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主任爆火,脱口秀综艺找到了自己的流量密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6 23:09 1

摘要:脱口秀火了很多年,每年都有人唱衰,但它始终没有退场,反而成为各大平台夏季流量的中流砥柱。这不仅说明脱口秀这门内容形式的生命力,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号:年轻人在其中找到了想要的东西。

脱口秀火了很多年,每年都有人唱衰,但它始终没有退场,反而成为各大平台夏季流量的中流砥柱。这不仅说明脱口秀这门内容形式的生命力,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号:年轻人在其中找到了想要的东西。

那么,年轻人到底在寻找什么样的内容?本篇将从房主任的出圈说起。

在这个偶像频繁“塌房”、权威屡屡失声的时代,年轻人前所未有地缺少榜样。我们不再轻易歌颂苦难,也不再愿意听祥林嫂式的抱怨。人们想看的是反击,是利落,是“一拳打趴生活”的痛快。

房主任的出现,恰好契合了这种期待。

房主任脱口秀现场 ,图源/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

她在段子里讲述自己的人生,却保持了克制与分寸感。高赞评论中有人提到她在采访里说,原本段子中写的是“被家暴”,但觉得这个内容太沉重,最终改成“把对方打进医院”。这是非常成熟的脱口秀创作方式:在真实与可承受之间寻找恰当距离。

她的爆火,另一个原因是共鸣。翻看她的抖音、小红书评论区,不少观众都在诉说类似的故事。在国内,脱口秀综艺总是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社会议题的讨论。

图源/房主任抖音评论区

虽然有人质疑她的经历太“极端”,但事实上,讲述的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揭示了一种广泛存在、但很少被主流内容正面呈现的处境:身为女性,如何在家庭关系、婚姻选择和自我认同之间,保持对生活的掌控感。

观众的具体经历可能不同,但她所传达出的“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乃至“无法归属”的感受,仍然构成了大量都市女性群体的情绪共识。

例如,在传统观念影响下,2025年的今天,女性依然很难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原生家庭认为你迟早要“嫁出去”,而婚姻关系中的“另一家人”,又很难把你当成“自己人”。冠母姓依然是少数,离婚在许多父母眼中仍等同于“丢人”等等这些结构性的焦虑。

而房主任的胜利,让人看见了当下女性胜利的可能性。

图源/房主任抖音评论区

这也提示我们,能引发共鸣的内容,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故事,而是相似的处境和情绪:

内容打动人,是因为它真实,进而才能引发共鸣。

对品牌来说,脱口秀的频繁出圈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其为品牌提供了一个天然的议题场域。同时,这种内容生态对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起端着“女性议题”的标签反复输出,品牌或许可以从这样的内容现场中切入:去理解她们在说什么、担心什么、希望什么。

只有真正理解,而不是俯视、代表或规训,品牌的表达才不会显得傲慢。

很多人说,线上脱口秀“被阉割了”,尺度小、火力弱,不如线下小剧场来得痛快。但真要说起来,脱口秀综艺能从2012年做到今天,靠的从来不是尺度,而是内容能打、情绪有共鸣。

所谓“线上不自由”,其实是个伪命题。现在哪个内容形式不是在戴着镣铐跳舞?问题不在“跳不跳得开”,而在你到底还想不想跳、还会不会跳。

线下当然重要,是判断好笑与否的第一道门槛,每个脱口秀演员几乎都讲过“骑共享单车赶场”的段子。每一个真正能出圈的爆梗,背后都是无数次试讲、改写、重来。

脱口秀大会综艺截图

真正能从线下走到线上、还能引发广泛讨论的段子,本身就已经完成了双重筛选。如果还能被转发、被引用、被评论,那就说明——它打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心。

更讽刺的是,今天的大多数内容都在追求“高级感”、“真空环境”、“诗与远方”,而脱口秀却是为数不多还在讲人话,说日常的内容形态。很多节目做到最后,都把普通人挡在了门外,话题越来越高深、场景越来越精致、观众越来越无感。而脱口秀反着走,有的始终是生活的扎实感。

更何况,一场线下演出最多容纳两千人,要开多少场才能达到线上一集节目的视频播放量?线下的上限是剧场容量,线上的下限是平台算法。好段子打磨出来,就该被更多人听见。

脱口秀大会综艺截图

今年夏天,鹅厂与桃厂分别上线了两档脱口秀综艺:《脱口秀与TA的朋友们2》和《喜剧之王单口季2》。两者延续了各自以往的风格,背后也是平台对“喜剧内容该怎么做”的不同理解。当然,二者都收获了不俗的话题度和浏览量。

图源/微博综艺微博

《脱TA》的赛制更加纯粹,选定主题后,两两PK,嘉宾阵容多是脱口秀综艺的熟面孔——罗永浩、大张伟、鲁豫等,都是脱口秀大会的老朋友。李宇春作为新面孔,因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格气质,为节目带来了不一样的张力。她为脱口秀女演员Echo提到的二姐创作的《冬泳》,更体现出她对脱口秀舞台的长期关注和尊重。

图源/李宇春微博

除此之外,鲁豫还策划并主持了一档全女性脱口秀访谈节目《豫见她们》,作为脱友的衍生节目,于7月29日开播,进一步挖掘女性脱口秀演员背后的故事。

图源/鲁豫微博

相比之下,《喜单》的节目结构更偏向“综艺化”:引入免死金牌、六团对抗等机制,前采、后采、他采一应俱全,人物也被立得更丰满。但当节目过度强调“人物感”与剪辑情绪时,也容易削弱观众对段子本身的关注,让节奏显得拖沓,有些偏离了“看脱口秀是为了开心”的最初动机。

图源/微博

两者在形式上的探索并没有错,关键是最终能不能回到段子本身——内容是否好笑、是否真实、是否值得共鸣。

脱口秀大会曾有一期主题叫做——“笑,是生活的解药”。

并不是说笑能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在提醒我们:笑,也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方式。

对年轻人来说,笑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一种处理现实的手段。好笑的段子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背后往往藏着判断、经验,甚至某种克制后的犀利。

他们喜欢脱口秀,不只是因为它让人笑,而是因为它能在笑的同时,把一些说不出口的东西宣泄出来。

而这正是当前综艺欠缺的东西。

本期作者:Marin

来源:胖鲸头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