了!
其实,如果其他诸侯国按照儒家那一套,未必不敌秦国,但是很你可惜,儒家得不到重用。
为什么说儒家很可能胜过法家呢?四个字:仁者无敌。
而且儒家不是后世看到的很弱的书生气,其实当时的儒家要学习六艺的,可以说崇文尚武。
孔子本人其实也是文武双全,可以说是六边形战士,孔子的射箭、驾车都很厉害,尤其是驾车。
孔子在鲁国当大司寇的时候,亲自督战,率军攻破费邑,平定叛乱,消减权臣势力。
其实一个国家的发展,就是不断消减特权,举荐人才的过程。人才才是国家和社会的最宝贵财富,但是前提是人才得以重用,而不是埋没。
美国海军部部长说过一句话,钱学森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值五个师。这就是人才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而言,特权不仅向下威胁平等,向上也阻碍人才的流动。
那特权意识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特权是人才组织垄断形成
汉代的察举制,举孝廉变成后面世家大族垄断,到东汉末年更加严重,比如袁绍就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
这是因为地方长官垄断了人才推荐。
后来魏晋南北朝,地方长官变为中正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但是后面这些中正官与地方豪门勾结,形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人才组织又被垄断,一直到隋唐的科举制度。
第二,特权源于党派之争而来
自古以来,党派之争不仅祸乱国家,而是很大程度上形成权力垄断。从东汉末年就开始,外戚和宦官争权,导致真正的人才不能够被重用。
唐朝的牛李党争、北宋的新旧党争、明朝的东林党和阉党争斗,这些都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进入国家核心圈层。
第三、特权因“媒体”曲解和传播而来
特权意识是小人从小人身上学会的,是从小人的历史中学会的,是从曲解圣人和经典开始。
比如士农工商,就认为士是最伟光正的,其实这是一种社会治理的秩序和分工,并没有说谁更重要,谁更伟大。
比如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被人说出核心就是四个字:我要做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曲解的曲解,不该传播的广泛传播。
来源:高顿学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