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龙头扩产与检修博弈茂名石化5万吨/年POE装置6月稳定运行,负荷提升至6成,产品以通用料为主,填补国内中低端市场空白。万华化学蓬莱基地二期40万吨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但烟台20万吨装置因年度大修(5月中旬至6月底)导致供应阶段性缩量,叠加LG化学、韩国大林等
(一)国内新产能密集落地
1.龙头扩产与检修博弈
茂名石化5万吨/年POE装置6月稳定运行,负荷提升至6成,产品以通用料为主,填补国内中低端市场空白。万华化学蓬莱基地二期40万吨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但烟台20万吨装置因年度大修(5月中旬至6月底)导致供应阶段性缩量,叠加LG化学、韩国大林等海外装置降负荷,6月全球POE供应量环比减少8%。检修期间,万华化学通过优化库存管理和物流调度,确保核心客户稳定供货,同时与隆基绿能签订2026—2028年长期供应协议,锁定30%光伏级POE需求。
2.新兴产能跑步入场
江苏虹景10万吨装置6月试生产,70%产能瞄准汽车改性材料(已通过比亚迪、宁德时代认证),30%供应光伏胶膜,配套10万吨α-烯烃装置实现原料自给。该公司获高瓴资本领投A轮融资20亿元,用于扩建汽车改性POE产能及研发钙钛矿封装材料,标志着资本对POE在新能源领域应用的长期看好。浙石化40万吨POE项目6月25日召开工程设计开工会,采用自主溶液聚合工艺,配套35万吨α-烯烃装置,计划2026年投产,投产后将成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POE生产基地之一。
3.万华化学双基地协同推进
万华化学一期20万吨/年POE项目自2024年6月投产后,已实现稳定生产,产品纯度达99.5%,直接供应福斯特、斯威克等头部胶膜企业。2025年上半年,蓬莱二期40万吨POE项目全面启动建设,采用自主研发的茂金属催化剂技术,预计2025年末总产能将达60万吨/年,成为全球最大POE单体生产基地。该项目配套建设的15万吨/年α-烯烃装置同步推进,可实现核心原料自给率超80%。
(二)海外巨头战略收缩
1.陶氏化学:装置检修与涨价并行,技术授权加速本土化
陶氏西班牙塔拉戈纳基地的18万吨/年POE装置因5月中旬开始的45天年度大修,6月供应量减少40%,导致欧洲市场8碳料价格跳涨至2200欧元/吨。与此同时,陶氏与卫星化学签署技术授权协议,将Insite™限制几何构型催化剂专利授予其60万吨POE项目,帮助后者突破碳8原料瓶颈。6月28日,陶氏宣布全球POE产品同步涨价150美元/吨,以应对原材料成本上涨。
2.LG化学:不可抗力后产能修复,差异化竞争策略凸显
LG化学丽水基地38万吨/年POE装置在2月不可抗力停车后,6月负荷恢复至70%,但受韩国大林同类装置降负荷影响,亚洲中低端料供应仍偏紧。LG化学调整产品结构,6月推出汽车内饰专用高熔体强度POE(MFR≤1.5g/10min),通过表面接枝改性技术解决POE与PP的相容性问题,已批量供应现代摩比斯。
3.SABIC:战略收缩与技术转型同步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6月25日宣布永久关停英国泰恩赛德的86.5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但配套的5万吨/年POE装置将继续运营,原料转为从荷兰基地进口。SABIC同时发布新一代茂金属POE产品FORTIFY™C1055D,通过双峰分子量分布设计,冲击强度较传统产品提升30%,主要供应中东地区汽车改性市场。
4.埃克森美孚:循环经济与技术储备双线发力
埃克森美孚6月26日宣布在得州Baytown启动第二个先进塑料回收单元,年处理能力达45万吨,可将废塑料转化为烯烃原料用于POE生产。尽管未直接涉及POE扩产,但该项目降低了其α-烯烃生产成本约12%。技术层面,埃克森美孚正在开发第四代桥联双茂金属催化剂,目标将POE聚合活性提升至现有水平的3倍。
(一)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
鼎际得20万吨光伏级POE项目6月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子公司石化科技中试装置产出合格产品,指标达国际标准,并于6月17日向福斯特、斯威克等胶膜龙头发送样品进行认证。申万宏源首次给予其“增持”评级,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0.92亿元,核心逻辑在于“α-烯烃—POE”全产业链布局。
万华化学虽因检修影响供应,但凭借稳定供货能力,6月与隆基绿能签订2026-2028年长期供应协议,锁定30%光伏级POE需求。
(二)资本聚焦产业链一体化
江苏虹景获高瓴资本领投A轮融资20亿元,用于扩建汽车改性POE产能及研发钙钛矿封装材料,其10万吨装置配套的α-烯烃自给率已达80%,成本较外购降低25%。卫星化学连云港266亿元α-烯烃综合利用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一阶段含2套10万吨/年LAO装置,计划2025年底建成,目标成为全球最大α-烯烃生产商之一。
(一)市场价格呈“阶梯式”下探
6月华东市场4C主流货源11800-14000元/吨,8C高端料13000-17500元/吨,较年初下跌15%-28%。三井化学DF740等进口高端料跌破16500元/吨,国产替代效应显著;LGLC565等中低端料跌至11600元/吨,受汽车改性、线缆等刚需支撑,跌幅收窄至11%。区域市场分化明显:上海市场陶氏7467主流成交价14600元/吨,江苏市场陶氏8150达18000元/吨,厦门市场因鞋材需求转淡,实盘成交侧重商谈。
(二)供需矛盾激化价格波动
供应端:茂名石化、江苏虹景新产能释放,叠加进口资源高位,6月国内供应量环比增12%。1-5月POE进口量35.4万吨,同比减少13.85%,国产自给率从2024年的30%提升至55%。
需求端:光伏组件排产因N型技术推广不及预期,叠加EVA胶膜低价替代(价差30%-40%),POE在胶膜领域渗透率提升受阻,下游工厂库存周期压缩至7-10天,“买涨不买跌”心态加剧市场低迷。
(一)国内政策护航高端制造
工信部6月启动“聚烯烃产业反内卷专项行动”,严控新增低端产能,对违规低价倾销企业实施联合惩戒,倒逼行业向高端化转型。上海、广东等地6月起禁用PVC车身贴,间接利好纳尔实业等POE改性材料企业,其“共混改性POE车身贴”专利通过表面涂层技术解决POE吸墨性缺陷,耐候性提升50%,成本较TPU车贴降低30%。
(二)国际环境倒逼自主创新
欧盟碳关税(CBAM)过渡期6月正式启动,光伏组件出口需披露POE等材料碳足迹,推动万华化学、江苏虹景加速布局低碳工艺,其蓬莱基地通过绿电替代和碳捕集技术,使POE生产碳排放降低40%。美国对华光伏关税调整,倒逼胶膜企业提升POE自给率,国内企业海外认证进度加快,鼎际得、浙石化等已通过UL、TÜV认证。
(三)美国关税调整刺激本土化替代
美国商务部6月宣布对进口光伏胶膜加征15%关税,倒逼FirstSolar等企业加速与陶氏、埃克森美孚合作开发本土POE供应链。陶氏位于得州的20万吨/年POE装置已启动扩能改造,预计2026年产能增至30万吨,重点供应美国本土光伏组件厂。
(一)材料改性技术突破应用边界
纳尔实业6月斩获“共混改性POE车身贴”专利,通过表面涂层技术解决POE吸墨性缺陷,耐候性提升50%,成本较TPU车贴降低30%,已批量供应比亚迪、蔚来等车企。大华股份6月6日获得“POE控制器供电方法”专利,优化工业物联网供电效率,推动POE在电子信息领域跨界应用。
(二)生产工艺国产化率显著提升
茂金属催化剂技术突破:万华化学自主研发的桥联双茂金属催化剂成本较进口降低40%,聚合活性达行业平均水平2.3倍,已实现规模化生产。α-烯烃自给率从2024年的30%提升至6月的55%,卫星化学、江苏虹景等企业实现1-辛烯规模化生产,1-己烯纯度达99.9%,满足高端POE生产需求。
(三)陶氏ENGAGE™PVPOEs快速交联新品获奖
陶氏公司ENGAGE™PV聚烯烃弹性体(POEs)快速交联新品,凭借其卓越的创新技术和性能表现,荣获光伏行业两项大奖。当前光伏市场竞争加剧,产业链关键环节在材料成本与质量间艰难抉择。陶快速交联新品的出现可帮助行业应对此挑战,推动组件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