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小纳只听皇上,这位爷比如来厉害!|循迹晓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6 16:36 2

摘要:前段时间少林寺方丈大师落马。按照目前流传出来的说法,方丈大师不仅开公司办产业。还经常和年轻女性玩双修,修出来N多个私生子。看来这么多年,大师把少林功夫全用在自己下半身了。

前段时间少林寺方丈大师落马。按照目前流传出来的说法,方丈大师不仅开公司办产业。还经常和年轻女性玩双修,修出来N多个私生子。看来这么多年,大师把少林功夫全用在自己下半身了。

◇ 图 为吐 蕃国国师鸠摩智名言

当然了,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在古代可不这样。 那么,少林寺从成立伊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中间有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今天就来聊聊这个。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中后期,这是佛教在古代中国最为兴盛的时代。当时有大量来自印度次大陆、还有西域诸国的僧侣到咱们这传法。其中,就有一位名叫跋陀的僧人,他从犍陀罗,也就是今天巴基斯坦一带出发,一路穿越西域诸国抵达北魏当时的首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

◇ 图 为 跋陀(359~429),天竺国(印度)高僧

这个跋陀在古印度时并不是什么高僧大德,二十多年都没有修成正果,经人指点,方才走上前往中国的修行之路。或许是长途跋涉的经历,丰富了跋陀的阅历,等到他见到北魏孝文帝后,那是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孝文帝长这么大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能说会道,见多识广的和尚,因此将其奉为座上宾,并为他开设佛寺,还让他担任住持。这时候的孝文帝一方面在热情款待外来和尚,另一方面在推行汉化改革,为此他将首都从平城迁到了洛阳,那些原来在平城的官僚、僧侣、富商、禁卫、大户也跟着悉数南迁,其中就包括这个跋陀高僧。

这么一大帮子人,跟着迁都之后,孝文帝起码也得给他们安排地方住吧。于是,孝文帝为高僧跋陀再建寺庙,这就是著名的嵩山少林寺。为啥叫少林寺呢?因为,这座寺庙修建在嵩山支脉少室山的密林之中,取少室山和密林中的一个字,因此称之为“少林寺”。住的地方总算解决了,于是,跋陀便带着数百名弟子,在这里潜心研究佛法。

◇ 图 为今天的少林寺甘露台

如今,少林寺的甘露台,传说就是他们曾经研习佛法的地方。与此同时,孝文帝还赐给他们大片田产和百姓,好让僧人不用为吃喝发愁,专心研读经文。这样一来,少林寺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经济大户,除了皇帝赏赐的土地和百姓,还连带着众多附带产业,和今天少林寺上市公司倒是有几分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少林寺的选址也是有讲究的。它位于少室山主峰北麓,北可进入河洛平原,直达帝都洛阳。南可进入颍河流域,正是孝文帝南征齐、梁的前线。而且,每次皇帝亲征与回京,这少林寺都是必经之路。所以,孝文帝把跋陀与少林寺安置在这儿,方便他经常路过参访,显然是对少林寺的一种重视。少林寺也凭借其与北魏皇室的紧密联系,开始了一段“出道即巅峰”的辉煌历史。

◇ 图 为梁武帝画像

没过多长时间,一代高僧,佛教禅宗的开山之祖达摩祖师坐船来到中国传法。当时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南梁的皇帝梁武帝有“菩萨皇帝”的称号,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多年来广建寺庙,供养僧人,抄写经文,铸造佛像,自认为功德无量。当他听说有位得道高僧从西域远道而来,就立刻下诏召见。见面后梁武帝开门见山,问达摩:“大师认为我功德如何?”达摩毫不客气的说:“并没有功德。”武帝又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回答:“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武帝接着问:“怎样才是真功德呢?”达摩回答:“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达摩说:“空寂无圣。”合着梁武帝花钱花时间搞出来那么多崇佛的玩意儿,在达摩大师看来全是表面功夫,一点功德都没有,所以在直到这个答案后,梁武帝的脸上已经很难看了,于是打算问达摩最后一个问题:“回答朕的问话的人是谁?”达摩说:“不知道。”达摩一点面子都没给皇帝留,两个人的谈话就这样不欢而散。

这段对话被后世称为"梁武帝问法",成为禅宗公案中的经典。达摩祖师的那意思就是,真正的佛法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觉悟。而梁武帝的行为看似虔诚,实际上他崇佛的最终目的是号召大家信仰佛教,是为了让大家信佛后整天忙着进庙里磕头,就不琢磨造反了,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再一个,南梁百姓要是全信佛的话,梁武帝就能收崇佛的税,这一大笔钱就可以塞进他自己的腰包。梁武帝的种种作为,与其说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倒不如说他是个行为表演艺术家。对于梁武帝的表演,达摩看得是一清二楚,所以才会和皇帝的接触中不留情面的怼天子。由于达摩知道两人的心思没有契合,于是,达摩决定北上。

◇ 图 为 明 宋旭《达摩祖师一苇渡江》

这一天,他来到长江边,打算渡河北上。然而,渡口的船家看到这位形貌奇特的异国僧人,不愿意载他。达摩也不着急,只见他在江边找到一根芦苇,将它放入水中,然后轻轻一跃,达摩就站在芦苇上,任凭江水载着他,向北岸飘去。这一幕被江边的百姓看到,无不惊叹不已。从此,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传说就流传开来。

而达摩北上后的目的地正是少林寺。来到少林寺后,达摩简单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表示希望在少林寺暂住。住持考虑到达摩的特殊身份,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安排给达摩一片落脚之地。达摩在寺院后山找到了一处僻静的石洞,决定在此安身修行。在此面壁了整整十年,传说中达摩把自己的影子都印在了石壁上。直到今天,少林寺景区里还有达摩祖师修行时的山洞,不过这个洞的真假各位就见仁见智了。总之,有了北魏朝廷的钦定,还有达摩祖师的认可,少林寺在几十年里迅速成为中国佛教界的顶流。

◇ 图 为明 戴进 《达摩六祖图》局部

◇ 图 为今天少林寺“天下第一祖庭”的牌匾 图由三喵先生拍摄提供

因为达摩在少林开创了禅宗,而禅宗又是印度佛教中国化最为成功宗派,所以少林寺在中国佛教届就有了“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而少林寺名满天下,不仅靠他们在佛教届的地位。还靠“少林功夫”和“少林棍僧”的武力加持。其实,少林寺能有这样的“武学地位”也是和它的历史有关。由于少林寺成名之时正处于南北朝乱世,少林寺又身处中原山地,难免就会遭受战火的波及。

于是,少林寺就组织了一众人员结成武装保护寺庙的安全,这就是所谓“僧兵”的由来。更幸运的是,他们还在后来的乱世中靠僧兵站对政治立场,成为胜利的一方。今天,广为流传的一个少林寺的故事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

◇ 图 为影视剧中的“十三棍僧”形象

话说,隋末唐初,河南地区有李世民和王世充两股势力互相争斗,李世民一不小心落入敌营。关键时刻,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出李世民,并抓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当然了,这是民间传说故事,实际,在历史上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建立国号叫“郑”的政权,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就被派到少林寺西北镇守。这个王仁则在建城的过程中圈占了不少少林寺的土地,这就难免和少林寺有了矛盾纠纷。少林寺的和尚虽然心怀不满,但人家王仁则兵强马壮,小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忍气吞声。可随着李世民率领唐军南下包围了洛阳城。眼瞅着王世充、王仁则败像已露,少林寺终于等来了出头的机会。于是,少林寺的住持、监护率领僧人与王仁则的部下里应外合,拿下堡垒并生擒王仁则。这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故事原型。实际上,李世民当时是秦王,而唐王是王仁则的封号,真实的历史应该叫“十三棍僧抓唐王”。后世可能看到李世民是唐朝皇帝,就想当然的把李世民的称呼改成唐王了。

◇ 图 为今天少林 寺的“ 太宗文皇帝御书碑” 图由三喵先生拍摄提供

等到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后,看在少林寺僧兵为党国流过血、为领袖尽过忠。于是为了宣慰少林寺,赐予十三武僧封爵与紫罗袈裟,还拨了四十顷土地,与水碾一具。除了让少林寺的钱袋子鼓起来,李世民还特许少林寺设立营盘,保持五百名僧兵的编制。要知道,在乱世,大寺雇佣武装或培养僧兵并非少林寺一家独有。但能够在乱世之后,获得统治者特批,设置营盘,享有僧兵编制,可以说是无上殊荣了。另外,嵩山其他佛寺也沾了少林寺的光,像什么会善寺、法王寺、嵩岳寺都在这时候获得皇家的资金支持或政策特许。

随着少林寺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僧兵的规模也在扩大,在一些乱世他们甚至还能承担一部分正规军的职能。比如北宋徽宗时期,河南地方官就任命少林寺的僧人为“宣抚司参议官”,相当于军队高级参谋,还把僧兵组建成军队,用来对抗金兵。到了元代,少林寺的僧兵还参与防御贼寇,维护地方治安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个武僧们将搏击技术和训练方法加以总结,就逐渐形成了少林寺的武术体系。

◇ 图 为影视剧中的俞大猷形象

这帮武僧练得武术,可不是为了强身健体,一开始那都是以实战为目的。不过太平日子一长,这一身功夫也会荒废。比如明代军事家、武术家俞大猷曾经到少林寺观武,俞大猷看完武僧的功夫表演后很失望。他认为这帮和尚的武功已经“真诀皆失”,只剩下花架子。于是,俞大猷选了几个和尚,跟随他学习棍法。在这位战功赫赫的武将看来,当时少林寺的武术已经有了脱离实战的迹象,并不能上战场克敌制胜了。而在俞大猷的点拨下,少林武功和少林僧人也重新有了向上发展的劲头。当时正是明朝中后期,朝廷腐败,军队战斗力也不像样子,可以说大明手里没几个能打的部队。于是,朝廷经常征调少林僧兵,一些军队将领还聘请少林师傅来训练士兵。而在民间,由于社会动荡,老百姓们为了自保,也习武成风。商人们为了自己行商安全,要么请少林弟子当镖师,要么自己上山学艺。可以说,这时候的少林寺无论是在明朝统治者眼里,还是老百姓心中,那都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 图 为海宽禅师形象

然而到了清朝以后,少林寺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武术水平,都不是那么回事了。满清入主中原后,一贯站队都特别正确的少林寺,这次站错了。顺治年间,礼部让前朝钦定的方丈海宽继续当少林寺的一把手,但是他却百般推诿迟迟不肯上任。直到十一年后,终于觉得反清复明无望,才接受任命。方丈大师这样一副对前朝一往情深,对本朝爱搭不理的态度,当然不招清政府待见。而且,当时有一些反清复明人士来到深山密林中的少林寺躲避满清追杀,这种消息自然逃不了满清朝廷的耳目。更要命的是,当时南少林武僧参与了天地会的反清活动。这个消息传到北京,满清统治者就觉得,少林武术不再是禅修的辅助,而成了“叛乱火种”。在清廷眼里,这少林寺不仅在佛教徒里有崇高地位,自己还有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僧兵。要是少林方丈站出来搞反清复明,这还不天下大乱?所以,在海宽圆寂后,清廷再没有任命过少林寺方丈。而清廷之所以不再任命方丈,就是想通过拿捏少林方丈的任命权,削弱少林寺的自主性,防止少林寺成为反清势力的据点。毕竟在传统社会,一个寺庙的方丈不仅是宗教领袖,还掌握着寺院的土地、财产和对信众的影响力。一个寺庙没有这样一位权威人士坐镇,和尚和信众自然无法团结一致,也就无法掀起多大风浪。

◇ 图 为今天少林 寺塔林 图由三喵先生拍摄提供

如果光是站错了队,少林寺的问题还没那么严重。关键是清朝皇帝还严禁民间习武,因为习武就意味着一群人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也就是民间结社,民间结社除了习武之外还可以干很多事,谁也不知道他们结社是为了练武还是为了反清复明,所以干脆禁了吧。然而甭管朝廷怎么禁止,都架不住民间偷偷练。再加上他们为了多招生,壮大组织,动不动就打出少林寺的招牌。使得满清几个皇帝对少林寺的成见很深,总在奏折中大加批判。比如雍正有一次指桑骂槐,说少林寺僧人为“释门败种”!乾隆也曾在奏折中指责少林僧徒,说他们:“向以教习拳棒为名,聚集无赖,凶狠不法之辈效尤成风。”你们这帮人名义上是教人拳脚,实际上是收容地痞无赖的黑社会组织,可见皇帝对他们有多厌恶。

可甭管朝廷怎么不让练武,民间这些个武术社团依旧欣欣向荣,这就导致了少林武术在民间仍然很流行。在当时反清复明的群体中,最有影响力的天地会看准这个时机,也说自己的练的“洪拳”武功出自少林。在天地会的推波助澜下,当时大量地方性武术门派都纷纷抱上了少林大腿,对外吹嘘自己的一身功夫都源于少林。久而久之,就在社会上形成了“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等到80年代拍摄武打电影的时候,导演编剧都会想到拿“少林寺”作为故事背景。

◇ 图 为电影《新少林 五祖》这里面的 洪门弟子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都被安排了少林寺小和尚出身

别看清朝这么打压少林寺,但清政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看不上少林寺。再怎么说,少林寺也是“禅宗祖庭”,在宗教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满清朝廷权衡再三之后,还是觉得要搞统战。他也担心,一旦这帮会武术的和尚压力太大,到时候这帮人振臂一呼,再做出什么不利于朝廷的事。所以,朝廷在打压少林寺之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拢这帮和尚。比如皇帝们要么赐块匾给少林寺,表示朕对少林寺发展的重视;要么给点钱,修缮修缮少林寺的庙宇,表示自己崇佛重道的初心。少林寺的和尚们也想明白了,和朝廷对着干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出家人,还能捞到不少好处。于是,只要朝廷大员来少林寺视察,和尚们都会殷勤接待,还屡屡给地方长官立碑,歌功颂德。就在这种官方半拉拢半打压的状态下,双方达成了一个奇妙的平衡。虽然,这少林寺在满清的统治下没有以前那么风光了,但是,至少还是活下来了。直到近十来年,这位释永信大师把少林寺打造成了商业综合体,少林寺才算再次登上巅峰。

人是需要块干净地方安放灵魂的。可如今推开寺门,先撞见的是价目表,再听见的是推销声。当慈悲被标上价签,当信仰成了可以讨价还价的生意,那点敬畏之心,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